(花卉大觀園裡磅礴大氣的《朝陽》)
(花卉大觀園裡鮮豔奪目的《盛世繁花》)
這個元旦,京城也有了別樣的「花壇」供您打卡。2019年北京市園林綠化行業綠化環保花藝師職業技能大賽暨第二屆北京地景藝術節正式開展,75組地景藝術和市民見面,除了主展場世界花卉大觀園外,17組地景藝術分布在南四環科豐橋至榴鄉橋沿線,成為冬日城市的風景,讓市民在冬季感受用廢棄植物材料營造的別樣之美。
用杉樹皮做成的鳥兒栩栩如生,用柳條盤成的蝸牛活靈活現,用細柳條精編的鯉魚形象逼真,用草繩編制的棒棒糖色彩絢爛……本屆地景藝術節使用天然園林植物廢棄材料超過40種,如椰子殼、蘆葦、銀杏葉、柳樹枝、柚子皮、竹條、玉米芯等。作為環境藝術的一種,地景藝術融園林、園藝、花藝、建築、雕塑等多學科於一體,以落葉、樹枝、枯木、竹枝等廢棄自然材料進行藝術創作,呈現出獨具特色的環境藝術之美。
(公益東橋東南角,彰顯大地萬物和諧共生的《五蘊》)
地景藝術節今年首次以城市為舞臺布展,在南四環科豐橋至榴鄉橋沿線橋區綠化帶分布了17組地景作品。其中,本屆金獎作品就在公益東橋東南角,是花藝師石明鶴團隊的作品《五蘊》,由五隻超過一人高的巨大陀螺組成。「陀螺在不轉動的時候是立不住的,但是旋轉起來卻又是最穩定的,我們想表達的是大地萬物和諧共生,人與自然平衡延續。」石明鶴介紹,《五蘊》的原材料來自一座桃園修剪下來的枝丫,在製作過程中特意加強了堅固度,冬天讓大家看地景,明年開春還能夠在四周種上攀援植物,讓地景以另一種形態呈現。
和大陀螺一樣,許多地景作品都表達了環保主題,比如在法官學院東南的《環保地球》,枯枝纏繞的地球上穿插的藍色塑料瓶子形成大陸的模樣,呼喚人們對環保的重視;在科豐橋外環,《鯨訴》作品由粗細不同的枯枝構建起鯨魚和浪花,展現著海洋垃圾的存在影響著生態系統的健康,呼籲人們共同守護身邊的綠水青山;在公益西橋外環的《欣欣向榮》,由柳枝和落葉紮成一排五個大門,通向一顆碩大的「心」,展示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市園林綠化局副巡視員王小平說:「地景藝術給北京的冬季增添了溫暖和美麗,這在業內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相信地景藝術會成為北京園林綠化行業的一個響亮品牌。」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 孫穎
流程編輯: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