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規模最大的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B20)與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杭州峰會即將開幕。在中國擔任二十國集團(G20)主席國這一年,「數字普惠金融」被列為本次峰會的重要議題,由G20框架下普惠金融全球合作夥伴(GPFI)負責起草的《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以下簡稱《高級原則》)將提交9月G20杭州峰會討論通過。
「全球範圍內大多數經濟體都面臨著增長放緩的困境,數字普惠金融或能成為下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作為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G20數字金融專家組專家、B20「中小企業發展」議題組成員,網信集團CEO盛佳認為,《高級原則》將為各國在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各個層面提供實踐指導並解決發展中的難題。
數字普惠金融將改善中小企業融資
促進中小企業融資是普惠金融工作的核心領域之一。杭州峰會上,G20計劃出臺《G20中小企業融資行動計劃落實框架》(以下簡稱《落實框架》)。
《落實框架》圍繞促進改革和推廣各國成功的改革經驗,設計了相關的自評估框架,鼓勵各國對照國際良好實踐進行診斷評估,從而決定改革措施的優先級,核心目標是營造有利的監管環境促進競爭,以提高中小企業融資能力。其中列為優先的三項改革措施包括:改善中小企業徵信體系;鼓勵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接受動產作為抵押物貸款給中小企業;改革中小企業破產制度。
盛佳表示,「中小微企業等曾經因為面對較高的金融服務門檻而感到無能為力,而《高級原則》主張用數字科技改變這種現狀,讓每一位市場主體都能夠平等地共享金融服務,從而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和全社會效率。」
網信集團旗下網信理財的供應鏈金融就是個典型案例,利用核心企業的遠程數據對借款企業進行篩選和風控。通過對信息進行數據化建模和分析,通過大數據技術,提升企業準入、風險評估和貸後管理等多個環節的效率,減少現場盡調的成本,這個模式也可以說是數字科技帶來的變革。
普惠金融應彌合「數字鴻溝」
根據普惠金融的含義,小微企業、偏遠地區居民、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是普惠金融重點服務對象。但在實際的社會環境中,這些對象正好是信息、資源獲得比較困難的群體。在應用數位技術普及的環境,無形的「數字鴻溝」使得他們更難獲得金融服務。
過去幾年,在規範數字金融和支持普惠金融創新,特別是數字金融的發展方面,中國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商業銀行、支付機構的網際網路支付業務快速成長,行動支付業務呈現爆發式增長,在世界許多地方幾乎是不可想像的。
「只有過不同的數位技術手段解決用戶訪問網絡的基本能力,才能讓一些普惠金融的方式得以實現。」通盛佳指出,從數字普惠金融的角度看,「數字」的含義非常廣泛,不僅指當前我們所熟知的3G/4G的網絡、智慧型手機等,其實任何能訪問數字信息的手段都可以成為實現普惠金融的手段。
央行副行長易綱在2016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要規範發展數字金融,支持普惠金融產品的創新。對此,盛佳在接受採訪時認為,《高級原則》中提出促進數位化也要強調創新,實際上就是為了應對各個地方發展不平衡,用數字手段儘可能多地去覆蓋不同的人群。數字普惠金融的範圍和內涵廣泛,各地的發展情況和基礎條件各不相同,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創新,任何方式的創新、只要有利於普惠金融發展就可以嘗試。
「從我們的實踐經驗來看,金融基礎設施包括支付、通訊、網絡連接等環節。如果只是做好其中某個環節,數字普惠金融幾乎不可能實現。無論在中外金融基礎架構建設所面臨的挑戰都不一樣,但重要的是基礎設施並非單點系統,而是要打造由若干個子系統結合起來的生態環境。」盛佳表示。
此外,全行業還要有區別地針對各類群體開發合適的數字普惠金融產品,也要加強對技術知識弱勢群體的教育與培訓,政府部門要提供更多服務,強化數位技術知識與技能的推廣、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