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每到寒暑假,劉國及(左二)的孩子與都會來到他家中看望老人,如今他已經有了一個重孫女。 (吉爾吉斯斯坦《絲路新觀察》/雪源 攝)
中國僑網12月5日電 據吉爾吉斯斯坦《絲路新觀察》報導,吉爾吉斯斯坦老華人劉國及一家是楚河州依瑟阿金斯克區紅河村的唯一一家中國人。1961年,18歲的他隻身一人離開湖南老家,他從未想過與家人一別竟已過了58個年頭。
76歲高齡的劉國及曾先後在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生活過,最終於1976年來到吉爾吉斯斯坦(簡稱「吉」),如今,他在紅河村已經生活43年,在該村隨便問一個人,都能說出劉國及家的門牌號,為了方便,村民們還根據他的中文名發音,給劉國及起了一個俄語名—戈利亞。
樸實 勤勞 別人不幹的活他幹
劉國及為人樸實、善良且非常勤勞,他剛到蘇聯時,在一所農業機械學校學了一年工作技能,隨後被分配到拖拉機製造廠做零件裝配工,並在那裡工作了6年。
劉國及說,拖拉機製造廠約有2萬名工人,只有6名中國人,由於語言不通,他們經常與同事之間產生溝通障礙,但中國工人不怕吃苦、勤勞能幹的精神打動了工廠領導,拖拉機製造廠的經理專門為他們6人聘請了一名翻譯,每天下班後教他們學俄語,學會俄語的劉國及還經常幫助當地人不識字的東幹人寫信。
劉國及與妻子一共生育了4個孩子,為了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他便來到吉農村種起了洋蔥。
他說,到農村種地雖然夏天辛苦,但冬天可以休息,種洋蔥收入最高,國家統一收購,根本不愁賣,但因為這個活太累了,當地人都不願意幹,所以他才有了這個掙錢的機會。
劉國及靠種洋蔥,在吉買了房子和車,隨後便把妻兒從哈薩克斯坦接到了吉。蘇聯解體後,他家分到了11公頃(約為165畝)土地,如今,他的大兒子是當地的種植大戶,還購買了當地人的不少土地,主要種植玉米、大麥、小麥和苜蓿,一家人靠著勤勞的雙手,在吉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天作之合 與妻子一見鍾情
2019年即將步入金婚的劉國及夫婦是當地令人羨慕的模範夫妻,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劉國及與妻子柳利婭是一見鍾情,從相識到結婚只用了幾天時間。
劉國及回憶說,1970年,27歲的他應朋友邀請從江布爾州到阿拉木圖州薩爾坎德市的一家中國人家相親,不料一下火車便下起了大雨,匆忙中他到了火車站附近的一家好心人家中躲雨,雨停臨走時那家人卻說,你明天再來一趟。
第二天劉國及如約來到好心人家中才知道,原來同在那裡做客的柳利婭對他一見鍾情,就這樣,劉國及推掉了本來計劃好的相親,幾天後與柳利婭結為夫妻。
柳利婭的父親是中國哈爾濱人,她的母親是中俄混血人,他們一家一直生活在薩爾坎德市,雖然家中的七個兄弟姐妹都不會說中文,但所有人都與中國人結了婚。一副俄羅斯面孔的柳利婭身上擁有中國傳統女性的所有優點,熱情好客、能烹飪出一手中國美味。
柳利婭說,她哥哥教會了她做中國菜,本來自己家就愛吃中國菜,再加上丈夫劉國及有一個始終不變的中國胃,所以她便開始研究菜譜,烹飪不同口味的飯菜,到劉國及做過客的人都說,柳利婭做的中餐與比什凱克中餐廳的大廚們都做得好。
中國的傳統一樣都不能丟
劉國及是家中獨子,離開中國後,他主要通過寫信的方式與家中的父母聯繫,雖然從1984年起他曾多次回到中國看望父母,但由於各種原因,他無法留在父母身邊盡孝照顧老人,他的話語中透漏著他對父母的愧疚。
在吉多年,劉國及家中一直保持著貼對聯、剪窗花、包餃子等中國傳統習俗。他說,雖然身在國外,但他始終關注著祖國,中國的傳統文化一樣都不能丟。
劉國及的小女兒一家如今長期居住在新疆伊寧市,女婿是中國人,他曾做過翻譯,後來為了讓外孫女從小就接受良好的中國教育,小女兒一家便搬到了中國生活,每年寒暑假,孩子們都會回到老人身邊,與他們團聚。
劉國及說,自從家裡有了衛星電視,看中國新聞就成了他了解中國發展的主要渠道,他為中國多年來的發展變化而感到自豪。(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