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0 1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編者按
2020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策劃推出「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系列廣播,講述科技扶貧路上的動人故事,傳遞科技工作者全力拼搏、接續奮鬥的堅定信心,匯聚薪火傳、展未來,砥礪前行、乘風破浪的磅礴力量!科協改革進行時陸續為您刊發相關內容,敬請關注。
《實地調研 拔除窮根》
【女聲】:
2005年初,中國科協幹部李赤泉以中國科協扶貧辦副主任和中國科協第十一屆赴呂梁扶貧工作團團長的身份,被組織部門派往山西省呂梁市參加扶貧工作,並在同年四月初的呂梁市人民代表大會上,被推薦並成功當選為呂梁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由於呂梁剛剛實行地改市不久,他有幸成為第一個在呂梁市人民政府任職的科協系統扶貧幹部。但是扶貧工作的開展形勢也與現在有很大不同,科協扶貧工作團當時只有他和中國科協科普部張守慎兩名成員,而工作對象卻包括呂梁市山上山下一共13個縣區,重點是其中的六個國家級貧困縣,面寬任務重,人少經費缺。
【男聲】:
在呂梁市科協王建軍主席的陪同下,中國科協第十一屆扶貧團立馬展開實地調研,足跡遍及呂梁13個縣區的重點鄉鎮和項目單位。在仔細分析之前的成功失敗案例後,進一步明確了未來的方向:集中精力,突出重點,有的放矢,戰必求勝。
在教育扶貧項目方面,過去的傳統做法是援建希望小學。通過調研發現,這種做法項目投資大,周期長,受周邊環境因素影響多,效果往往不太理想。於是扶貧團成員改變了做法,聯繫中國營養學會等單位,選定幾個條件較好的學校,有針對性地進行夥食營養資助幫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而對於科技扶貧項目來說,過去的傳統做法是送技術下鄉,送老師下鄉。但通過調研大家很快就發現,現在農村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在家裡留守的多是一些老人,他們大多力不從心,導致科技扶貧效果大打折扣。於是扶貧團把技術扶貧的重點轉向技術項目扶貧,直接針對土豆和紅棗的加工儲存企業引進技術項目,對新農村建設引進信息網站技術等,同樣取得了比較好的結果,受到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好評。
再比如醫療扶貧,扶貧團在調研中了解到醫療致貧是導致農村貧困的一個重要因素,於是他們把這方面作為一個工作重點,連續三年組織北京市的醫院和部隊醫院送醫下鄉。送醫下鄉成為了每年扶貧工作的重點大型活動之一,每到「送醫下鄉周」,各地趕來的農民排成長隊,盛況空前,農民兄弟好評連連,下鄉的醫生也深受感染。
【女聲】:
2005年,正好是中國科協在呂梁開展扶貧工作20周年,李赤泉把中國科協在呂梁市開展扶貧工作的整體情況進行了梳理和總結,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份對呂梁市委和市政府的專門報告,此報告同時報送中國科協黨組和書記處,時任中國科協黨組書記鄧楠同志做了專門批示。
2007年7月中旬,鄧楠同志一行專赴呂梁考察扶貧工作,與呂梁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就扶貧工作的相關問題深入坦誠地交換了意見。自此,中國科協在呂梁扶貧工作的範圍、方向和任務都進行了調整,方向更明確,任務更集中,目標更務實,投入更加大,中國科協在呂梁的扶貧工作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誦讀】:李鶴年 荏苒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扶貧故事】實地調研 拔除窮根》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