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花凋》|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2020-12-26 一隻旅行的貓情感頻道

文/一隻旅行的貓

圖/網絡

《紅樓夢》裡,林黛玉哼唱的一首《葬花吟》,裡面最有名的一句是: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聯?這句話後來被很多人認為是林黛玉自身的寫照。

林黛玉一生清清白白,質本潔來還潔去。她是多愁善感的多情女子,與賈寶玉在大觀園中譜寫了一首藕斷絲連的戀歌。最後卻在心愛之人寶玉成婚的當天,帶著乾淨的身子離去。可憐的寶玉以為娶的是心愛的林妹妹,殊不知的林妹妹孤零零地在瀟湘館已經魂歸西去了。

林黛玉的一生,或許可以用張愛玲的這句「花凋」來形容—如一朵美麗的花兒,曾經也鮮豔過,明媚過,如今卻凋謝了,枯萎了,似乎一切都沒有發生過…

張愛玲這篇《花凋》中的鄭川娥,正是這樣如黛玉一般美麗過又凋謝了的悲情女子。「笑,全世界便與你同聲笑;哭,你便獨自哭」,鄭川娥與林黛玉離開時的情形,是多麼的相似?

然而為何美麗的川娥,在滿懷著期待進入婚姻,開始新的人生旅程時,卻突然因為一場肺癆一病不起,最終撒手人寰。

「肺癆」只是造成這場悲劇的表面原因,悲劇的真正來源,其實來自於以下三方面。

一. 封建落後的門第之尊——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落寞家庭

小說中是這樣說的:為門第所限,鄭家的女兒不能當女店員,女打字員,做「女結婚員」是她們唯一的出路。在家裡雖學不到什麼專門技術,能夠有個立腳地,卻非得有點本領不可。鄭川嫦可以說一下地就進了「新娘學校」。

鄭家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家庭呢?

說不上來鄭家是窮還是闊。呼奴使婢的一大家子人,住了一幢洋房,床只有兩隻,小姐們每晚抱了鋪蓋到客室裡打地鋪。客室裡稀稀朗朗幾件家具也是借來的,只有一架無線電是自己置的,留聲機屜子裡有最新的流行唱片。他們不斷地吃零食,全家坐了汽車看電影去。孩子蛀了牙齒沒錢補,在學校裡買不起鋼筆頭。傭人們因為積欠工資過多,不得不做下去。

這樣的一個家庭,可以用一個什麼詞來形容呢?——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個詞是最為貼切的。

其實在張愛玲的小說中,有很多這樣的家庭,比如《傾城之戀》中白流蘇的家。明明已經窮的叮噹響,但是白家的體面不能丟;各房即使湊錢,也要體面地嫁了六妹妹;姑爺回門,白老太太即使當掉嫁妝,也要置辦出一桌好菜來。

鄭老爺是遺少,長相英俊,然而卻是個敗家子,在外面養太太,生了一大堆孩子。空有少爺的命,卻沒有當家的本事。學會老祖宗的門第作派,卻沒學會老祖宗養家的本領。

鄭老爺守著個鄭家的門第,養著一大家子人,坐吃山空。很明顯,家道已經中落了。可是鄭老爺就像「不承認民國」一樣,也不承認現在的鄭家已經不是曾經的那個鄭家了,還固執地以為,鄭家是個大戶人家,大戶人家的體面與尊嚴不能丟。

其實家道中落這種事情,也不是鄭老爺一個人時運不濟,經歷過的人多了去了。比如餘華的小說《活著》中的福貴,曾經也是個頭髮梳得油光水滑的闊少爺,一夜豪賭輸光了家產,闊少爺瞬間變貧民。可是福貴接受了自己的命運,搬進了茅草屋,拿起鋤頭下地幹活去了。

而不像鄭老爺,明明裡子都已經空了,偏偏守著這份虛無縹緲的尊貴的殼子不能丟。

在這種情況下,堂堂鄭家出生的女兒,自然也不能像普通百姓家的女兒一樣,出去找工作,當「女店員,女打字員」。

結婚成了鄭家女兒唯一的出路。所以鄭家的女兒不用學什麼技術知識,只需要進「新娘學校」,學習如何打扮自己,如何尋得如意郎君。

在張愛玲的小說中,有很多所謂的新時代獨立女性的身影,但是這些女性不管如何標榜所謂的獨立,卻始終無法擺脫依賴結婚改變命運的想法。

比如《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在離婚後把自己的餘生都堵在了範柳原身上;比如《留情》中的敦鳳,為自己千挑萬選,最後選中了雖然沒有感情,但是可以保障後半生生活的米先生…

鄭家的女兒更是這種形象的典型代表,她們乾脆連那一點「新時代女性的獨立」的品質都沒有了,理所當然的把結婚當成了自己一生的事業。

川娥的姐姐們對美容學研究有素,也只是為了後面的尋得好夫婿做準備。她們也如願結了婚。「二小姐,三小姐,結了婚以後,隨著姑爺去了內地」。這簡單帶過的一句話也可以看出,二小姐三小姐的一生,便寄托在了姑爺的身上。

可以說,在姐姐們的帶動下,川娥也把自己的命運都寄托在了結婚,寄托在了男人身上,靠嫁得一個好人家,可以繼續光耀門楣。

然而維尼那句話所說: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主宰。

把自己的一生寄托在別人身上,甘心把做寄生蟲當成事業,這樣的人,往往很難有幸福的一生。

川娥有什麼呢?有姣好的面容,有年輕的相貌,有健康的身體,然而當失去健康以後,她在婚戀市場中,便一文不值了。這也就造成了她的悲劇命運。

落寞的家庭教會川娥的只有「新娘知識」,而沒有教會她任何安身立命的本事。所以,「準結婚員」連健康的身體都沒有了,那唯有死路一條。

二. 軟弱不知抗爭的性格——姐妹長期壓迫,安靜不喜爭搶

川娥的墓碑上寫著:愛音樂,愛靜,愛父母……無限的愛,無限的依依,無限的惋惜……回憶上的一朵花,永生的玫瑰……

可是,全然不是這麼回事。川娥的一生,可以說毀就毀在「愛靜」上面。她是真的愛靜嗎?其實未必,愛靜只不過是爭搶不到,只得安安靜靜,變現出自己本來就不想要的樣子。

鄭老爺有錢在外面生孩子,沒錢在家裡生孩子。孩子生了一大堆,可是自己卻是個不靠譜的爹,有錢生,沒錢養,卻又偏偏放不下自己鄭家的大家門第。

鄭家的女兒,雖然在錦繡叢中長大,其實跟撿煤核的孩子一般潑辣有為。因為鄭家的生存環境,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競爭社會。

川娥是最小的女兒,上面有姐姐,下面有弟弟,長幼沒有優勢,性別也沒有優勢,她自然而然成了被忽略的那一個。

姐姐們心安理得的把自己不要的藍布衣衫都給了川娥,說小妹娥燙頭髮不好看,適合學生派的打扮,最新流行的紅黃色絲襪,小妹穿了顯胖,說她不適合穿皮子,顯老,可是三妹那件不要了的青種羊皮,小妹穿的倒是不難看,顯得天真可愛。

川娥就是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為了得到有限的資源,需要拼命去競爭。如果把鄭家比作一個食物鏈的話,那川娥就是處於食物鏈的最底層。

然而,可怕的是,對這些種種的不公平待遇,川娥安然接受,沒有表現出任何的不滿。她從不會為了一塊衣料和姐姐們爭吵。

川嫦是姊妹中最老實的一個,言語遲慢,又有點脾氣,她是最小的一個女兒,天生要被大的欺負,下面又有弟弟,佔去了爹娘的疼愛,因此她在家裡不免受委屈。

川娥在這種環境中長大,似乎習慣了這種逆來順受的生活,從來沒有主動地抗爭過。這種性格,貫穿著川娥的一生。

小的時候,備受姐姐們的欺負,她從不反抗;她纏綿病榻兩年,父母都不願意繼續拿錢給她治病了,她對此也表示出理解:她這病已是治不好的了,難怪他們不願把錢扔在水裡。這兩年來,種種地方已經難為了他們。川娥自己的婚姻,即使家裡選中的雲藩與自己理想中的夫婿沒有一點相符合的地方,可是她還是接受了,並且自覺愛上了她。更悽慘的是,連死後墓碑上的撰文,也只能聽從家人的安排,任由他們描繪出一幅美麗動人的自我形象,儘管自己知道「全然不是這麼回事」。

小說中說川娥是「沒點燈的燈塔」。燈塔意味著光明;而川娥卻是一座「沒點燈的燈塔」,生在鄭家這個大家庭,也擁有漂亮的外表,然而卻始終生活在黑暗之中,不被人發覺。

有一句俗話叫做「會哭的孩子有奶喝」。川娥就是那個最不會哭的孩子,你可以說她是懂事,是體貼父母的優秀品質,然而另一方面,也的確是軟弱,是自卑的性格表現。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幸福的生活不會長著腳自己跑到你跟前來。所以,川娥的這種軟弱性格,也為自己的悲劇命運奠定了基礎。

三. 自私冷漠無情的父母——母親垂影自憐,父親紈絝敗家

擁有一對不靠譜的父母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我想川娥最有體會。

鄭先生是個遺少,因為不承認民國,自從民國紀元起他就沒長過歲數。雖然也知道醇酒婦人和鴉片,心還是孩子的心。他是酒精缸裡泡著的孩屍。川娥的母親是一個美麗蒼白的,絕望的婦人。母親整天只知道哀嘆自己的命運不好,嫁了個不負責任不講衛生的丈夫,絲毫也沒有考慮到這樣的家庭下,子女們都過著怎樣的生活。

落寞的家庭本就不堪一擊,再加上自私冷漠的父母,川娥的生存空間被擠壓得幾乎沒有了。

頭上三個姐姐都出嫁了,輪到川娥的時候,父親這時卻叫嚷著:實在經不起這樣年年嫁女兒。說省,說省,也把我們這點家私鼓搗光了。再嫁出一個,我們老兩口子只好跟過去做陪房了。」

而母親勸動父親把川娥的婚事提上日程,原因也只不過是因為怕川娥在外面碰上個好人,是她自己找的,不會念你的情;若碰上個不好的人,你再反對,已經晚了,以後大家都成了親戚,徒然傷了感情。

父母考慮的,始終是自己的利益,從來沒有真正的為女兒的終身幸福著想過。

最終選定了章雲藩,也是大姑爺的人情。鄭夫人考慮的是以後自己可以免費去看病,可以去照愛克斯光;而鄭老爺考慮的是自己的醫藥股票,這下終於有人可以做顧問了。

川娥自己對未來的夫婿是否滿意呢?沒有人去關心這個問題。

川娥和雲藩,連手都沒有牽過;無意的身體接觸,會讓川娥覺得害羞;從來都沒有過單獨約會…可是到底,家裡已經默認了……

在自己的人生大事上,川娥沒有一絲的發言權,更別提事關生死的大事了。

川娥病了,由肺癆惡化成了骨癆。父母親覺得雖然川娥與雲藩還沒有正式結婚,但是已經是默認了的關係,心安理得地把川娥丟給了雲藩。

雲藩一開始也悉心診治,並且還對病榻上的川娥許諾「我終究是等著你的」。可是她的病一點也不見好,雲藩比川娥大,家裡一再地催促結婚,雲藩終於等不下去了,尋了新人。

川娥這下徹底成了沒有依靠的人。雲藩帶了新人來看川娥,雖然也維持著表面的客氣與周到,可是心意卻完全變了,他開了藥方,推脫說自己的藥房沒有這味藥,讓鄭家自己去外面的藥房買。

鄭先生說:現在西藥是什麼價格?明兒她死了,咱們的日子還過不過?她每天肥鴨大雞換著吃,一天兩個蘋果。做老子的連姨太太都養不起!鄭夫人雖然確實存了一點私房錢,她的小心思卻是: 若是自己拿錢給她買,那是證實了自己有私房錢存著。

父母像踢皮球一樣,把川娥又踢給了已經不相干的雲藩,並且還要把這話原原本本的說給川娥聽。

在父親的心中,女兒的命比不上自己養的姨太太,在母親心中,若是拿錢買藥暴露了自己的小秘密,那就得不償失。所以,把女兒的命賭在雲藩的情面上,他們覺得並無不妥。

川娥想:對於整個世界,她是個拖累。父母親的態度,讓川娥生命中的最後一根稻草也消失了。

「鄭先生是連演四十年的一出鬧劇,他夫人則是一出冗長的單調的悲劇。」幼稚紈絝的父親,與垂影自憐的母親,合力掐滅了川娥的最後一絲希望的火光。

當一個人在別人的心目中已經沒有生的可能了,那這個人就真的死去了。「她死在三個星期後」。簡單帶過的一句話,川娥21歲的短暫人生就此謝幕。

結語

川娥的一生,猶如一朵短暫鮮豔的玫瑰,帶著荊棘盛開,也曾飽含著希望,飽含著熱愛,然而短暫的美麗過,便凋零飄落,化作落紅,化作淤泥,化作塵埃…

香魂一縷隨風散,愁緒三更入夢遙…

作者:一隻旅行的貓,用有限的經歷,和你領略無限的人生。更多精彩請點擊關注。

相關焦點

  •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桃花、梨花、杏花、李花。說不上來。白白的,又微微透一點粉。北國的春天就是這樣,似乎一下子來了,昨天還光禿禿的枝丫,忽然就拱出一簇簇嫩綠,一抹抹淡紅,一片片黃灼。天地間是白亮的陽光,空氣中是撲鼻的氣息。甜濃的。可是,忽然,幾場東風。才見奼紫嫣紅。花事就又謝了。殘花滿地,如同殘雪。
  • 《紅樓夢》林黛玉: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範文: 花謝花飛花滿天, 紅消香斷有誰憐? 那是一個三月的清晨,桃花樹下,正讀書的寶玉見落花成雨,灑了滿地滿身,正要把花瓣飄流水中,黛玉姍姍而來,只見她肩上擔著花鋤
  • 美文 |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桃花、梨花、杏花、李花。說不上來。白白的,又微微透一點粉。北國的春天就是這樣,似乎一下子來了,昨天還光禿禿的枝丫,忽然就拱出一簇簇嫩綠,一抹抹淡紅,一片片黃灼。天地間是白亮的陽光,空氣中是撲鼻的氣息。甜濃的。可是,忽然,幾場東風。才見奼紫嫣紅。花事就又謝了。
  •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人憐
    前陣子跟了一部叫《花謝花飛花滿天》的電視劇,結局是大團圓,是我所喜聞樂見的。說實話,對這部電視劇並無太大興趣,只是無劇可看之下也能看看。《花謝花飛花滿天》,是不是覺得很耳熟?《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葬花吟》第一句便是「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果不其然,這部劇中竟然也有花、謝、蕭、司馬四大家族。其中的花家有三個兒子三個女兒,也有所謂的老祖宗,真的就是另一個賈府。即便如此,也只是形似而已。花滿天不是賈寶玉,謝千尋不是林黛玉,傾城公主也不是薛寶釵,有金玉良緣,卻沒有木石前盟的悲劇。或許,唯一相同的是他們的痴情。
  • 花謝花飛花滿天, 紅消香斷有誰憐
    荒蕪許久的世界,仍未有春暖花開的跡象,這樣清冷的日子,讓人學會享受安靜,學會心淡如水。念念不忘的某段回憶,依依不捨的某種情懷,靈魂等待的命中劫數。碎影搖曳,思緒紛飛,忘與不忘,只在一念之間,離與合,也只是旦夕之隔。
  • 張愛玲《花凋》|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文/一隻旅行的貓圖/網絡《紅樓夢》裡,林黛玉哼唱的一首《葬花吟》,裡面最有名的一句是: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聯?這句話後來被很多人認為是林黛玉自身的寫照。林黛玉的一生,或許可以用張愛玲的這句「花凋」來形容—如一朵美麗的花兒,曾經也鮮豔過,明媚過,如今卻凋謝了,枯萎了,似乎一切都沒有發生過…張愛玲這篇《花凋》中的鄭川娥,正是這樣如黛玉一般美麗過又凋謝了的悲情女子。
  • 黛玉詩集: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葬花詞》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手把花鋤出繡閨,忍踏落花來復去。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忽憶黛玉葬花,「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是啊,人兒何不似這花兒,「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花開易見,花落難尋。你出現在她盛開的時節,她把最美的自己給了你,不管花開花謝,你都應該一直陪伴著她,「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 《紅樓夢》黛玉葬花: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黛玉惜花憐花,覺得落花被埋在土裡是最好的歸宿。普通人有幾個能有這樣細膩的心思?寶玉看到落花,也只是想著落花隨流水,這樣處理最是輕易。人人都在花開的正豔時來賞花,等到花謝時,又有幾個懂得憐惜?看到花開花謝,她想到自己,滿懷惆悵,卻無處排遣。因此,便有了這堪稱紅樓最美詩歌的《葬花詞》,黛玉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感傷。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 黛玉詩集: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葬花詞》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手把花鋤出繡閨,忍踏落花來復去。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 葬花詞 |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餞花日,這一天寶玉因低頭看見許多鳳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錦重重地落了一地,因嘆道:「這是他心裡生了氣,也不收拾這花兒來了。待我送了去,明兒再問著他。」說著,只見寶釵約著他們往外頭去。寶玉道:「我就來。」說畢,等他二人去遠了,便把那花兜了起來,登山渡水,過樹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處來。將已到了花冢,猶未轉過山坡,只聽山坡那邊有嗚咽之聲,一行數落著,哭的好不傷感。
  • 肺結核|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作者:劉興鳳(羅江縣人民醫院)、吳懷英(聊城市第三人民醫院)審稿:劉歡、楊旭輝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清代文學家曹雪芹的一首「葬花吟」把林妹妹這一藝術形象很好的塑造起來,那個手拿花鋤的柔弱女子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早早死亡的結局讓人同情,讓人惋惜!
  • 《87版紅樓夢》: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01《87版紅樓夢》: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從初中起就格外喜歡看紅樓夢,那時候看的是書,整晚整晚的在被窩裡打著手電筒看,如痴如醉,當然最喜歡的莫過於林妹妹。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 肅竹:花謝花飛花滿天,看落花惹起的古人愁怨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落花在古人筆下,寫滿了傷感和愁怨,多少唯美悽楚的故事都與落花有關。那麼就隨著肅竹的落花照,品讀古人的落花愁怨吧。南唐·李煜《浪淘沙》 窗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闌,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 我先來: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悶殺葬花人。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桃花漫天飄飛,然後落於塵土,這一悄無聲息的悽美景象,它盛開之時人人都在讚嘆的美麗,花謝了,卻無人來憐惜它。這也預示了林黛玉的命運 ,「金玉良緣」鑼鼓敲天之時,她一個人悄無聲息、落寞地離開了人世。
  • 花謝花開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說的是射手嗎
    2, 射手座不為人所知的一面,大概就是他們對自己其實有很完美的挑剔性格,他們很難接受對方告訴自己,有關於自己並不是個好人或不是個好東西的這件事情。射手座也是一種愛好面子的狂熱分子,尤其不能忍受別人說他的不好,當發現自己並不完美甚至有很大的問題與障礙,射手不是想要改變,而是遺憾怨嘆!
  • 花謝花飛花滿天,春去秋來幾輪迴,我們是否如初珍愛著彼此
    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花謝花飛花滿天,春去秋來幾輪迴,我們是否如初珍愛著彼此 中秋前後,桂花都慢慢開放了。花開千種,各花入各眼,我比較喜歡桂花。從明白事理開始,認識最早的便是桂花了。老家就在武侯墓旁邊,園中有護墓雙桂,所以每年的中秋前後,稍有秋風吹過,在家就能嗅到桂花的清香,自然而然地就莫名的喜歡。我們那個年代桂花是稀少的花卉,我因為居所得天獨厚的條件,所以能經常看到桂花樹的雅姿,不用看日曆,只要桂花飄香的時節,就知道中秋臨近了。每天清晨打開門,那沁人心脾的香味就撲鼻而來,輕輕一嗅,令人心曠神怡。
  • 四月讀詩,花謝花飛花滿天,黛玉芒種節葬花,葬的什麼花?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紅樓夢,曹雪芹擬黛玉《葬花吟》 而且在人的印象中,花謝花飛指的是,桃李紛飛。而且這首葬花吟裡也明確點出了」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給人的印象就是,一方面柳絲飛花,榆樹開花,桃李都在落幕。滿園香雪,又壯觀又悽涼。 當真的是那麼回事嗎?我們知道古代送春是三月底,是春季將要結束的時候。白居易做了很多首3月30日的詩,是因為這個時節是象徵春天過去。
  • 《花謝花飛花滿天》,一部套版失敗的紅樓風古裝劇集……
    最近播出的《花謝花飛花滿天》吸引了我的眼球,因為看到這部劇的名字,就讓我想到了林黛玉的詩:「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跑題了,跑題了。隨後是花將軍花滿天徵戰歸來的場面,同時還有一群小孩轉著圈,唱兒歌。花謝花飛花滿天,萬花錦簇萬花園。為使萬花永爭豔,你不凋謝我凋謝。瀟瀟雨下雨瀟瀟,澆的萬花花不謝。萬花不謝馬蹄撕,鐵馬金戈奈何時。
  • 花謝花飛花滿天,春去秋來幾輪迴,我們是否如初珍愛著彼此
    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花謝花飛花滿天,春去秋來幾輪迴,我們是否如初珍愛著彼此 中秋前後,桂花都慢慢開放了。花開千種,各花入各眼,我比較喜歡桂花。從明白事理開始,認識最早的便是桂花了。老家就在武侯墓旁邊,園中有護墓雙桂,所以每年的中秋前後,稍有秋風吹過,在家就能嗅到桂花的清香,自然而然地就莫名的喜歡。我們那個年代桂花是稀少的花卉,我因為居所得天獨厚的條件,所以能經常看到桂花樹的雅姿,不用看日曆,只要桂花飄香的時節,就知道中秋臨近了。每天清晨打開門,那沁人心脾的香味就撲鼻而來,輕輕一嗅,令人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