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是日本君主的稱號,為當今世界唯一使用皇帝名號的國家元首。據傳天皇譜系萬世一系,數千年來一直延續著純正的血統。
如今我們最熟悉的可能是被猜測為徐福的神武天皇,或者近代的明治天皇。而你可能不知道,在日本,歷來有「皇祖太伯說」,意為天皇的祖先是吳太伯。
吳太伯何許人也?
吳太伯,又稱泰伯,姬姓,名為姬太伯,春秋時期吳國第一代君主,東吳文化的宗祖,故稱為吳太伯。父親為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兄弟三人,排行老大。古公亶父是周文王姬昌的爺爺,而泰伯就是周文王姬昌的大爺爺。據《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髮,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
按照當時的禮法,吳太伯本應該繼承首領位置,可是太伯察覺到父親想立位給季歷,為了避免兄弟間的爭鬥,於是太伯自動讓位,說服弟弟仲雍一起跑到當時的江南地區,建立國家。後來古公亶父去世後,太伯回去奔喪,季歷與眾臣請求太伯即位,太伯拒絕;之後季歷被商王文丁暗害後,太伯再一次回去奔喪,群臣與侄姬昌再次請求太伯即位,太伯依舊選擇拒絕。孔子對太伯的行為高度評價:「太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司馬遷也對太伯的行為極度推崇,故將吳太伯放在世家第一。
而吳太伯又與日本天皇有什麼關係呢?
原來吳太伯在江南地區建立國家後,在數百年的發展歷史中,吳國在楚國叛臣申公巫臣的幫助下,採取連晉抗楚的政策,得到楚國的支持快速發展,以至於到春秋末期吳王闔閭的統治時,吳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可惜好景不長,在鼎盛以後就很快被滅掉了,吳王闔閭的兒子吳王夫差繼位後,北上黃池之會時被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偷襲,公元前473年,會稽之戰後,夫差失敗自殺,吳國滅亡。
後人往往記載吳王夫差兵敗,難以忍受失敗的屈辱,自殺而亡。但是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
其中有個神奇的巧合,恰好在吳王夫差失敗那個時間點,原本沒有水稻的日本突然出現了水稻,文明也開始飛速發展。
據研究日本最早有水稻的明確記載是在彌生時代,彌生時代時間大約是西元前5世紀中到西元3世紀中期。此時日本始有水稻種植出現,並且很快普及開來。中國作為水稻發源地,中國人將水稻帶過去的可能性極高,並且當時中國作為當時最強大的地區,即使落敗的中原國家殘餘力量也有足夠的軍事文化能力將其徵服並快速普及開來。
今天我們對於日本人的起源主要有幾種觀點:
1.在北海道居住的阿伊努人,由北歐遷徙而來與亞洲黃種人混居的後代;
2.由朝鮮半島的原始居民遷移而來,主要依據是日本的語言特色和語法和韓語、東北亞少數民族語系有很多的相似之處;
3.源自古代商朝末年,是「吳太伯」之後;
我們可以推測也許是吳王夫差子孫或者其部下在戰爭失敗後,無奈只好帶著自己的殘餘部隊渡海逃遁,比如一些故事中越國的文臣陸蠡與西施在越國滅吳後,便不知所蹤。有極大的可能,它們渡過茫茫海峽,來到當時的日本,帶來了中國的稻穀,憑藉著遠超於當地的軍事力量,統治了日本,成為日本最早的統治者,即天皇的開端。
有關日本最早文獻,陳壽所撰《魏志·倭人傳》中記載:「自古以來其使詣中國,皆自稱大夫夏後少康之子。」而《晉書·倭人傳》記載:「日本戶有七萬,男子無大小,皆鯨面而文身,聞其舊語,自謂泰伯之後。」
從《魏志》到了《晉書》中,則將「太伯後裔」與「少康子孫」兩種說法結合起來,不管歷史真假與否,可以看出,日本作為小國,進入華夏後,附會華夏先祖,自稱華夏苗裔,以取得與天朝上國的平等交流地位,可見日本對華夏的嚮往。
而後來明治維新以後,隨著日本國力強大,民族意識的覺醒,加上清末甲午海戰的失敗,「皇祖太伯」的說法逐漸受到抵制和否定。
到了侵華戰爭時期,出於戰爭的目的,有學者明確提出:「吳太伯說」在此非常之時實不可信,以大日本民族之優秀,不可能也不允許起源於支那之地,「吳太伯」後裔的說法實在是淺陋至極」。這個時候,「皇祖太伯」的說法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失去了它存在的土壤。在日本天皇軍國主義下,為了強化天皇的絕對統治,天皇乃天照大神的後裔的說法在普通民眾中大行其道。
中國強大時,日本附會華夏先祖,強認宗親,而強弱偏轉,他們卻將那一段歷史當做恥辱,這副嘴臉簡直令人作嘔。
儘管這樣,倭人作為「吳太伯」之後的說話源遠流長,深入人心,無怪乎後來的大軍閥吳佩孚搬出吳氏族譜,指出他和日本明治天皇平輩,同為吳泰伯的第121世嫡孫,是當時裕仁天皇的大爺!
不管「皇祖太伯」的說法是真是假,不得不承認正是華夏文明的發展,滋養哺育了日本文明的興盛,可是當華夏文明陷入危難時,這群白眼狼不僅沒有守望相助,反而盡起屠刀,對華夏文明造成了更深的災難。
隨著今天中國綜合實力的不斷發展,歷史必然還會重演,當有人在腆著臉皮,跑過來強認親戚時,請對那些不肖子孫,大聲說一句:滾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