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的時候,《乘風破浪的姐姐》在無預警無官宣無熱搜突然開播的情況下,爆了。
身邊沒看過的朋友都急忙補課,生怕社交時出現「大家都在聊,只有我不知道」的迷茫。
現在《姐姐》賽程過半,有沒有感覺大家都追的不勤了?
觀眾提不起勁,網友的熱情越來越少,《乘風破浪的姐姐》似乎高開低走了。
為什麼?
01選歌
菜覺得 ,《姐姐》的公演曲目很有問題。
不同的曲目帶給觀眾的感受,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在節目裡,一開始人氣低的姐姐,只能最後選慢歌。
選歌不討喜,人氣低,下次還是只能選別人剩下的慢歌,永遠惡性循環。
再次拿到慢歌的孟佳感覺「世界都崩塌了」。
《姐姐》的歌曲風格很極端。
像《蘭花草》《這是因為我們能感到疼痛》這種姐裡姐氣的就很適合。
而像《Manta》《FLOW》這種,顯然有很多姐姐無法駕馭。
初舞臺的時候,姐姐們還都是全開麥LIVE。
到後來的公演就都安排上了修音。
甚至今天還因為「假唱」上了熱搜(關於「假唱」這件事,有人說現場是真唱,播出的時候換了音源)。
這樣的「乘風破浪的女團姐姐」和「工業化的女團妹妹」又有什麼區別?
02評判標準
現場的500名觀眾,他們的評判標準是什麼?
《姐姐》的淘汰機制不是選唱跳最好的,而是根據觀眾喜愛度高低排名決定的。
因為每次的現場評分和觀眾評分的出入極大,現場500位大眾評審被大家稱為「小龍(聾)蝦(瞎)」。
這裡菜要替這500位「小龍蝦」說一句:現場看節目和電視上看節目是有區別的。
「小龍蝦」觀看角度和現場感受的好壞,都會影響姐姐們的最終票數。
500位「小龍蝦」不能兼顧到每一位姐姐,他們只能憑藉自己的感覺去評分。
而電視觀眾所看到的節目鏡頭,都是節目組後期精心挑選剪輯的最優鏡頭。
除此之外,姐姐們的人氣和觀眾緣也非常重要。
其他的選秀,參加選秀的選手絕大部分都是沒什麼知名度的新人,通過節目來積累人氣。
可是《姐姐》不一樣,來參加選秀的這30位姐姐,不管是咖位還是人氣都不相同。
王霏霏因為自己SOLO舞臺票數不高,導致全組沒能第一,哭著說:
「我不懂了,我不知道觀眾要的是什麼。」
重點不是觀眾要什麼,而是她們喜歡誰。
觀眾緣這個東西真的很難說。
就像張雨綺,作為女團選手來說,唱歌不好,跳舞也不好,但就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歡她(沒有不喜歡小雨的意思)。
而有的姐姐就算拼盡全力,也無法繼續留在舞臺上。
根據現場500名觀眾的喜好來投票,那節目到底投的是選手的唱跳實力,舞臺表現力,團隊默契度還是選手的人氣呢?
如果連遊戲規則都不公平,那麼這些姐姐還怎麼乘風破浪?
03最初立意
上周,《乘風破浪的姐姐》最初立意被討上熱搜。
現在的《姐姐》執著於話題度和熱度,惡意剪輯和推姐姐被狙的操作層出不窮。
黃聖依、伊能靜、藍盈瑩......
每一期都會有個姐姐成為「惡人」,節目也被大家戲稱為《輪到你了之姐姐版》。
誰還記得《姐姐》最初說的「用天生驕傲去會見所有偏見」?
《乘風破浪的姐姐》本來說要做全國第一個30+破齡女團,要重新定義選秀。
第一期播出之後,大家也能感覺到節目組想要傳達的東西。
那時候的大家說好像沒那麼害怕變老了。
現在呢?
仿佛在看當代大齡女性的艱難生存之道。
「沒有人氣流量就是要被淘汰呀」
試圖跳出女團選秀的邊邊框框,拼命想要與眾不同,結果發現走的還是老路子。
開始的時候,帶著固有女團思維的杜華被罵的很慘。
現在姐姐們的成團走向卻越發靠近杜華的標準。
這些和少女一樣在舞臺上強行拼體力勁歌熱舞一步步向觀眾和規則屈服的姐姐,和選秀出道的年輕妹妹又有什麼不同呢?
現在看來,《乘風破浪的姐姐》享受「姐姐」的紅利,漸漸偏離主題,流於俗套。
打著「無限可能」「重新定義」「三十而驪」的燃演變成了致鬱系的膈應。
想看姐姐們打破規則乘風破浪,卻發現姐姐們在逐漸適應規則,隨波逐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