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每年10萬多隻候鳥來武漢過冬,城中溼地人鳥相安

2020-12-11 武漢發布

2018年1月22日,一群小天鵝在府河上空翱翔。記者詹松 何曉剛 攝

武漢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譽,你是否知道武漢還是一座「溼地之城」?

在武漢,星羅棋布的湖泊和溼地猶如散落在城市之中的綠色明珠,萬鳥齊飛的景象是繁華都市中的田園牧歌。武漢坐擁5個自然保護區、10座溼地公園,溼地群的環繞既是獨一無二的自然稟賦,也是武漢市在城市建設中提前謀劃、為生態布局的成果。

2月2日為「世界溼地日」。在這個冬天,逾10萬隻候鳥從最遠至3000公裡以外的西伯利亞飛越至武漢。

人、鳥、溼地和諧共生的畫面正成為這座城市的背景色。

武漢是座在溼地上誕生的城市

——從生態的角度看「百湖之市「,武漢更應稱為「溼地之城」

溼地是「地球之腎」,同森林和海洋一樣,並稱地球三大生態系統。溼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樣性最多的生態系統,在保護物種基因多樣性、維護區域生態平衡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武漢地處古雲夢澤地帶,江河縱橫,湖泊庫塘星羅棋布。《國際溼地公約》中已明確提出溼地包括河流、湖泊、沼澤、近海與海岸等自然溼地,以及水庫、稻田等人工溼地。對號入座,可以發現我們所處的環境遍布溼地,長江就是最著名的河流溼地,東湖則是美麗的淡水湖泊類溼地。

2018年1月22日,一群白琵鷺在府河溼地的灘頭上休息。記者詹松 何曉剛 攝

「武漢名副其實是座在溼地上誕生的城市。」 世界自然基金會淡水項目首席專家雷剛告訴長江日報記者,武漢「百湖之市」這一美譽幾乎家喻戶曉,但從生態的角度看,武漢更應稱為「溼地之城」。

他說如果打開一幅明代漢口的地圖可以清楚看到,明代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形成漢口後,整個漢口到處是水凼湖蕩,葦塘土墩,幾乎都可稱為溼地。直至張之洞築堤,漢口因水而興,進而帶動武漢成為全國交通樞紐和經濟重鎮。可以說,溼地孕育了武漢,助力了武漢的發展。

從世界範圍來看,武漢的溼地資源早已名聲在外。中國工程院院士茆智在2012年中國生態文明武漢論壇介紹道,武漢曾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全球內陸溼地資源最豐富的三座城市之一。

據全國第二次溼地資源調查顯示,我市溼地面積達1624.61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18.9%,這一比值是全國和世界平均比值的3倍。

雷剛稱,未來全球城市間的競爭在於資源的比拼,誰能更好地保護資源,誰的發展後勁更足,武漢有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溼地資源優勢,這如同一個天生高個子的人參加籃球比賽,獲勝機率自然大。

率先完成溼地立法

——布好保護網,武漢成長為國家溼地公園最多的城市

1月31日,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野保處負責人程本澤正在準備「世界溼地日」的宣傳活動。作為《武漢市溼地自然保護區條例》的起草者之一,他表示,早在2007年,我市就通過了《武漢市溼地保護總體規劃》。按照規劃,2030年前,武漢市將建設溼地保護區和溼地公園,使我市成為享譽全國的「溼地之城」。

也是在2007年前後,程本澤開始和同事們進行田間調研,用3年時間走訪了武漢的大江大湖,摸清武漢溼地「家底」。程本澤回憶,當時國家對溼地的管理沒有專門的綜合性法律或法規,已有的法律法規如土地法、水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只針對作為溼地構成要素的土地、水、野生動植物等單項溼地資源的保護利用有所規制。

「溼地並非水、土地、動植物等生物構成的簡單組合,對溼地的保護必須建立在系統化和綜合性管理的基礎上。 」程本澤稱,國際國內對溼地保護比較通行的辦法就是採取建立保護區的方式來推動溼地的全面保護,優先保護我市重點溼地也是我市溼地保護的迫切需要。

2019年1月24日,在武漢動物園溼地鳥區(墨水湖公園),一隻白天鵝在水面嬉水。記者金思柳 攝

鑑於此,2010年3月,武漢市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率先完成溼地立法,出臺了《武漢市溼地自然保護區條例》,提出在全市溼地自然保護區實行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分區管理。

2013年10月,武漢蔡甸沉湖溼地躋身「國際重要溼地」,成為武漢溼地史上的裡程碑。蔡甸區沉湖、江夏區上涉湖為省級溼地自然保護區,新洲漲渡湖、黃陂區草湖、漢南區武湖成為市級溼地自然保護區。

2008年的東湖溼地公園,是武漢市第一個國家級溼地公園。目前我市已經擁有東湖、金銀湖、安山、後官湖、杜公湖、藏龍島共6座國家級溼地公園,以及蔡甸區索子長河、蔡甸區桐湖、江夏區瀦洋海、黃陂區木蘭花溪共4座省級溼地公園。

武漢成為國內唯一一座擁有6個國家溼地公園的城市,也是國家溼地公園最多的城市。

全國第一個推出「溼地生態補償機制」

——在保護區,鳥吃莊稼政府「賠」

溼地保護區的建設,不僅讓生態多樣性得以留存和保護,也改變著人們的生態觀。讓人們意識到,人與自然,可以彼此交融,互相給予更好的生存空間。

春節前,正是沉湖溼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負責人李高忙碌的時候,他忙著核實農戶信息,了解經營人的變更情況,以便對生產經營受到限制的權益人和因遭受鳥類等野生動物取食而造成經濟損失的權益人進行生態補償。

原來,在2010年《武漢市溼地自然保護區條例》出臺後,保護區內不少居民反映,鸕鷀、蒼鷺吃池塘裡的魚,大雁、野鴨、灰鶴吃稻穀、油菜等青苗作物。

居民說:「這些鳥都不能打,連麻雀都是省級保護鳥類。可是,我們這些損失怎麼辦?」

為此,2013年10月,武漢市又在全國第一個推出「溼地生態補償機制」——《武漢市溼地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暫行辦法》,改堵、控為疏、導,用激勵機制引導農民調整種植和養殖方式。

李高介紹,以沉湖為例,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每年每畝補50元,緩衝區補35元,實驗區補25元,同時要求農民們承諾:除了不打鳥外,種田也不過度使用化肥農藥,養魚不過分投肥、投餌等,倡導生態養殖。

每年入冬,東湖落雁島就成為一座白色小島,來此過冬的候鳥聚居於此,圖為島上的鸕鷀。記者胡九思 攝

沉湖溼地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為候鳥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場所和食物來源,種群數量平穩增長。據觀測統計,近年來,每年來此越冬的候鳥在5萬隻左右。

有的保護區還因環境太好意外走紅。去年7月,漲渡湖水上森林短視頻通過「抖音」傳播後走紅,隨後各地遊客紛湧而至。面對巨大的經濟利益,半個月後這一網紅景點不但沒乘勢宣傳,反而悄然謝客,原因就是為了保護漲渡湖溼地自然保護區的生態。

觀鳥人明顯感到人鳥關係趨於和諧

——以前需要遠距離觀測的鳥類現在可以靠近些觀看了

「珍稀鳥類是生態環境的指示物種,近些年,我們發現武漢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使得武漢市的鳥種及數量呈恢復性增長。」武漢市觀鳥協會會長顏軍稱,作為我國三條候鳥南遷線路之中的重要一站,保守估計每年冬季,有10萬隻候鳥在武漢境內的溼地棲息、覓食。

每年入冬,東湖落雁島就成為一座白色小島,來此過冬的候鳥聚居於此,圖為島上的鸕鷀。記者胡九思 攝

顏軍介紹,武漢的每個溼地都有其特色鳥種,比如蔡甸沉湖的灰鶴,東西湖府河的豆雁、灰雁、天鵝,東湖落雁景區的鸕鷀,新洲漲渡湖的紅嘴鷗等。天鵝、灰鶴、紅嘴鷗等鳥類的飛行長度達3000公裡,它們從遙遠的西伯利亞遠道而來,選擇在武漢停留度過它們一年中最為安逸的冬季,再於次年2-3月飛回西伯利亞繁衍。

好消息接踵而至。2015年,世界上僅存500隻、比大熊貓還要稀少的全球極度瀕危鳥類青頭潛鴨在府河出現,被世界水禽與溼地基金會認定為:武漢成為這一物種已知靠南的繁殖地。

顏軍稱,根據觀鳥記錄,去年一年四季都在武漢發現過青頭潛鴨,似乎這一珍稀鳥類特別喜歡武漢的氣候和食物,在漢安了家。

顏軍說,候鳥的到來讓武漢一批觀鳥人士感到非常振奮,觀鳥的愉快過程讓大家自發想回饋自然,為鳥的生活環境做點什麼。

每年入冬,東湖落雁島就成為一座白色小島,來此過冬的候鳥聚居於此,圖為島上的鸕鷀。記者胡九思 攝

目前,130多位觀鳥協會會員們不僅義務從事鳥類科普活動,還進行武漢鳥類資源的調查工作。從2016年起,連續3年,觀鳥者對武漢30個生態敏感區進行鳥種類監測。同時,在天興洲、漲渡湖、府河等地定期巡湖。

顏軍稱,3年來武漢明顯感到人鳥關係在趨於和諧,以前需要遠距離觀測的鳥類現在可以靠近些觀看了,鳥的種類也在持續增多。

1月21日,武漢市觀鳥協會理事謝紅鋼等在府河觀鳥時,首次發現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紅胸黑雁。這是武漢市今年第一個鳥類新記錄。至此,武漢市記錄到鳥類種類達407種。(長江日報融媒體 記者王亞欣 通訊員趙琴)

相關焦點

  • 10萬候鳥來過冬 南沙溼地進入最佳觀鳥季
    信息時報訊(記者 崔小遠 通訊員 郭雯珺)南沙溼地迎來最佳觀鳥季。1月14日,記者從南沙區了解到,近10萬隻候鳥飛抵南沙過冬,其中不乏絲光椋鳥、黑臉琵鷺等大量珍稀鳥類。據廣東省林業部門初步監測估計,目前飛臨廣東省的候鳥總體數量超過20萬隻,種類超過300種。
  • 3萬多隻候鳥聚成泉州美景 留在泉州灣過冬
    黑臉琵鷺  每天聚集3萬多隻 成為泉州美景  15日,記者跟隨泉州灣河口溼地保護管理處的工作人員,來到泉州灣南側的晉江河口一帶。近期,福建省林業調查規劃院的專家「潛伏」於此,觀察監測這群受歡迎的「客人」——候鳥。
  • 菜子湖迎來今冬首批2萬隻越冬候鳥
    11月10日,首批2萬隻越冬候鳥抵達菜子湖棲息。通訊員 張宏 攝  或悠閒踱步,或埋頭覓食,或引吭啁啾,或振翅高飛……11月10日下午,今冬首批越冬的候鳥抵達菜子湖國家溼地公園,數量已達2萬隻,主要以雁鴨類為主。它們集中在水面開闊、水草肥美的菜子湖畔,吸引愛鳥人士近距離觀察、拍攝。落日餘暉中的菜子湖,是一幅人鳥和諧共生的風景畫。
  • 鳳儀灣:溼地公園生態美 萬隻候鳥齊翻飛
    進入12月以來,近萬隻候鳥在南充中法農業科技園鳳儀灣溼地公園過冬,築巢繁殖。其中黑鸛、小天鵝等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10餘種,候鳥共50餘種。據附近居民介紹,今年「十一」國慶長假後,這些候鳥就陸續駐紮在這裡,安家築巢,本以為過段日子就會飛走,沒想到最終選擇留在這裡「過冬」。
  • 大批量、多種類候鳥下月抵泰過冬
    白骨頂、鷸鳥、鴨類已來「打前陣」大批量、多種類候鳥下月抵泰過冬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小雪」,隨著北方氣溫的逐漸降低,一些「老朋友們」又拖家帶口來泰州過冬了。本周,在姜堰區溱湖溼地公園、興化市千垛鎮劉莊村萬畝荷塘景區等地,已有觀測者觀察到一批白骨頂、鷸鳥、鴨類在水面上棲息、捕食,給平靜的水面增添了不少生機。
  • 南昌城八大溼地 助候鳥變留鳥(圖)
    12月3日,艾溪湖森林溼地公園候鳥保護中心主任鄒進蓮,時而零距離與棲息的大雁接觸,時而與剛引進的珍稀鳥類翩翩起舞。  其實,艾溪湖森林溼地公園出現的都市人鳥和諧共處的畫面,只是南昌城八大溼地成為鳥類樂園的一個縮影。象湖溼地公園、漁舟灣等溼地公園已頻頻有珍稀鳥類築巢安家的身影,候鳥變留鳥的趣事也時有發生。
  • 50餘萬隻候鳥飛臨北大港溼地,誰在守護候鳥天堂?
    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是世界八大重要候鳥遷徙通道之一,每年春秋兩季,大量候鳥把這裡當做驛站,覓食、棲息,補充能量後繼續遷飛。現在,正是候鳥南遷的時候,據最新數據,北大港溼地已迎來候鳥50餘萬隻,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700餘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疣鼻天鵝、大天鵝、小天鵝總共約2500餘只,白琵鷺500餘只。
  • 環境持續改善 每年10萬候鳥野鴨湖「打尖兒」(圖)
    環境持續改善 每年10萬候鳥野鴨湖「打尖兒」(圖) 2015-11-09 16:34:24   每年10萬候鳥野鴨湖「打尖兒」  環境持續改善 10年間新增62種鳥類
  • 濱海觀鳥季來了!10萬隻候鳥落腳北大港溼地,「大部隊」在路上
    白鷺在北大港溼地紅海灘裡飛舞 根據往年監測記錄,越冬的南遷候鳥一般於10月初才會在溼地聚集,持續到水域全部冰封以後今年南遷候鳥抵達的時間,基本與往年持平,通過巡護人員在「十一」期間的巡護記錄,眼下,已有大雁、白琵鷺、赤膀鴨、鳳頭鸊鷉、東方白鸛等88種鳥類在北大港溼地落腳,初步估計,數量超過10萬隻。
  • 10月目的地清單 | 秋天,去溼地觀察遷徙中的候鳥
    吉林向海國家級保護區位於吉林省通榆縣境內的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東北平原和內蒙古東部草原交界處,面積達10萬多公頃,是丹頂鶴、白鸛等珍稀鳥類的重要棲息地,也是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高峰時期近20萬隻候鳥飛在北大港溼地停留。天津北大港溼地 江西鄱陽湖江西鄱陽湖被稱為世界上重要的候鳥越冬棲息地之一。於是提起觀鳥,就不得不提到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地處長江中下遊南岸,江西省北部,在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的西北角。
  • 越來越多的候鳥選擇在湖南這個地方過冬
    越來越多的候鳥選擇在湖南這個地方過冬 2020-11-15 11:5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蘿北縣嘟嚕河溼地生態功能提升 每年遷徙駐腳候鳥達25萬隻
    胡振輝 邵國良 攝黑龍江日報4月26日訊 春歸候鳥回。近日,記者在蘿北縣嘟嚕河溼地看到,歸來的東方白鸛又開始佔巢孵卵。通過給幼鳥安裝的GPS全球跟蹤儀觀測軌跡得知,去年在嘟嚕河溼地孵化的幼鳥,也陸續飛回出生地。生態修復工程實施以來,候鳥在嘟嚕河溼地省級自然保護區駐腳的丹頂鶴、東方白鸛、白枕鶴、蓑羽鶴、白頭鶴等珍稀鳥類逐漸增多,每年遷徙駐腳的候鳥達25萬隻。
  • 「候鳥」式養老 每年上萬老人西昌過冬
    「我準備下半年來住幾個月。」今年67歲的吳淑明說,從2007年開始,她和丈夫基本上每年都在攀西地區過冬,前兩年是在攀枝花,這兩年在西昌,看到廣告後,決定今年到這裡試試。  吳淑明老人的選擇,正是四川近年居家養老的一種新方式。因為隨著季節改變住處,他們也有了一個新潮的稱呼:「候鳥」老人。
  • 10萬候鳥來草海過冬,這些鳥兒你見過嗎?
    入冬以來,貴州省威寧自治縣的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鳥兒越來越多,成群結隊的候鳥在美麗的生態環境中覓食、嬉戲,情趣盎然美不勝收。草海是貴州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保護區面積120平方公裡,其中水域面積25平方公裡,是全球有名的黑頸鶴越冬地之一。
  • 野鴨湖每年吸引10萬候鳥「打尖兒」 10年間新增62種鳥類
    來這裡光顧停歇的候鳥越多,鳥類觀測員方春的腳步也越停不下來。他和同事每天光是巡視就要走上20多公裡,也正是因為工作人員平時對鳥兒的生活習慣、聚居地等都了如指掌,野鴨湖才成了候鳥溫暖的「加油站」。方春告訴記者,全球共有八大候鳥遷徙通道,經過中國境內的有3條,其中,途經北京的只有「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
  • 雲南保山青華海溼地「人鳥和諧」記事
    新華社昆明11月5日電 題:候鳥雲集處 人來鳥不驚——雲南保山青華海溼地「人鳥和諧」記事新華社記者孟佳、趙珮然秋意漸濃,候鳥南遷。近日,東方鴴、斑胸濱鷸、棕尾鵟等數十種珍稀鳥類陸續抵達雲南保山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今年10月26日以來,公園管理中心工作人員持續監測到4隻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鸛。「去年只監測到1隻黑鸛。」保山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管理中心主任林磊說,「溼地恢復後,候鳥漸漸多起來了。」青華海歷史悠久,遠古時期曾為一片海洋。
  • 鹹寧斧頭湖再現候鳥雲集
    1月17日,鹹寧向陽湖溼地公園管理處監管人員王整觀察湖面遠程攝像頭,發現3隻黑嘴紅腿的鳥兒嬉戲起舞,這是多年罕見的場景。東方白鸛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全球野生種群不到3000隻,生態良好的湖泊溼地是它們越冬的最愛。
  • 候鳥南歸季,打卡廣東最美溼地!
    觀鳥時間:水鳥及遷徙候鳥為主。每年10月到翌年4月,分為春秋遷徙季和越冬季,種類有所不同。3、內伶仃島-福田自然保護區福田紅樹林毗鄰拉姆薩爾國際重要溼地——香港米埔保護區。福田紅樹林有鳥類194種,其中23種為珍稀瀕危物種,每年有數萬隻長途遷徙的候鳥在深圳灣越冬或停歇。
  • 白骨頂 、鷸鳥 、鴨類已來「打前陣」!大批量、多種類候鳥下月抵泰...
    本周,在姜堰區溱湖溼地公園、興化市千垛鎮劉莊村萬畝荷塘景區等地,已有觀測者觀察到一批白骨頂、鷸鳥、鴨類在水面上棲息、捕食,給平靜的水面增添了不少生機。   白骨頂和鴨類在溱湖暢遊   深秋的溱湖,有一種別樣的美,一陣微風拂過,片片落葉在空中起舞。溱湖的秋色多姿多彩,成群結隊的過冬候鳥,不時傳來陣陣鳴叫聲。
  • 昆明附近三萬隻越冬候鳥來襲!人少景美還免費!
    昆明附近三萬隻越冬候鳥來襲!人少景美還免費!年底了,一打開朋友圈發現大家都在到處玩眼尖的小編發現咱們大雲南還隱藏著一個絕美的「世外桃源」每到候鳥遷徙季,成千上萬隻候鳥便湧入生態環境持續好轉,物種不斷豐富今年到這裡越冬的候鳥數量達到了近3萬隻國家一級、二級保護鳥類也日漸增多其中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灰鶴今年也發現了30多隻而且越冬大雁由幾年前的不到10隻發展到現在的上千隻大理劍川劍湖溼地成為了候鳥們的遊樂園其中紫水雞為全國最大的種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