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普通民眾眼裡的臺灣80年代(下)

2020-12-12 網易新聞

幾十年來許多人是依靠"反攻大陸"這個信念活下去的,這也成為一個沒人敢挑戰的"神主牌"。所以當1987年臺灣當局承認"反攻大陸不可能"時,你就可以知道,這引起多大的震撼了。

1987 臺灣宣布"反攻大陸"無望

1987 年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一年,對臺灣人來說,許多根本不可能、想都沒想過的事都在這年發生了。這一年臺灣外匯存底(大陸習慣稱"外匯儲備")也達到新高,居世界第二,僅次於日本。當時我十歲了,基本的政治判斷能力雖然尚未成熟,但在大人的言談中似乎也嗅出不一樣的氣氛來。

一連串的事件,常常讓人還沒對上件事反應過來,就已發生下件事,對在國民黨統治之下已經形成既有思考模式的臺灣人來說,甚至不敢相信是真的。

很長一段時間裡,臺灣是"自由的燈塔"、"反攻的堡壘";在蔣介石的領導下,軍民同胞都在為"反攻大陸"作準備。所以在早期的臺灣,這種信念被當做金科玉律一樣,很少有人敢質疑。

所以,這個"反攻大陸"的標語滿街貼,信封、香菸、米袋、火柴盒上,生活中處處可見。

蔣介石提出的計劃是"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但老實說,這對臺灣本地人實在沒什麼吸引力,因為大多數的臺灣人也不知道大陸是什麼樣子的。不過當初跟著國民黨來臺灣的人,一直都以為他們很快就會回去了,不會在臺灣久留,可是沒想到,這一留就是幾十年。

幾十年過去了,政治的環境是現實的,這"反攻大陸"的口號越喊越弱,當然也越來越少被提起。有點兒腦袋的人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可是沒人敢明說。

最可憐的就是本來以為很快就會回去的那些人了。這些人中,屬於統治階層的人,覺得臺灣不是他們的家,自恃身份而有些優越感,跟這個地方格格不入,但還是因為身份和地位而能保有一定的既得利益。有許多人認為,"反攻大陸"一直沒人敢懷疑,就是因為他們不讓人去懷疑,利用這個信念來維持他們的統治正當性。但悽慘的就是那些中下階層的人員,這裡面有許多人是軍隊裡的中下層軍、士官,組成成分很複雜,很多人半輩子都只會打仗,有些甚至是被強拉來當兵的。當局允諾並發給他們一張"戰士授田證",裡面詳細記載未來反攻大陸後,會給他們在什麼地方分多少畝田地耕作。

所以,幾十年來許多人是依靠"反攻大陸"這個信念活下去的,這也成為一個沒人敢挑戰的"神主牌"。所以當這一年臺灣當局承認"反攻大陸不可能"時,你就可以知道,這引起多大的震撼了。因為這個神話已經鬆動而瓦解,噹噹局說出這句話時,等於為未來許多事,開了一扇大門。

1987 開放大陸探親

20世紀80年代後期,社會逐漸開放,就像前面說到的,外省老兵問題開始浮上檯面,而長久思鄉的煎熬開始漸漸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使威權的體制願意退讓,開放返鄉之路。

這一年(1987年)的年底,老兵赴大陸探親的新聞充滿了所有新聞媒體的版面。在新聞裡看到,大量"老芋仔"瘋狂地搶進紅十字會的辦事處申請探親,新聞也播出一群年近半百的老人擠在紅十字會的探親說明會中,操著各省的口音搶著發問,又看到許多隔了幾十年重逢相擁而泣的畫面。儘管我與他們是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人,但看了也為之動容。

有人說,要不是蔣介石帶了那麼多人來保護臺灣,臺灣老早就被共產黨給解放了。而反駁者說,你以為他們是真的來保護臺灣的嗎?他們是沒地方可去,才不得不到臺灣來的,要不是蔣介石不爭氣被趕出大陸,臺灣根本就沒這些人。但不管怎麼說,那些國民黨帶來的人裡,中下群體永遠都是犧牲最大的人。

不管當初他們是自願從軍還是被拉來的,這些人大都以為很快就可以回去,卻怎麼知道一待就是幾十年!當初來臺的青年,到了這時候也都年近半百。

在我小時候,每天下午都會有個外省老頭騎著一輛破摩託車,賣著自己做的各式包子饅頭。我永遠記得開放探親之初,他賣得更勤快了,勤快得有點兒浮躁。每天,他總是在下午四點整到我家樓下,用盡丹田的力量大喊一聲,大家就知道他已經來了。停留了十分鐘後,他又繼續騎到下一個定點去賣。回想他那老邁的身影,很難想像他年輕時在戰場上經歷過的是什麼樣的陣仗。當時問他是不是也要回去看看,沒想到他一副急得快哭的樣子,恨不得每天多賣一些饅頭,多賣幾個小時,好存更多錢帶回去。

大陸探親的開放,了卻了許多人幾十年來的心願,但畢竟兩岸分隔了近四十年,人事景物都跟當年不同,隨之而來的更多現實問題產生了。最常見到的問題就是有些老兵在家鄉已結婚生子,來臺後覺得回鄉無望,又在臺灣結婚了。本來一切都很美好,沒想到開放通信及探親後,臺灣這邊的老婆才赫然發現丈夫在那邊已經有了"原配",自己只不過是個"二奶"而已。由此引發了不少家庭問題,慘一點兒的大鬧離婚,有些妻子礙於人情,只好隱忍下來,看著丈夫越來越往"原配"那邊傾斜。其實做丈夫的何嘗不痛苦呢?一邊是故鄉年輕時結髮的妻子,許多人回去一看,發現妻子根本沒改嫁,一直在等他,心裡自然會有極度虧欠的感覺。而另一邊,當初臺灣本省人討厭外省人,臺灣的女孩想嫁給這些外省漢子免不了是經過一場家庭革命而為愛出走的,胼手胝足幾十年,突然之間讓她從大太太變成小老婆,更是情何以堪。當年開放探親後討論的最熱的話題,恐怕就是,這到底算不算"重婚",後來還有賴法律的解套,這些"寶島夫人"才有了合法的地位。

在許多遠離家鄉的老兵心裡,一定怨恨過那擺弄命運的大時代。誰願意失去和親人相處的天倫時光呢?幾十年後再回鄉,難免有"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感慨。但畢竟分離了幾十年,人事景物不復當年,思想看法也產生了很大的分歧,就跟很多老兵說的一樣:"在臺灣,他們說我們是外省人;在家鄉,他們說我們是臺灣人……"時代造成這些人與兩邊的社會都產生疏離,都不可能回到以前了。

榮民總醫院就在我家附近,我小的時候坐公車總是很討厭經過這一站,因為總覺得這些大嗓門老頭又粗魯又愛搶座位。長大一點兒了解一些事後,對他們也較能理解和體諒了。到現在,"大陸探親"一詞已經很少被提起了,若不是偶爾經過榮民醫院見到他們的身影,也不會想起臺灣曾經有這麼一群人為了返鄉而不惜衝撞體制。這群人早已不再是主流論述的議題,不再是生活中被投以關懷的對象,開放之初社會的熱情已經慢慢冷卻,而隨著摯親的慢慢凋零,他們也越來越少回去了,許多人還是選擇老死在臺灣,但故鄉對他們來說,依然是夢裡都會回去的地方。

就如同我初中同學的父親,上海人,最近再見到他時,我開玩笑地用上海話問候他"張家爸爸,長遠未見喔……"沒想到這個幾十年沒聽過鄉音的老人頓時呆若木雞,激動得茶杯都掉在地上,眼淚差點兒就落了下來。

本文來源:網易歷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70,80年代臺灣民眾的普通生活,圖4展現了清純之美,圖6讓人心酸
    臺灣電視節目錄製現場,70-80年代的臺灣依靠當時的國際形勢發展迅猛,對外交流也很頻繁。「老外」也是臺灣本土綜藝節目的常客。街頭賣藝的耍蛇人。78十年代的臺灣。遊走於街巷之間的雜耍藝人,也是那時臺灣城市的一道獨特的風景。但是請注意看他旁邊的瓶子,裡面裝的是他泡好的蛇酒。
  • 臺灣民眾平均壽命達80.9歲 續創新高
    中新社臺北8月5日電 臺灣當局有關部門5日公布,2019年臺灣民眾平均壽命達80.9歲,其中男性77.7歲、女性84.2歲,皆創歷年新高。隨著醫療水準提升、運動風氣盛行、食品安全及生活品質提高,臺灣民眾平均壽命持續呈現上升趨勢,從2009年79.0歲增至2019年80.9歲。官方公布的這份「2019年簡易生命表」顯示,去年臺灣死亡人數為175546人,較前年增加2846人,粗死亡率為7.44‰,較2018年增長0.012%。
  • 臺灣的普通民眾能收看到大陸的眾多電視節目嗎?
    臺灣的普通民眾能收看到大陸的眾多電視節目嗎?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眾所周知,我國的電視業越來越發達,那麼,位於臺灣的普通民眾能收看到大陸的眾多電視節目嗎其實在以前網絡還不太發達的時候,在臺灣並不能接收到大陸的電視節目,但是如果當臺灣的電視臺買了大陸的版權,那麼在臺灣還是能夠看到大陸很多的節目。臺灣電視臺有自己的電臺系統,在他們的電視裡,都是臺灣的電視頻道。但是臺灣的電視上並不能直接像大陸的電視一樣,直接看到電視頻道,而是能看到單個的電視節目或者電視劇。
  • 解密80年代藏傳佛教臺灣弘法史
    80年代四大派的傳法者之弘傳過程:     (一)噶舉派     藏傳佛教的四大教派中,以噶舉派傳入最早,發展也最為迅速,在初傳入的短短兩、三年內,就分別在各地成立了十個中心,目前已有40多個中心,來臺弘法的喇嘛多不勝數,最負盛名的,有夏瑪巴﹑太錫杜﹑蔣貢康慈﹑嘉察等大寶法王座下的四大法王子,以及卡盧·
  • 80年代出現的臺灣電影新浪潮(1)
    臺灣電影真正的發展期,是從大陸電影人跟隨國民黨一同來到臺灣之時開始的。因此由他們開始拍攝的初期臺灣電影,可以說是依靠地方製片廠拍攝的中國電影。許多故事都以大陸為背景展開,對白也都用普通話,即便是臺灣的故事,也採用普通話來表現。雖然其中也拍了一些閩南語電影,但基本上都是一些製作費較低的B級作品。普通話電影成了主流,而閩南語電影只是邊緣性的電影。如此一來,臺灣電影就有了以大陸文化為主流文化,臺灣文化僅為地方文化的文化生態格局。  80年代出現的臺灣電影新浪潮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把普通話和閩南語混合使用。
  • 80年代臺灣民主改革契機:國民黨指使竹聯幫暗殺名記者
    這件事也成為臺灣向西式民主化改革的一個契機。  一、政治開放中的陰影  洪流化雨掃荒蠻,冰島起風將退寒。  奔電忽來驚睡眼,泥沙自始入清潭。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後期,臺灣當局為應付新的國際形勢及臺灣社會的變化,開始向西方式的政治制度過渡。而這一過程伴隨著黨外勢力的重組和增強。
  • 地動山搖還是和平發展,臺灣民眾選哪個?!
    如今的臺灣民進黨當局較二十多年前的臺灣當局,在兩岸關係上更加「挾洋自重」,在「去中國化「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島內青年一代也已成年,甚至成為臺灣社會的中堅力量。 在民進黨當局大搞「仇中」「恨中」的社會氛圍下,如今,還有多少臺灣民眾能夠撥開綠色的眼鏡看清一個真正的大陸呢?
  • 80年代臺灣有鄧麗君,香港有張國榮,內地扛大梁的你知道嗎?
    80年代是歌星爆發的一年,但是不得不承認,咱們內地的音樂跟香港臺灣差了很多,那個時候香港80年代唱歌的明星太多了,有張國榮,譚詠麟,梅豔芳,草蜢,陳慧嫻,黃家駒,陳百強等等等等,很多大牌明星,臺灣的有費翔,劉文正,費玉清,張雨生,童安格,趙傳,鄭智化,庾澄慶等等,好像那個時代是屬於他們的
  • 70、80、90、00年代「臺灣第一美女」,顏值差距一目了然!
    胡因夢被譽為上個世紀70年代的臺灣第一美女,是六、七十年代出了名的大美女,氣質古典。胡因夢很特別,很個性,她說:「我不是稱職的演員,我根本無法入戲,只是憑著美貌賺取暴利,其實於心不安……林青霞上個世紀80年代的臺灣第一美女。
  • 2019年臺灣民眾平均壽命80.9歲,再創新高
    新華社臺北8月9日消息,臺當局內部事務主管部門發布最新統計資料顯示,2019年臺灣民眾平均壽命為80.9歲,其中男性77.7歲、女性84.2歲,皆創歷年新高。從長期趨勢看,隨著醫療水平提升、食品安全重視、生活質量提高及運動風氣盛行,臺灣民眾平均壽命長期呈現上升趨勢,從2009年79.0歲增至2019年80.9歲。從臺灣各縣市平均壽命觀察,以臺北市83.9歲為最高,臺東縣76.3歲為最低。
  • 遊記 我在臺灣看到了80、90年代的樣子
    前幾天的暴走模式,讓我們都陷入了疲憊不堪的狀態,第三天我們決定放慢腳步,感受北投溫泉帶來的閒適和極具老城特色的淡水老街,你會發現臺灣這座城市,慢節奏也可以很美!我們沿著指示牌一直走,走到盡頭,是傳說中的「地熱谷」,剛開始太傻太天真以為這個地方是泡溫泉的,乍一看溫度80℃~100℃,終年瀰漫著硫磺煙霧,無法泡溫泉。
  • 80年代臺灣二十大最重要國語歌手(4)
    抄襲自日本少年隊的模式,臺灣第一支少年偶像團體,標榜著清新健康的形象,成功擄獲了小朋友的認同,受到空前的崇拜和歡迎。其首創的貨櫃巡迴演唱會,相信現在X世代的青年印象還很深刻吧!到了90年代依舊唱出了《讓我歡喜讓我憂》《花心》等膾炙人口的好歌。《花心》9、薛嶽
  • 謝採妘:曾經走紅一時的80年代臺灣女歌星,與齊豫並稱臺灣歌后
    相信大家也都能如數家珍地念出許許多多的歌星以及他們的經典歌曲,今天老貓要介紹的這位,在80年代的臺灣歌壇也算是非常優秀的女歌手,只是可能現在沒多少人能記得起她的名字,她就是謝採妘。謝採妘,祖籍泉州,算起來也是老貓的咱厝郎,不過她是出生在臺灣的臺南市。
  • 珍貴老照片:70年代的北京,70年代的上海,70年代的臺灣!
    珍貴老照片:這一張是70年代的北京天安門廣場附近的舊照片,從照片中看去,有人在曬太陽、有人騎著三輪車拉貨,那時候的人們生活很簡單、實在。珍貴老照片:這一張是70年代的上海舊照片,從照片中看去,大街上可謂車水馬龍,行人眾多,但那時候大多數市民的出行交通工具還是自行車!
  • 珍貴老照片:七十年代的上海,七十年代的臺灣,七十年代的香港
    珍貴老照片:這一張照片是70年代末,上海南京路的抓拍照,從照片上看去當時的南京路已經是人來人往!珍貴老照片:這一張照片是七十年代的北京天安門廣場的抓拍照,從照片中看去,當時的北京人出行基本上都是騎自行車,那時候的人生活簡單,人們也都十分樸實!
  • 50年代臺灣民眾過年習俗
    臺灣民間過春節的習俗與大陸相差無幾,都是從自上一年的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開始,直到正月十八「落燈」為止。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臺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裡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  其實一進農曆十二月即臘月,臺灣過年的氣氛就濃起來了。  臘月十六這天是「尾牙」。
  • 學者:摒棄「臺獨」史觀 導正臺灣民眾身份認同
    華廣網3日刊載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研究生張迎來的評論文章分析臺灣民眾的「去中國化」趨勢。文章指出,臺灣民眾對身份認定的「去中國化」趨勢與「臺獨」史觀有很大的關係。任由「臺獨」史觀泛濫下去,必將貽害無窮。祛除「臺獨」史觀,已經刻不容緩。臺灣當局要拿出勇氣,還原歷史真相,摒棄「臺獨」史觀。
  • [海峽新幹線]臺灣各地跨年活動高雄市長韓國瑜與80萬民眾一起跨年
    [海峽新幹線]臺灣各地跨年活動高雄市長韓國瑜與80萬民眾一起跨年 臺灣各地跨年活動高雄市長韓國瑜與80萬民眾一起跨年。
  • 老照片裡的臺灣:上世紀六十年代普通臺灣人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圖文/普希金皇村寶島臺灣是中國人魂縈夢牽的土地,就如一時分散的家人們渴望骨肉血親重聚,並且了解彼此走過的路,互相體貼,以擁抱共同的未來。儘管如此,有關老臺灣的老照片卻不多。三十歲出頭的美籍牧師薛培德先生1960年來到臺灣,進行傳教工作,協助物資救濟,兩年間走遍臺灣貧困的山區、農村和海邊,他個人喜歡攝影,四處拍照。他拍的這一組圖片是關於母親的。在子女眾多貧困年代,母親的雙肩上壓著不可承受之重。
  • 臺灣當局開放民眾到大陸探親
    改革開放後,黨和政府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1979年新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明確倡議通過商談結束臺灣海峽軍事對峙狀態,推動兩岸同胞自由往來,立即在臺灣社會引起強烈反響。臺灣民眾特別是國民黨退伍老兵更加渴望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探親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