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同是淮北市烈山區宋疃鎮黃營村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他刻苦鑽研,從開荒栽植靈棗,到嫁接改良品種,一步一步走上了科技致富道路,在山窩裡描繪他的人生。
創業之初的艱辛
1988年,沈文同剛結婚時,日子過的相當艱難。萬般無奈之下,經親戚介紹,和愛人背井離鄉外出打工,經過一年的辛苦勞作,錢沒掙著,大病一場,差點客死異鄉,於是又輾轉回到家鄉,靠幾畝山地務農維生。在沈文同樸實憨厚的外表下,骨子裡卻蘊藏著一個當代農民「自立、自強、自信」的優秀品質。1994年,他的生活迎來了轉機和新的希望,「靠山吃山」這句古訓提醒了他,藉助政府鼓勵承包荒山的政策,他意識到致富的機會來了,於是他東湊西借,籌集了資金,承包了190畝荒山。從此,他以山為家,開始了漫長艱難的荒山治理。他邀請果樹專家實地考察,化驗土質,從山東省引進棗樹進行栽植。沈文同創業初期,每天吃住山上,曾經兩天兩夜沒睡覺,一天一頓飯更是常事。如何讓荒山造福,他開始利用山上野棗進行嫁接改良,剛開始栽植果樹品質差,多數不掛果,苦於自己沒有技術,苦心經營多年也沒有回報。
倔強性格鑄就不服意志
他在挫折中摸索、在失敗中總結,曲折的經歷讓他深感知識的重要性,於是,他借錢遠赴外地學習技術,從山東、南京果樹研究所等地聘請專家多次來黃營種植基地現場指導,經過慢慢摸索、近千次試驗,終於培育出當地土生棗和野生酸棗結合的新品種,命名「黃靈棗」。黃營靈棗皮薄光亮,清脆爽口,核小味甜,品質極佳。當時,由於光靠自己雙手,治理荒山,效果不明顯,於是他自購書籍,開闊思路,應用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從嫁接管理、修剪、病蟲害防治、施肥等環節,根據氣候,節氣變化的特點,一棵棵,仔細觀察,確保成活率,不斷積累經驗,1997 年到 2003 年,棗樹從幾十棵發展到了3萬棵,收入可觀,逐步嘗到了甜頭。期間,他還創辦了淮北市舞彩靈棗種植合作社。2003 年,他的果園迎來了豐收年,看著掛滿枝條的果實,他流出了幸福的淚花,多年的辛苦換來了果實。
有了技術就有了保障
2007 年他又承包了 200 畝山地,從山西引進一種新的品種,擴大種植規模。用沈文同的話說,「咱不能滿足當前,要放眼長遠,不斷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才有立足之地。」2009年,時代信息的發展,一下子將農民與現代網絡對接上了。這讓沈文同喜出望外,寬帶網拉到了果樹林,只要瀏覽一下網頁,就能知道各地農產品信息。當年他的黃營靈棗通過網絡銷售了8萬多斤,純盈利達 100 多萬。沈文同培育的靈棗色豔、味酸、脆、甜汁多,品質好,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產品供不應求,鮮果銷往徐州,淮北、南京、宿縣等地。
帶動身邊的鄉親們共同致富
沈文同通過種植棗樹致富後,沒有忘記當時還處在貧困中的鄉親們。他的靈棗暢銷市場後,供不應求,為此他牽頭成立了淮北市舞彩靈棗種植合作社,樹立了「自己致富,並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發展理念。從成立之時起就到現在為止,已投入24萬元修建護林房12間,0.5萬元購置噴灑機器2部,存量農藥、複合肥,常年投資18萬元。近幾年來,帶動輻射了50戶群眾脫貧致富,發展帶動110 多戶農民建立了自己的棗園,帶動80多名當地農民就業,沈文同創辦的淮北市舞彩靈棗種植合作社種植面積已達500多畝,品種有靈棗、葫蘆棗、馬奶棗、冬棗2號等,優質靈棗年銷售收入達300多萬。2018年,黃營靈棗榮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標誌,實現了他人生中最大的夢想
探索合作社技物結合模式
多年摸索出的靈棗栽培模式和管理技術是沈文同發家致富之寶,他絲毫沒有考慮到要自己控制技術,而是毫不保留地給鄉親們講解技術要點,並無償提供技術資料,使農民既學到了實用的技術,又增加了收入。他帶頭帶領有荒山承包權的農戶,進行技術培訓,在生產管理上採取統一生產模式,制定了「靈棗」標準化生產規程,有效提高營養價值和醫療保健價值,使靈棗皮薄含糖量高,具有甜、脆具有保健、抗衰老之功效,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沈文同自己承包的荒山經過十幾年的開發,至今有 500 多畝。為了抓住機遇,佔領先機,他個人投資 50 萬元,註冊了「舞彩」商標,開始描繪他自己的「舞彩」人生。
平凡人生舞出的精彩
現如今,經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後,又改變了他的思路,增加了信心和力量。目前,沈文同又在通往黃營村的道路兩側流轉了200多畝土地,搞起了旅遊採摘。棗園已建成自然生態旅遊觀光園、自由採摘園、農家樂,讓人們感受到自由採摘的樂趣和農家野炊的釋然。如今的黃營靈棗,在淮北乃至周邊地區,已是家喻戶曉。但誰又能想到今天的金山,多年前曾是滿山荒蕪,野草叢生。他的棗園從幾十畝發展到幾百畝,產量和品種也在逐年提升。政府也幫棗園修了山路,解決了灌溉和排水設施。有了政府的支持,使他更加堅定了捨得一身勤和智,荒山也能變成金的信念。
榮譽只屬於過去,未來更需要開拓,沈文同決心以此為加油站,再接再厲,奮力拼搏,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再創新的輝煌。使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結出更豐碩的成果。(王化龍 黃繼寶)
【編輯:劉鴻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