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發現仰韶文化遺址 專家稱或為神農城遺址

2021-01-20 華龍網

中新社太原12月8日電(胡健)記者8日從山西省晉城高平市文物旅遊局獲悉,考古人員在當地羊頭山發現一處仰韶文化遺址,經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考古專家推測,該遺址可能是歷史上的神農城遺址,距今有5000年左右歷史。

山西高平是炎帝神農氏早期活動的區域,是中華農耕文明淵源之地。其境內的羊頭山,相傳是炎帝神農氏嘗百草、種五穀之地。環繞羊頭山周圍,高平市境內存有上自北齊、下至清代有關炎帝神農碑記石刻110多通,祭祀炎帝的古廟34處,與炎帝活動有關的地名村名20餘處,這種文化現象在全國實屬罕見。

歷史上,曾有史實對神農城做出描述。據晉《上黨記》、北魏的《風土記》記載:神農城在羊頭山上,其下有神農泉,上有古城遺址。另據北宋《太平寰宇記》記載:羊頭山,神農嘗五穀之所,上有神農城,下有神農泉。山東南相傳為炎帝陵,石甃尚存。

2015年11月10日,當地考古人員在羊頭山上發現石基礎、石圍牆、古舊步道,並在石圍牆周圍發現疑似仰韶文化時期的陶片。一周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羊頭山文化遺址考古隊趕赴高平羊頭山,開始對羊頭山頂及其周圍方圓5公裡區域進行考古調查和小範圍試掘。

經過5天的考古發掘,考古人員在這裡發掘出土仰韶時期尖底瓶、紅陶缽以及紅陶夾砂罐的陶片。在遺址之上,考古人員發現一道東西走向的人工石砌圍牆以及石基礎、瓦礫和古舊步道等。據專家分析,石圍牆與陶片同為仰韶文化時期,石基礎和瓦礫等為北齊至唐時期。

高平市旅遊文物局局長趙志敏介紹說,在羊頭山山頂發現的仰韶文化時期文化遺址,說明當時在羊頭山已有頻繁的人類活動和以農業為主的生業模式,通過對一系列出土文物和歷史文獻記載比對,高平確為有關炎帝傳說遺蹟最為繁富區。

目前,由於進入冬季,考古工作暫時停止,將於明年3月份重啟考古工作。與此同時,當地文物部門將組織專家對該遺址進行科學考證,以確認該遺址為神農城的真實性。(完)

相關焦點

  • 祝賀河南發現雙槐樹仰韶文化遺址
    洛河流域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址最多,光延安在黃帝陵(100公裡以內)附近發現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的特大型遺址就有3處:富縣交道遺址面積為250萬平方米(南距黃帝陵60公裡);陝西另一地級市銅川耀州區石柱原仰韶遺址面積超過300萬平方米,這個遺址北距黃帝陵也在100公裡以內並且就在黃帝傳說的沮(姬)水河畔。離黃帝陵十來公裡洛河邊上的田莊同樣發現50萬平方米的趙卓仰韶文化遺址。
  • 文化遺址:仰韶文化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文化遺址
    中國古代遺址多的數不清,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代表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文化遺址。1921年,這一遺址在河南繩池縣仰韶村被首次發現,根據考古學上的慣例—以最先發現的地點來命名同一系統的文化,所以,黃河流域許多性質相同的遺址都被稱做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距今7000-5000年前,處在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人們的生活遺蹟。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上遊一帶,包括關中、。山西南部和河南大部分地區。
  • 山西運城夏縣師村遺址發現仰韶時代早期聚落
    自1926年李濟先生發掘山西夏縣西陰村至今,學界對於運城盆地先秦時期考古學文化面貌的認識不斷深入。運城盆地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結構和人文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探索中國文明起源與發展問題的重要核心區域之一。2019年6月至12月,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運城市文物工作站等單位聯合對山西運城夏縣師村遺址進行了調查與發掘,取得重要收穫。師村發現的仰韶早期聚落址,距鹽池直線距離約7公裡,是目前大規模發掘的距離鹽池最近的仰韶早期聚落遺址,為研究該時期運城地區的考古學文化面貌、人類生業方式以及與重要自然資源的關係、早期建築與社會組織等問題提供了重要資料。
  • 山西發現一處古人類文化遺址
    原標題:山西發現一處古人類文化遺址   記者14日從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文物局了解到,該縣考古工作人員在日常勘探過程中發現一處舊石器時代至漢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   「該遺址的發現證明了從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活活動。」垣曲縣自然博物館館長呂東風介紹說。
  •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這三種文化遺址帶給我什麼?
    仰朗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是居住在黃河中下遊一帶的祖先創造的三處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首先發現了這種類型的文化遺址,後來,在以陝西中部,山西南部,河南西部為中心,包括河北、甘肅、青海的一些地區都發現了同樣類型的文化遺址,所以就以發現地仰韶村命名為「仰韶文化」。
  • 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命名地-「廟底溝遺址」
    廟底溝遺址位於陝州古城南的三門峽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韓莊村,北依黃河支流青龍澗河,總面積約24萬平方米,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廟底溝遺址屬於仰韶文化,因首先在廟底溝發現,所以稱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據碳-14測定,年代為公元前3910年,上下浮動125年。
  • 仰韶文化體系的典型母系氏族社會遺址
    提到半坡遺址,我相信考古學家不是陌生人。該遺址於1953年在陝西省西安東郊發現。該遺址佔地面積約50000平方米。它是關中地區繁榮時期的一個典型母系氏族社會。它屬於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體系的遺存,它的發展貫穿整個仰韶文化時期。
  • [半坡紀行]新石器仰韶文化聚落遺址——半坡遺址
    漫步老師的話:10月4日,漫步於西安東郊的半坡博物館,參觀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母系氏族的仰韶文化聚落遺址——半坡遺址,對照之前去日本青森縣三內丸山遺址
  • [關於黃河的歷史]黃河流域發現的人類文化遺址
    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晚期智人,奏響了古老黃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布黃河流域。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
  • 仰韶文化:生命力最強的中國史前文化
    1921年10月27日到12月1日,他和中國的地質學家袁復禮、奧地利的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等一道再次來到仰韶遺址進行發掘,發現了大量精美的彩陶,而且還在一塊陶片上發現了水稻粒的印痕。  在20世紀初,西方學者認為中國沒有石器時代。這也是安特生發現仰韶遺址時感慨萬端的原因。
  • 【本土文化】汾陽杏花村遺址與世界酒的起源
    時隔20年,由吉林大學考古系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組成的山西晉中考古隊對汾陽縣杏花村遺址進行的系統發掘,終於揭開了這個謎。    杏花村遺址在汾酒集團所在的杏花鎮東堡村東北方向,面積約15萬平方米。根據獲得的層次關係及對其內涵的分析,考古上將其堆積形成分為八個階段,分別屬於仰韶、龍山、夏、商文化時期。
  • 仰韶文化半坡遺址,展現了母系氏族時期的先民生產與生活情況
    仰韶文化的範圍,西到甘肅青海,東抵河南省東部的黃河中遊地區,遍及整個黃土高原和華北大平原。西安半坡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距今4800~ 4300年。在關中地區已發現400餘處仰韶文化遺址,它們多分布於靠近河床的第一臺地上。
  • 汾酒文化-杏花村遺址與世界酒的起源
    (同上)「實際上,這種小口尖底甕的分布很廣,晉西南地區和陝西、河北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均有出土,有的有雙耳,有的無雙耳。」(同上)杏花村遺址釀酒容器的出土,終於揭開了中國酒史神秘的面紗,向世人宣告:中國早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期就已經發明了人工穀物酒。杏花村仰韶酒器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酒器之一,是中華酒文化的瑰寶,為探討中華原始酒文化的起源找到了珍貴的標本,也為研究地球酒史找到了一把鑰匙。
  • 仰韶文化:瑞典人發現的中國史前文化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遊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它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個黃河中遊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以陝西省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稱來源於其第一個發掘地—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仰韶村。
  • 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文化,史家類型文化
    大家好,我是文英,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1921年首先發現於河南省繩池縣仰韶村,由此得名,它主要分布於今天的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境內,並延及漢水以及內蒙的南部地區。仰韶文化遺址分布密集。目前調查發現的遺址達一二千處。
  • 趙志軍:仰韶文化時期農耕生產的發展和農業社會的建立——魚化寨遺址浮選結果的分析
    上個世紀的考古發現揭示,早在仰韶文化時期稻穀已經傳播到了黃河中下遊一帶,根據當時統計,共有7處屬於仰韶文化時期的考古遺址發現了水稻遺存。但這些水稻遺存都是屬於偶然發現,而且主要是在紅燒土上觀察到的稻穀印痕,因而沒有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自本世紀起,由於浮選法的普及和應用,在中國北方地區不斷發現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水稻遺存,為探討稻作農業向北傳播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 仰韶文化:中國考古學文化的源頭
    、山西夏縣西陰村、甘肅秦安大地灣等都是著名的仰韶文化遺址。同時,仰韶文化也是中國第一個被發現和命名的考古學文化,在考古學研究和考古學史中都具有重要地位。仰韶文化的由來仰韶文化最早由瑞典學者安特生發現並命名。他曾兩次前往河南澠池仰韶村考察,並於1921年末對仰韶村遺址進行正式發掘。
  • 仰韶文化知多少
    考古認為「華夏」一詞中「華」的概念應該出自仰韶文化。一、文化發現仰韶文化首先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發現。仰韶村遺址位於澠池縣仰韶鄉境內,距縣城10公裡,地勢北高南低,呈緩坡狀,遺址東西兩側各有深溝,北依韶山,東、西、南三面環水。遺址坐落在縣城北7.5公裡飲牛河西岸仰韶村南、寺溝村北的臺地上,南北960米、東西480米,面積約36萬平方米。
  • 24位專家學者成仰韶文化大使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霍坤峰    11月23日,「仰韶文化大使」授牌儀式在河南仰韶酒業有限公司舉行,仰韶文化博物館正式聘任24位各領域的專家學者為「仰韶文化大使」並授牌。    尋根仰韶,品讀中國。
  • 從齊家文化遺址看古代部落社會的變遷
    齊家文化是以中國甘肅為中心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其名稱來自於其主要遺址甘肅廣河縣齊家坪遺址。齊家坪遺址1924 由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所發現。安特生安特生當時在發現的時候認為時間上齊家文化要早於仰韶文化;但經過專家們仔細考察認為齊家文化時間上要晚於仰韶文化,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西元前15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