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山東故鄉的「臺灣人」給青島做出了很大貢獻,其實,留在臺灣的青島人也在臺灣當地各行各業做出了出色的業績。「很多去臺灣的青島人都做到了很高級別,只平度一個地方,就出了不少大人物。」王廣堯給記者舉例說,平度人孫震曾經擔任過臺灣的「國防部長」,曾任臺灣「內政部警政署署長」的盧毓鈞、曾任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的於宗先也是平度人。
王廣堯告訴記者,還有一個更「大牌」的青島人,那就是被稱為「臺灣經濟推手」的孫運璇。他曾前後擔任臺灣電力公司總經理、臺灣「交通部部長」、「行政院院長」等職位。在他在任的近20年期間,他推行了「十大建設」,與李國鼎共同促進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成立,規劃臺灣早期科技政策,被許多人稱為臺灣科技產業的主要奠基者。「孫運璇的祖籍是蓬萊,但他的全家曾經長期居住在青島,孫運璇赴臺後父親也一直留居青島。」
在臺灣的山東人,還成立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同鄉組織,臺灣各個縣市幾乎都有山東和青島的老鄉會。這些同鄉組織在凝聚鄉情、促進魯臺經濟文化交流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這些組織中,中華齊魯文經協會無疑最為有名。王廣堯告訴記者,中華齊魯文經協會在全臺各縣市都有分支機構,無論從規模上還是影響力上都是其他省市同鄉組織所無法比擬的。「現任理事長是平度人於宗先,他曾經是臺灣『中央經濟研究院』的院長,對兩岸的經濟政策都有很大的影響力。孫運璇也曾擔任過名譽理事長,影響力極大。」
臺資利用能力青島位列江北第一
臺灣和青島的特殊血親印記,在青島處處可見。在城市規劃建設布局上,青島市把東部一段黃金地片的路名,全部用臺灣地名來命名,令許多來訪青島的臺灣朋友產生賓至如歸的親切感。「這在其他城市很少見。」曾於 1996年至2002期間擔任青島市臺辦主任的王廣堯說。
「青島是中國內地城市中與臺灣血緣關係最為緊密的城市」。為了證明這一說法,王廣堯還擺出了調查數據,「我剛到臺辦工作的時候,曾經組織過一次臺胞親屬的抽樣調查。」王廣堯告訴記者。「當年去臺灣的6.6萬人中,經過五十多年,很多人都娶妻生子,不少都有了第三代甚至第四代,這些和青島有關係的人平均增長了3.8倍。也就是說,現在在臺灣和青島有親屬關係的人已能達到25萬左右。1996年的那次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去臺灣的青島人中,在大陸的親屬差不多有80多萬。
王廣堯說,一個只有800多萬人口的城市能有80多萬臺胞親屬,平均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人與臺灣有親屬關係 ,這種比例在全國極為罕見。
王廣堯在1999年曾經陪同市領導去過臺灣,剛到臺北市桃園機場,他就感受到了在臺山東人對鄉親的熱情和團結。王廣堯記得,當時他們一行人一下飛機,就有一位高大的軍官走過來問:「你們是青島來的嗎?」在得到了肯定的答覆後,這位軍官表示,他奉上級命令來接他們。「他帶著我們出去,不用排隊,也沒有安檢,直接就走了。」王廣堯告訴記者,他曾私下裡問過其他地方的臺辦主任,這種國賓待遇其他地方的人都沒有享受過。
青島與臺灣關係緊密的另一佐證,就是臺灣路、高雄路、基隆路等以臺灣城市命名的一條條道路。「在城市規劃建設布局上,青島市把一個黃金地段的路名,全部用臺灣地名來命名,這在其他城市是非常少見的。」王廣堯告訴記者,這些以臺灣城市命名的道路令許多來訪青島的臺灣朋友生發出賓至如歸的親切感。他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上世紀末,美國矽谷美華電腦協會的中國臺灣企業家組團訪青。晚間,四十幾位臺灣朋友下榻麗晶大酒店。第二天清晨散步時,當朋友們看到臺灣路一號的門牌時,無不感到驚喜和溫馨。
王廣堯告訴記者,正是由於青島與臺灣如此緊密的聯繫 ,使得青島在對臺招商引資中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在開放之後,青島在吸引和利用臺資方面,長期居長江以北各城市的首位。現在,青島佔到了山東吸引和利用臺資總額的近一半。」
記者從青島市臺辦經濟處了解到,目前青島市累計批准臺資項目2253個,總投資額95.6億美元,實際利用臺資38.9億美元,現有臺資企業1000多家,常駐臺商3300多人。僅2011年,全市就批准臺資項目46個,合同臺資3.2億美元,實際利用臺資2.6億美元。 文/圖 記者 周超 朱豔麗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