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頤和園裡發生了一件怪事。向頤和園管理處舉報這件怪事的,是北京文物管理協會的吳某。時值隆冬草木凋零,吳某沿途欣賞建築之美,卻發展排雲殿西北脊上的「仙人騎鳳」不見了,他趕忙反應了此事,得到了官方回復——大風把此物吹落下來,他這才放心了。
細心的讀者一定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何故宮之類的達官顯貴家的屋頂都要設計上神獸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古代宮殿屋頂構成上說起。我國古代殿堂多少是磚木結構,屋頂由上等木材作骨架,其上覆蓋瓦片。這要的結構導致屋簷處最前端的瓦片要承受其他瓦片的「推力」很可能會被大風吹落。聰明的古代先人,就用木釘來固定最前端的瓦片。而後,隨著人們對審美和身份象徵的需要,逐漸用更美觀的屋脊神獸來代替木釘。
屋脊神獸作為古代文化的載體,兼備了美觀和寓意。就拿「仙人騎鳳」來說,皇室取其「逢兇化吉」之意。這個寓意取自戰國時齊湣王,他好大喜功窮兵黷武,致使君臣不和、外敵環伺,終致五國聯軍引兵侵略。他寡不敵眾,慌忙奔逃卻被大河擋住去路,值此萬分危險之刻,一隻鳳凰飛到他面前。齊湣王飛身騎上鳳凰,飛躍此大河絕處逢生。然而,民間百姓把此位於屋簷頂端的神物稱呼為「走投無路」。他們認為仙人是姜子牙的妻弟,他想通過此關係攀附升遷,而太公知道他的能力一般,因而告訴他官已至頂峰,再升遷則會摔下來。
除了「仙人騎鳳」外,還有一個神獸「螭吻(chi『wen)」也被安置在太和殿的屋頂上,做張口吞脊態,並用一劍固定之。它是龍的第九子,龍頭魚身,喜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用其祛除火災。寓意雖好難卻免有封建迷信的嫌疑,太和殿有此神獸避火,卻在明清兩代發生了四次大火災,均被燒毀,我們現在見到的太和殿是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的。說來也奇怪,太和殿的四次大火,三次燒在明代,清代只有一次,莫非神獸更庇護清代?其實不然,康熙年間重建太和殿後,用鐵鏈將屋頂與大地相連,當時只是為了固定屋頂。這無意之舉,卻起到了避雷針的作用,讓太和殿免除了雷擊的火災。
在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約束下,王室官宦建造房屋時才能用「五脊六獸」建制,普通百姓不得採用。屋脊上的神獸數量代表著身份顯貴程度,數量越多越顯貴。毫無疑問,太和殿上建造了十隻神獸用以體現皇權,全國所有古建築中絕無僅有,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些神獸的寓意。龍和鳳,龍可興雲作雨,鳳乃百鳥之王,用它們來代表至高無上、尊貴無比的皇權。獅子和狻(suan『ni),代表勇猛威嚴、唯我獨尊。天馬,則象徵威德通天入海,皇權暢達四方。海馬是吉祥的化身,狎魚是滅火防災神獸。獬豸(xie『zhi)獨角,它「見人鬥則不觸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表示帝王能辨曲直,古代「三司」——大理寺、督查院、刑部,衙門口多有擺放。鬥牛,是一種虯龍,能除禍滅災、吉祥降雨。最後是太和殿獨有的行什,它頗似神話傳說中的雷公,寓意太和殿可以防雷免災。
一座太和殿囊括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後代子孫應該多學習這些文化,不可作「不看門道,只看熱鬧」的外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