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品佳餚說舊京,漫將滋味任公評。調成豬肉千般樣,且把肝腸萬種烹。」這是一首描繪京城風味飲食的詩作,此詩作寥寥數語說的是老北京四九城一種獨特風味——滷煮。這是利用早先不起眼的豬下水烹飪出的別具特色的京味飯食。
新華社資料圖
聽食行的灶頭主廚挨著班兒的說過,以一頭豬而論,從豬皮到內臟,從頭到尾,大廚採用煎炒爆炸扒燒燉燴,可以烹飪出幾十種美味佳餚。這些以豬下水為食材的佳餚菜品被人們口耳相傳,延續到今。時至今日,如小腸陳、天興居、同和居,不斷有人慕名而來排隊等座或是拼桌也要品嘗。
一陣風兒吹來,捎帶一股特殊噴鼻的味道。急急尋味而去,味道越來越濃,越來越香,不但聞到了,而且看到了店鋪前升騰著熱氣的鍋灶。這是胡同一間臨街鋪麵店,店門四扇仿古雕花平開折門,門楹上方一塊黑漆金字的牌匾,廳堂窗明几淨,木牆裙、木地板,木方桌、大條凳,還有木欄櫃、大帽筒、粗瓷酒缸。
說到坐在這大條凳上吃滷煮,一是不專設雅間,來到此間的食客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二來大路貨色只講究個經濟實惠,無須斯文拿姿作態。廳堂四方桌擺放青花瓷筷筒、奶白瓷佐料罐、素瓷酒盅杯盞,店鋪門首處擺放一口特大鐵鍋,足有一米的直徑,爐灶通紅的火焰繚繞著大鍋,鍋內翻滾的老湯裹挾著金黃色的炸豆腐、絳紅色的肺頭、白盈盈的豬腸。
我品嘗過京城諸多滷煮字號,無論是門庭若市的老店,還是僻靜深巷的小鋪,都說自家的滷煮湯料是祖傳配方。此話不假,滷煮的好壞的確與鍋煮湯水的佐料息息相關,除了蔥、姜、蒜、糖、桂皮、八角以外,各家還會有私家秘制調料。講究的店鋪採用小銅秤配料,分量絲毫不得馬虎。而且滷煮講究火候,爐灶深膛大肚可放置燃煤上百斤,爐火旺,燃時長,煨到時辰肉酥湯濃,入口綿軟,味道醇厚。
「來了您吶!」一陣京腔吆喝聲,伴隨著滷煮味道的香氣,縈繞在店堂內。白罩帽、白套袖、白圍裙的大師傅手腳不識閒兒地切剁著,一個個火燒被不多不少橫豎兩刀攔腰切為九塊,順手投入一隻只藍花瓷海碗內,依次覆蓋上肺頭、豬腸、炸豆腐,還有嫩綠的香菜,再淋上醬豆腐、韭菜花、辣椒油,掌勺大廚就手舀起熱湯一澆,這就齊活兒了。
「師傅,您再給添上一個菜底兒(意為只要炸豆腐、肺頭、豬腸,行話兒)。」
「老哥,手底下麻利點兒,再添上個火燒來。別摳門,您多給放點兒香菜,舀勺澆頭。」
「夥計,我問你,這店面幾點開板啊?」
「老闆,不是說了嘛,這桌再添倆『扁二』,等著喝呢。」
大師傅忙,小夥計忙,收錢的忙,食客們也忙。
此時此刻,正是午間飯口的節骨眼兒,店外,人頭攢動,店內,食客滿座,菜香、飯香、湯香、酒香,香味四溢,熱氣騰騰。
老街滷煮誘人香,前來品嘗這滷煮的有名人賢達,有旅遊散客,而更多的是京城裡的平民百姓。這就是京城風味店鋪的營生,走出再遠,離開再久,也念想兒這店、這匾、這特色場景、這誘人的獨特風味,趕明兒再約上老哥兒幾個來這店鋪待會兒。
(原標題:老街滷煮誘人香)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 | 許志壯
流程編輯:U016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