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631字,13圖,閱讀11分鐘
大同,山西省省轄市,是中國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九大古都之一,位於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黃土高原東北邊緣。北鄰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東鄰河北省張家口市、西南與山西省朔州市相接、南靠山西省忻州市。實為全晉之屏障、北方之門戶,且扼晉、冀、內蒙之咽喉要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北方鎖鑰」之稱。
作為1982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大同境內古蹟眾多, 特別是以雲岡石窟、北魏懸空寺為代表的北魏文化;以華嚴寺、善化寺、觀音堂、覺山寺塔、圓覺寺塔為代表的遼金文化;以邊塞長城、兵堡、龍壁、明代大同府城為代表的明清文化,構成了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可以概括為平城文化、邊塞文化和佛教文化。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景區、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世界聞名的石雕藝術寶庫之一,中國最大規模的石窟群,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石窟內的佛龕,象蜂窩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鑲嵌在雲岡半腰,甚至有人說,在雲岡石窟,隨地撿起一塊石頭都會是佛像的感覺。
恆山
恆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景區。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為五嶽,是中國地理標誌,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距大同市市區約62公裡。其中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兩千多米米,被稱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天下第二山」。
華嚴寺
華嚴寺也是大同一大不可錯失的旅遊景點,在大同市大西街,因佛教華嚴宗得名。寺內有遼代的薄伽教藏殿和金代的大雄寶殿以及諸多彩塑,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為上、下華嚴寺兩部分,但後已合併,以小門相通。
在上華嚴寺的大雄寶殿,可以看到遼代的地基、金代的建築,還有殿內明代的塑像和清代的壁畫。下華嚴寺的薄伽教藏殿,是寺中唯一尚存的遼代建築,殿中的31尊遼代塑像尤為珍貴。殿內塑像後面建有雙層樓閣式藏經櫃,也是國寶級的文物。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還讚譽其為「千年國寶、無上國寶、罕有的國寶」。寺中的其他建築和塑像也都是非常珍貴的文物,整座華嚴寺,就是一座中國古建築和佛教文化的瑰寶。
鼓樓
大同鼓樓是山西乃至全國保存較為完好,規模較大的明清鼓樓。明清時期,鼓樓是全城報時報警之地,備有測定時間的「銅漏壺」和「定更鼓」。
九龍壁
九龍壁,顧名思義就是一面有九條龍的牆壁,大同的這塊九龍壁是中國建築時間最早、體型最大而又最富藝術魅力的一塊九龍壁。
此壁原是明初代王朱桂府前的照壁, 全部使用黃、綠、藍、紫、黑、白等色琉璃構件拼砌而成。第一眼看過去,就直接是一種恢宏的感覺。門口的景點介紹說九龍壁長約45米,高8米,厚2米左右。前壁獨立雕刻著九條龍。九龍壁的底座為須彌座。壁前有一條溝,稱為倒影池。有傳說,倒影池倆邊,一側水甘甜,一側水苦澀。
大同古城牆
大同古城牆修建於明洪武五年,城牆高大雄偉,堅固險峻,布防嚴密,設施完善,是我國古代軍事建築史上頗具特色的重鎮名城。
大同城牆的一大特點是外廓像齒輪一樣,城墩凸出,梯形結構,為大同城牆設防的特殊造型。護城河吊橋、甕城、月城、關城、耳城重關疊嶂,防備森嚴。基本保留了明代城牆的風貌,作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重要軍事城池,大同古城自宋以後,特別是明清時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古城牆高度超過南京城牆,寬度超過西安城牆,城池完備,角樓眾多。雖然修繕方式存有爭議,但環境景觀有了極大改善,很有看點。
大同美食
和大同古都一樣,大同美食天下聞名,都是大同邊地文化裡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同的吃食注重鄉土特色,麵食尤其豐富多彩。在當地,流傳著一種說法:來到大同,不吃一碗刀削麵,不喝一碗涼粉,不嘗一下地道的羊雜,這一趟雖不能說白來,至少也不太完美。
總的來說,大同古城作為中國九大古都之一,素有「一代都城,三代京華,兩朝重鎮」之稱。千年歷史的風雨滄桑為其積澱了太過豐厚的文化底蘊,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名勝古蹟,徜徉其中,思古論今,韻味十足,定會意猶未盡。
山西文旅網
山西文旅網依託山西豐富的地上旅遊文化資源,致力於將文化資源與創意設計、旅遊等相關產業跨界融合,提升文化旅遊產品和服務的設計水平,開發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風情、文化品位的旅遊商品和紀念品。
山西文旅網
山西老鄉會
文章內容來源於山西旅遊信息、山西文旅網,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