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8日電 烏龜為什麼有殼?很多人會說這是「縮頭烏龜」最穩妥的自我保護手段。然而一個國際古生物學研究團隊最新報告說,烏龜有殼是適應環境的表現,不過不是為了保護,而是為了向地下挖洞。
古生物學界認為,最早在2.8億年前生活在南非的正南龜可能是現代烏龜的祖先。化石的分析和現代烏龜龜殼的生長過程顯示,龜殼是從龜的肋骨逐漸增寬後進化而來的。與其他爬行動物相比,正南龜的肋骨變寬,脊柱上的椎骨變長,但肋骨還未完全連在一起形成和當今龜類一樣的完整外殼。
生活在約2億2000萬年前的晚三疊紀的半甲齒龜(關嶺龜),只有腹部具有甲殼,背部無殼,上下頜具有牙齒。半甲齒龜是龜類進化中的重要過渡物種。該物種化石發現於中國貴州關嶺,貴州省西部廣泛分布著三疊紀地層,這些巖層由2.5—2.05億年時期海洋中的沉積物成巖形成。
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美國《當代生物學》上報告說,他們在南非卡羅盆地發現了數塊正南龜化石,其中一塊化石保存完好,有一隻正南龜的完整骨骼和「手腳」。
研究人員分析這些化石後認為,在距今約2.5億年前發生了二疊紀至三疊紀滅絕事件,正南龜在這場大規模物種滅絕事件中倖存下來。正南龜可能為了躲避當時南非地區的嚴酷自然環境而努力向地下挖洞,為了保證前肢的挖掘動作足夠有力,正南龜的身體需要一個穩定的支撐,最終導致其肋骨不斷增寬、進化為龜殼。
生物史上最大的兩種烏龜:古巨龜和原蓋龜,以及現代海洋裡的稜皮龜。前兩種烏龜都生活在白堊紀。
美國丹佛自然科學博物館古生物學家泰勒·萊森解釋說,肋骨是一類很「乏味」的骨頭,無論是鯨還是蛇,無論是人還是恐龍,肋骨的樣子幾乎都差不多,但烏龜是個特例。肋骨在動物活動中起到支撐身體及協助肺通氣的作用;對四足動物來說,格外增寬的肋骨會讓動物的身體更為僵硬、限制動物的邁步距離並幹擾它們的呼吸。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