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胡龍宇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菁英班教會了我實幹與創新,為日後的工作打牢了基礎。從初入職場的技術員到協領重點工程的負責人,我始終堅定實幹是創新的根基,創新是成功的源泉。」中建二局華東公司、海南海花島項目商務總監、南京工業大學第一期菁英班班長秦朗回憶在菁英班的學習時說。
從2008年開始,南京工業大學響應「青馬工程」部署,開辦了該校大學生菁英人才學校,培養能當大任、堪當重任的青年政治骨幹,至今已經招募12期學員,培養了1163名畢業生,他們在全國各行各業綻放著青春之花。
「在菁英人才學校,我們可以提前接觸到本專業資深教授,了解本專業前沿課題和研究團隊。」第九期菁英班學員、現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2019級研究生的田文佳說,「菁英班給每位學員打造了科學的培養模式,搭建了廣闊的學習和交流平臺,我從中獲得了許多學習和實踐的機會。」
「南工大菁英人才學校將辦學定位為選拔和培養高素質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重要載體,以黨的最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全面提升學員的政治理論水平和綜合素質。」南工大團委書記陳晨子說。
學校每年在大二年級的學生中公開選拔出不超過200名學員,開展為期三年的第二課堂育人工作:第一學年為基礎培養階段,由學校領導班子擔任導師授課,圍繞黨政課理論知識、管理學、心理學等通識類課程進行專題學習;第二、三年為專業培養階段,按照管理創業和學術創新兩個培養方向進行大量實訓,實行過程考核、末位淘汰的競爭流動機制,提升學員的自覺性,確保學習質量。
如今,菁英人才學校已成為該校推進大學生思想引領、成才服務和骨幹培養工作的一個重要平臺,這讓教學與實踐互通,努力探索學生骨幹培養的新思路、新舉措。
值得關注的是,該校團委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和深化「菁英人才學校」培養模式改革,分別修訂相關措施,建立了聯合培養、競爭流動、內容寬厚和注重實踐的「四維交匯」新模式,完善導師制、學長制和課程體系設計,出臺相關細則,搭建了更多學生學術交流和溝通的平臺,形成了校院兩級培養的新格局,提高培養質量。
據介紹,「四維交匯」即基於校內多部門多專業、校際、校企協同創新聯合培養的主導之維,整合各類資源,共同發揮育人作用;基於過程選拔的競爭流動機制為主體之維,設置量化考核機制,確保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基於寬厚交叉課程的內容之維,從系統性、針對性的角度進行課程設計,建立包含黨政理論、素質拓展、管理科學、實踐訓練四大類課程在內的課程體系;基於研討實踐為主的教學模式為方法之維,小班化教學研討、配備專業導師隊伍,搭建基於真情實境的鍛鍊平臺,為實踐育人創造條件。
在這種培養模式下,菁英人才學校取得了突出的育人成果:在已畢業的10屆1163名學員中,在校期間加入黨組織的比例達77.4%,畢業後加入黨組織的合計達92.5%,獲獎學金比例接近100%。300餘人獲得過省級以上(含省級)各類競賽獎項。畢業後有693人繼續攻讀國內外研究生,佔總人數近60%。考取清華大學等雙一流高校研究生300餘人。共培養了94名黨政管理人員,還有325人籤約國內外知名企業,包括世界五百強企業76人。
該校還聘請了80餘名資深教授、海內外「三創」人才、企業家擔任導師,並先後與多個地方政府部門籤訂校地共建協議,與50餘家知名企業籤訂人才培養合作協議。在導師們的指導下,學員們服務社區、深入基層,掛職村、社區團組織副書記,在實踐鍛鍊中升華家國情懷,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火種」。
「菁英人才學校讓我有機會通過實習對中央和國家機關辦事程序、管理制度有了比較系統的認識,對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學院胡丹說。2019年,她在大學生菁英校推薦下,順利完成「揚帆計劃·中央國家機關大學生實習」。
作為一名學生幹部,她從班長到學生會主席,菁英校為她搭建了一個參與思想政治引領、社會實踐等豐富多彩的實踐鍛鍊平臺。
「作為一名合格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要堅定對共產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執著信仰,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的使命擔當,練就過硬的本領能力,常葆對人民的赤子之心。」南京工業大學黨委書記芮鴻巖語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