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網訊(記者 徐其崇 周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名字是通過語言文字信息,區別人群個體差異的標誌。有了名字,人類才能正常有序地交往。受到時代、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很多人的名字通常都有一定的含義。在我們身邊,不乏有叫建國、國慶的人。國慶節到了,記者分別採訪了一位「建國」、一位「國慶」,請他們談談名字對個人、家庭及社會的影響。
喬國慶
喬國慶:我的名字值得驕傲一生
每個人都有名字,它飽含著父母的深愛和期許,也體現著時代的特點和變遷。宿遷市長城保安公司員工喬國慶出生於1959年9月19日,在他出生10多天後,北京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大典。作為家中長子,父親給他取了個名字叫「國慶」。
「我出生在老城區鳳凰社區,後來幾經搬遷,先後居住在永陽、城南、城西,現在居住在宿城區古城街道楚苑居委會。」喬國慶說,當年報戶口的時候,他的學名叫喬書文,「喬國慶」作為曾用名標註在戶口頁上。而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沒有人喊他學名,所以「喬國慶」這個名字一直被大家喊著。1988年辦理居民身份證時,他乾脆把「喬國慶」這個名字作為自己唯一的名字。從那時起,他的個人檔案及身份證上的名字均為「喬國慶」。
「我是在建國10周年的時候出生的,我覺得『喬國慶』這個名字很有紀念意義,也是值得我一生驕傲的名字。」喬國慶說,這個響亮的名字伴他走過了半生,留下了很多難忘的記憶。
「我16歲初中畢業後就工作了,當時我的工作單位是在老城區幸福中路知名的宿遷飯店,我拜師學藝當廚師,能做出讓食客們滿意的菜餚。後來因工作需要,我被調到飲食服務公司上班。在那裡工作期間,經人介紹,我和紡織廠女工張芹結婚了。」喬國慶說,由於企業經營不善,他於2004年下了崗。但憑著一手烹飪的絕活,下崗後仍有新的工作在等待著他。「江淮樓大酒店,我是首任廚師長。」
「黨和政府對我們下崗人員給予了關愛。自從下崗後,個人養老保險需要自己繳納,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街道幹部給我辦理了4年養老保險減半繳納的優惠手續,我很激動。」喬國慶說,愛人張芹已經辦理了退休手續,退休金每月2000多元。4年前,他應聘到宿遷市長城保安公司當保安,家庭生活有保障。「明年我就可以退休了,我想退休以後的生活是無憂無慮的。」
說起自己的家庭,喬國慶很是滿足。「我的獨生子喬磊今年34歲了,他幾年前考取國家公務員,在淮安市盱眙縣機關上班,目前是副科級幹部。兒媳在盱眙縣環保局工作。我們老兩口沒事的時候就去看看孫子,他們一家3口也經常回到宿遷看望我們。」喬國慶說,他工作之餘喜歡去垂釣,愛人張芹加入了霸王鑼鼓隊,夫妻倆的生活有滋有味。
陳建國
陳建國:我的名字承載父親愛國情
家住宿城區王官集鎮朱海村的陳建國出生於1959年。「我這名字是9歲那年上學的時候父親給我取的,在這之前,我只有小名。我還記得開學時,學校老師將『陳建國』這3個字寫在了我的課本上。從此,別人就不再喚我小名,都叫我建國了。」
「父親給我取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新中國成立10周年,也是為了紀念他自己多年的徵戰歲月。」陳建國說,他的父親陳樹香是個老革命,參加過解放戰爭,在上海、湖南等地都打過仗。「父親親身經歷了新中國的成立,深知新中國的成立是多麼的不容易,『建國』這個名字承載了父親的愛國之情。」陳建國說,他很喜歡「建國」這個名字。
陳建國說,這個名字在那個年代很常見。「當時,我們鎮上有好幾個人叫建國的,和我同村就有一個人叫劉建國。」
因為家裡窮,陳建國上到4年級就輟學了。17歲的時候,陳建國跟著父親學起了理髮。「從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開始給村裡的人剪頭髮。」陳建國說,父親理髮的手藝是在部隊裡學的,自己是家裡的長子,應該幫助父親掙錢養家,所以就主動跟父親學習理髮。「這一幹,就是40多年。」
幾年前,陳建國經朋友介紹,來到宿遷長城保安公司當保安,但理髮這個手藝並沒有丟下。「我每天都會抽空給人理髮,來找我的都是些老主顧,他們信得過我的手藝,我不能撂挑子。」
說起這麼多年來國家的變化與發展,陳建國有說不完的話。「我沒什麼文化,不太懂國家大事。但我知道,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國家越來越富強了,百姓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就拿我理髮來說,從最初跑到別人家裡剪,到現在有了自己的門市。理髮從最初的1毛錢慢慢漲到1塊錢,到現在,剪一次頭髮要8塊錢。是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讓百姓的口袋越來越鼓了。」陳建國樂呵呵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