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爾吉斯斯坦華人:關注中國變化 堅守中國傳統

2021-01-10 中國僑網

圖為每到寒暑假,劉國及(左二)的孩子與都會來到他家中看望老人,如今他已經有了一個重孫女。 (吉爾吉斯斯坦《絲路新觀察》/雪源 攝)

中國僑網12月5日電 據吉爾吉斯斯坦《絲路新觀察》報導,吉爾吉斯斯坦老華人劉國及一家是楚河州依瑟阿金斯克區紅河村的唯一一家中國人。1961年,18歲的他隻身一人離開湖南老家,他從未想過與家人一別竟已過了58個年頭。

76歲高齡的劉國及曾先後在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生活過,最終於1976年來到吉爾吉斯斯坦(簡稱「吉」),如今,他在紅河村已經生活43年,在該村隨便問一個人,都能說出劉國及家的門牌號,為了方便,村民們還根據他的中文名發音,給劉國及起了一個俄語名—戈利亞。

樸實 勤勞 別人不幹的活他幹

劉國及為人樸實、善良且非常勤勞,他剛到蘇聯時,在一所農業機械學校學了一年工作技能,隨後被分配到拖拉機製造廠做零件裝配工,並在那裡工作了6年。

劉國及說,拖拉機製造廠約有2萬名工人,只有6名中國人,由於語言不通,他們經常與同事之間產生溝通障礙,但中國工人不怕吃苦、勤勞能幹的精神打動了工廠領導,拖拉機製造廠的經理專門為他們6人聘請了一名翻譯,每天下班後教他們學俄語,學會俄語的劉國及還經常幫助當地人不識字的東幹人寫信。

劉國及與妻子一共生育了4個孩子,為了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他便來到吉農村種起了洋蔥。

他說,到農村種地雖然夏天辛苦,但冬天可以休息,種洋蔥收入最高,國家統一收購,根本不愁賣,但因為這個活太累了,當地人都不願意幹,所以他才有了這個掙錢的機會。

劉國及靠種洋蔥,在吉買了房子和車,隨後便把妻兒從哈薩克斯坦接到了吉。蘇聯解體後,他家分到了11公頃(約為165畝)土地,如今,他的大兒子是當地的種植大戶,還購買了當地人的不少土地,主要種植玉米、大麥、小麥和苜蓿,一家人靠著勤勞的雙手,在吉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天作之合 與妻子一見鍾情

2019年即將步入金婚的劉國及夫婦是當地令人羨慕的模範夫妻,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劉國及與妻子柳利婭是一見鍾情,從相識到結婚只用了幾天時間。

劉國及回憶說,1970年,27歲的他應朋友邀請從江布爾州到阿拉木圖州薩爾坎德市的一家中國人家相親,不料一下火車便下起了大雨,匆忙中他到了火車站附近的一家好心人家中躲雨,雨停臨走時那家人卻說,你明天再來一趟。

第二天劉國及如約來到好心人家中才知道,原來同在那裡做客的柳利婭對他一見鍾情,就這樣,劉國及推掉了本來計劃好的相親,幾天後與柳利婭結為夫妻。

柳利婭的父親是中國哈爾濱人,她的母親是中俄混血人,他們一家一直生活在薩爾坎德市,雖然家中的七個兄弟姐妹都不會說中文,但所有人都與中國人結了婚。一副俄羅斯面孔的柳利婭身上擁有中國傳統女性的所有優點,熱情好客、能烹飪出一手中國美味。

柳利婭說,她哥哥教會了她做中國菜,本來自己家就愛吃中國菜,再加上丈夫劉國及有一個始終不變的中國胃,所以她便開始研究菜譜,烹飪不同口味的飯菜,到劉國及做過客的人都說,柳利婭做的中餐與比什凱克中餐廳的大廚們都做得好。

中國的傳統一樣都不能丟

劉國及是家中獨子,離開中國後,他主要通過寫信的方式與家中的父母聯繫,雖然從1984年起他曾多次回到中國看望父母,但由於各種原因,他無法留在父母身邊盡孝照顧老人,他的話語中透漏著他對父母的愧疚。

在吉多年,劉國及家中一直保持著貼對聯、剪窗花、包餃子等中國傳統習俗。他說,雖然身在國外,但他始終關注著祖國,中國的傳統文化一樣都不能丟。

劉國及的小女兒一家如今長期居住在新疆伊寧市,女婿是中國人,他曾做過翻譯,後來為了讓外孫女從小就接受良好的中國教育,小女兒一家便搬到了中國生活,每年寒暑假,孩子們都會回到老人身邊,與他們團聚。

劉國及說,自從家裡有了衛星電視,看中國新聞就成了他了解中國發展的主要渠道,他為中國多年來的發展變化而感到自豪。(雪源)

相關焦點

  • 吉爾吉斯斯坦華人:關注中國變化 堅守中國傳統
    中國僑網12月5日電 據吉爾吉斯斯坦《絲路新觀察》報導,吉爾吉斯斯坦老華人劉國及一家是楚河州依瑟阿金斯克區紅河村的唯一一家中國人。1961年,18歲的他隻身一人離開湖南老家,他從未想過與家人一別竟已過了58個年頭。
  • 吉爾吉斯斯坦華人囤積食品防不測(組圖)
    本報訊北京時間7日晚22時,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的一些華人留學生和華商對記者介紹了該國發生騷亂的局勢。記者了解到,在吉華人生活暫時沒受到太大影響,但是人們普遍擔心局勢持續惡化,已經開始囤積食品應對不時之需。
  • 中國雜技劇巡演吉爾吉斯斯坦 華僑華人反響熱烈
    據《絲路新觀察網》報導,《絲路彩虹》大型雜技劇是陝西演藝集團,陝西省雜技藝術團,西安東港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精心打造,中國國家文化部,財政國家藝術基金等多個國家部委支持的國際化演藝項目。「雜技劇」不同於傳統雜技表演的地方在於,它並不局限於單純展示雜技技巧,而是以雜技為載體,加入故事情節,關注技巧與思想的融合和表達,再加上音樂、舞蹈,聲、光、電等現代舞臺表現手法,使得整臺表演的內涵更加豐富。整場演出高潮迭起。
  • 通訊:吉爾吉斯斯坦的中國追夢人
    原標題:通訊:吉爾吉斯斯坦的中國追夢人  新華網比什凱克5月2日電(記者陳瑤)在吉爾吉斯斯坦有這麼一批中國人,每日起早貪黑、全年無休,他們不僅把價廉物美的各類商品帶到吉爾吉斯斯坦,更用實際行動把中國人勤勞、恭儉和奉獻的品格展示給當地社會。當地人戲稱,離了他們,生活就玩不轉。
  • 吉爾吉斯斯坦華人:為祖籍國自豪 因人民而驕傲
    (吉爾吉斯斯坦《絲路新觀察》)中新網12月4日電 據吉爾吉斯斯坦《絲路新觀察》報導, 82歲劉雲皋雖然走路有些吃力,但一提到祖(籍)國,劉雲皋便挺直腰杆。他說,無論走到哪裡,他都會時刻惦記著自己的家鄉,每每聽到關於中國的消息,他都會興奮不已。
  • 在醫院滿負荷情況下,吉爾吉斯斯坦的華僑華人咋樣了
    中國僑網電 題:多名僑胞感染!在醫院滿負荷情況下,吉爾吉斯斯坦的華僑華人怎麼樣了?目前,全球範圍內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嚴峻。吉爾吉斯斯坦衛生部公共衛生部門負責人阿克瑪託娃在16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通報,過去24小時全國新增521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7例死亡病例。截至當地時間7月16日11時,吉爾吉斯斯坦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已達12498例,死亡167例。
  • 吉爾吉斯斯坦東幹村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
    吉爾吉斯斯坦東幹村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   中新網3月15日電  近日,吉爾吉斯斯坦東幹村獲得由鳳凰衛視聯合海內外十餘家知名華文媒體和機構評選的「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
  • 吉爾吉斯斯坦記者:在吉爾吉斯斯坦怎麼看中國新聞?
    隨著中吉兩國關係的不斷發展,吉爾吉斯斯坦不僅是中國的友好鄰邦,還是重要的戰略合作夥伴。建交26 年來,中方始終珍視同吉方的友誼,並與吉爾吉斯斯坦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廣泛開展合作。曾經有吉爾吉斯斯坦議會議員這樣描述吉爾吉斯斯坦與中國經濟文化聯繫的緊密程度:幾乎每個吉爾吉斯斯坦人都能在他的親戚朋友中找到一個做著與中國有關事情的人。
  • 中國飲食文化的吉爾吉斯斯坦奇遇記
    任洪蕊 攝   「中國菜」是世界三大菜系之一,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飲食文化慢慢地播撒到了世界各地,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世界各地的飲食文化。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想吃中國菜餚,也是件容易的事情,這裡分布著40多家中餐廳,同時,在不少當地餐廳也能看到中國菜餚。
  • 吉爾吉斯斯坦華人華僑協會會長虎玉梅訪問西北師範大學
    吉爾吉斯斯坦華人華僑協會會長虎玉梅訪問西北師範大學  3月18日下午,吉爾吉斯斯坦華人華僑協會會長虎玉梅一行訪問西北師大,參觀了該校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教學設施和留學生公寓,並深入課堂了解東幹族留學生的教學情況。
  • 吉爾吉斯斯坦千年古墓發現諸多中國元素
    剛從吉爾吉斯斯坦考察訪問歸來的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中外物質文明交流研究學者多麗梅博士透露,吉爾吉斯斯坦近年來考古發掘的一座千年古墓中,已發現諸多中國元素,包括其墓葬形制與中國遼代晚期墓葬相似、墓中出土12隻玉碗等,這對推動中吉學者深入開展「一帶一路」文化交流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吉爾吉斯斯坦華人華僑用歌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合唱團在彩排舞臺放聲高歌  聽著那令人心潮澎湃、令人血脈噴張的大合唱,節奏感、樂感、渾厚的中音區,和飛揚跋扈的高音區,讓所有在座的人都感覺到合唱團一定是個專業的團隊,其實這是一支剛組建不到兩個月,排練不超過二十五次的合唱團,80%由在吉爾吉斯斯坦的華人華僑
  • 中國駐吉爾吉斯斯坦大使館舉行中吉建交25周年招待會
    1月25日,中國駐吉爾吉斯斯坦大使肖清華在招待會上致辭。新華網 發    新華社比什凱克1月27日電(記者 陳瑤)中國駐吉爾吉斯斯坦大使館1月25日舉行慶祝中吉建交25周年招待會。中國駐吉大使肖清華、吉爾吉斯斯坦外交部部長阿布德爾達耶夫等出席活動並致辭。    肖清華大使在致辭中表示,中吉兩國山水相連,自古以來就是友好鄰邦。建交25年來,中吉兩國睦鄰友好不斷深化,雙邊關係不斷邁上新臺階。
  • 大象出版社在吉爾吉斯斯坦推出中國文化系列精品圖書
    大象出版社在吉爾吉斯斯坦推出中國文化系列精品圖書近日,由大象出版社獨立輸出版權,由吉爾吉斯斯坦人文出版社推出的《快樂武術學漢語》《中國漢畫造型藝術圖典》《紅旗渠精神歷久彌新》《百年中國寓言精華》《偉大的歷程》等中國文化系列精品圖書在吉出版
  • 吉爾吉斯斯坦一座千年古墓發現諸多中國元素
    剛從吉爾吉斯斯坦考察訪問歸來的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中外物質文明交流研究學者多麗梅博士透露,吉爾吉斯斯坦近年來考古發掘的一座千年古墓中,已發現諸多中國元素,包括其墓葬形制與中國遼代晚期墓葬相似、墓中出土12隻玉碗等,這對推動中吉學者深入開展「一帶一路」文化交流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海外華僑華人眼裡的中國:世界看到了中國的大國擔當
    看到相關報導,旅非20多年的剛果(金)華僑華人互助協會會長徐恩標備感自豪。「為中國的維和軍人點讚!」今年是聯合國成立75周年。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不斷全面、深入參與聯合國各領域的工作,在維和、減貧、抗疫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身處海外,華僑華人更能切身體會祖(籍)國日益提升的國際影響力。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僑胞們紛紛暢談中國貢獻,點讚中國擔當。
  • 吉爾吉斯斯坦83歲老華人:57年從未停止思念祖國
    (吉爾吉斯斯坦《絲路新觀察》)   中國僑網11月28日電 據吉爾吉斯斯坦《絲路新觀察》報導,吉爾吉斯斯坦83歲老華人石作山在海外生活57年,一直心心念念中國,從未忘記祖國。
  • 印度華人的最後堅守:客家人歷經千難萬險,風雨中抱守中國文化
    客家人在印度經歷了千難萬險,但依然在風雨中,抱守著中國的傳統文化。當時大約有5萬華人在印度居住,後來因為印度政府的打壓,華人越來越少。現在印度的華人只有2000人左右,其中大部分仍以客家人為主。就算客家人在印度受到排擠和不公平的待遇,但是他們依然不卑不亢,將勤勞勇敢的精神發揚在印度。今天,印度客家人依然保持著濃厚的中國文化氛圍,堅守著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
  • 「中國和吉爾吉斯斯坦:古絲綢之路開啟的友好關係」研討會暨...
    中國日報杜尚別6月10日電 (記者 任奇) 2019年6月10日,由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總統辦公廳「穆拉斯」(Muras)基金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共同舉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吉爾吉斯斯坦國家科學院歷史、考古與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共同承辦的「中國和吉爾吉斯斯坦:古絲綢之路開啟的友好關係
  • 馬來西亞華人到底如何看待中國?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其他回答都是以個人角度,講述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