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區的東北部是大青山自然保護區內腹地,大青山國家登山健身步道就建立在此處。大青山步道積極貫徹國家登山健身步道「專業、科學、綠色、生態」的理念,緊密結合大青山的自然資源及文化特點,融戶外運動、歷史教育休閒度假、城鄉統建、鄉村旅遊等各種元素於一體,實現了資源最大化合理開發和保護。
交通便利 設施完善
大青山國家登山步道全程100公裡,最高點為海拔1966米的平頂山。登山步道規劃設計充分堅持全民健身與生態保護並重原則,步道全程為非硬化土石路面,處理後的平均坡度在15度以內,路線沿途設置有休憩點、觀景臺、露營區及導視、太陽能救援定位燈杆等裝置,步道沿線森林覆蓋率達41.65%,植被覆蓋率達80%,分布有大面積的白樺林、杜松林、油松林,以及灌木林和高山草甸等植被,加上沿途的山谷、巖壁、瀑布等景觀資源,自然風光十分壯美。同時沿途還分布有大窯文化遺址、紅色革命舊址等人文景觀,是一條集豐富自然風光和人文歷史於一體的景觀帶。
從呼和浩特市驅車帶著一家老小到大青山景區來玩的辛先生表示,這裡不僅交通方便,還有豐富的動植物、歷史文化資源,是休閒健身的好去處。「趕上周末人非常多,停車場常常停滿,我都是停在不遠處的村子裡。我會在7月、8月的時候常帶家人來這裡玩,因為這個季節鬱鬱蔥蔥、山花爛漫,氣溫也比較舒適,爬爬山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很舒服。」
雖然來的次數不少,但辛先生一家很少走到山頂過,往往走著走著就被途中的風景吸引過去,或是走到了其他地方。「我們都是隨心走的,這一次走過了下次就換個路線,沿線有休息的地方,累了就坐一坐。有時我們帶著帳篷,在沿線露營地駐紮小憩玩玩就返回了,有時會走到村莊裡逛逛。像水磨村的徽式建築風格與蒙元文化相結合的民居讓人仿佛走進了江南水鄉。」
藉助步道發展體育產業
大青山國家登山健身步道設有8個主出入口、3個大型基地式營地和3個中轉營地,以及水磨村、李佔窯、野馬圖、聖水梁等4個核心服務區。步道8個出入口分布在大青山小井溝、奎素溝以及面鋪窯溝,三條溝域內景觀各具特色,形成了各自的溝域體育主題發展產業。
小井溝水磨村主出入口人氣最旺,年均接待遊客30萬人次,與太偉高爾夫球場、水磨民俗文化村、古路板龍文化基地形成了集人文、生態、體育、休閒的主溝域,水磨村發展成為旅遊文化村。100多戶的小村莊已入駐農家樂10餘家,戶外驛站2家,內蒙古藝術學院油畫寫生基地等藝術創作地3處,新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基地1處,促進了「健身休閒+」產業的互動發展。奎素溝主出入口面向呼和塔拉草原,毗鄰雅瑪圖公園,形成了健行、馬產業、大型演藝的體育產業主溝域。面鋪窯溝直通聖水梁高山草原景觀,連接大窯文化遺址,為發展汽車摩託車運動預留了空間。三條溝域以大青山國家登山健身步道主入口為輻射,吸引了近20億的體育休閒項目投資。
新城區依託大青山國家登山健身步道設施和大青山自然風光,已連續舉辦四屆全國群眾登山賽暨呼市萬人登山健身大會。2014年舉辦了首屆步道文化節、2015年舉辦了戶外帳篷音樂節。2016年全民健身日·全國登山步道系列賽中包括全國登山步道賽、呼和浩特市萬人登山活動、自行車騎遊、戶外帳篷露營節和風箏邀請賽等活動內容,吸引了來自遼寧、安徽、四川等13個省市的300名運動員參加了全國登山步道10公裡個人賽的角逐,9200多人參與了登山活動。目前,通過登山活動培育的戶外運動團隊已達100餘家,活動人群達50萬人。從新年登高、春季遊覽、秋季望遠、冬季賞雪的大青山登山活動引領的四季旅遊,刺激了體育旅遊消費,促進了全民休閒健身與旅遊、健康產業的深度融合。(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