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了《中國體育賽事價值報告2017》中關於水上賽事價值的研究,從水上運動公共政策、產業體系、發展路徑進行了系統分析,為促進我國水上運動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第一節 我國水資源現狀與水上運動的發展脈絡
一、國家高度重視水生態資源保護
近些年,各級政府採取一系列舉措保護水生態資源,踐行可持續發展的治水思路,實質上發展水上運動產業是一項積極統籌推進水資源與大眾生態環境、水利建設與管理、休閒文化生活等跨界融合發展的舉措,其意義在於以開展水上運動為途徑,促進各區域水資源保護、改善和治理意識和效率的提升,以滿足人民群眾對水生態的享受,促進水上運動公共服務體系及產業體系建設。
二、我國水資源總量較大且分布不均衡
從自然狀態基礎環境分析,我國有除大陸以外的6500多個島嶼,分布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瀕臨太平洋有長達18000千米綿長曲折的海岸線。我國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僅次於巴西、
俄羅斯和
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佔全球水資源的6%,但由於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同時,我國位於太平洋西岸,地域遼闊且地形複雜,由於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很不均勻,造成了全國水土資源不平衡,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耕地只佔全國的36%,而水資源量卻佔全國的80%;黃、淮、海三大流域,水資源量只佔全國的8%,而耕地卻佔全國的40%,水土資源相差十分懸殊。總之,我國水資源總量較大且分布不均衡,在創新思路的引領下,需要通過有效的手段保護水資源並使大眾享受水生態。
三、我國水上運動發展規模和水平都還處於起步階段
在項目分布上,水上運動涵蓋
帆船(板)、賽艇、皮
划艇(激流)、摩託艇、滑水、
潛水(蹼泳)、極限(
衝浪、
漂流)、公開水域遊泳(橫渡)等項目,我國這些水上項目在社會人群參與規模、競技水平上都與發達國家有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為國內缺乏高端教練指導,項目危險係數比其他項目大,專項器材價格較高且入門程度較高,參與人群對水資源要求較高等,這導致水上運動參與範圍縮小且水平較低。
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閒意識的增強,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我國具有服務性質的休閒、
旅遊、教育、娛樂、網際網路等產業融合發展,水上運動以旅遊、娛樂、探險、競技等為主要形式,依託於我國豐富的海洋、湖泊、江河等資源,為大眾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使其成為健身休閒產業的重要支撐,並達到以水上運動產業促進水資源保護的目的。
四、移動水上樂園項目的可行性和收益較高
從國家召開十五大開始,就開始有了提高國民精神文化水平的想法,到現在國家大力提倡和支持的全民健身運動,也正是為了豐富國民的精神生活,提高整體國民素質的目的。除了體育健身之外,遊樂行業面臨的挑戰是巨大的,從小型的超市門口放的搖擺機到大型的主題型歡樂園,遊樂設備行業的公司老闆們挖空了心思去研發新的國民遊樂方式,直到水上樂園的興起,水上樂園是國家和當地政府大力支持的遊樂項目,不僅在鍛鍊中得到娛樂,也更能促進家庭、朋友的親密關係。一到夏天各地衛視紛紛播出水上衝關節目,這個成了非常高收視率的一檔節目,不到夏天,各地電視臺就會行動起來尋找可以做水上衝關的合作商。移動水上樂園不僅解決了要開挖土地長期佔地,需要基建的問題,更是可以有季節性的經營,這就是被業內成為可移動遊泳池的支架水池的功勞,支架遊泳池的出現解決了很多投資者的大問題,更是讓投資者看到收益。
廣州的投資者劉先生說過:「移動水世界讓我一勞永逸」。雖說有點誇張,但是相對於其他投資項目來說,移動水上樂園項目的可行性和收益確實讓投資者們津津樂道的。
通過幾年的升級發展與轉型,在市場經濟下的水上運動產業公司相繼成立。2016年11月8日,國家體育總局發布了《水上運動產業發展規劃》,為水上運動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通過分析今日影響、梅瓏體育和中潛股份三家公司的經營狀況,作為樣本進行觀察。
記者從中選取了2家新三板公司和1家A股創新板公司作為樣本,從業務模式、盈利情況、發展前景等方面,共同探究當前我國水上運動行業發展現狀:賽事運營利潤成長空間較大,裝備器具製造業依賴海外市場。
總而言之,目前水上運動中較為主流的是:賽艇、帆船、衝浪、皮划艇、摩託艇、漂流。雖然稱之為主流,但總的來看,目前國內水上運動仍處於小眾運動,不過目標群體處於中產階級以上,消費能力較高。在《水上運動產業發展規劃》發布後,將發展目標定位到2020年,水上運動產業總規模達到3000億元,至少證明未來的利潤空間還是值得期待的。
五、缺人是避不開的痛點
水上運動產業不會背離整個體育產業的發展規律,作為體育產業的細分領域,同樣面臨眾多發展中的痛點,其中關於人的痛點話題是不可迴避的。
其實水上運動產業面臨眾多問題,比如:
俱樂部從開辦就受到各種現行政策的限制;在俱樂部經營中,從營銷到融資發展都面臨窘境等等。而實際上,當你縱觀全局的時候,就會發現,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缺人。
相關部門缺乏懂產業的人,讓頂層設計者去引導產業的發展;缺乏果斷和有執行力的人,這樣好的產業政策並不能具有滲透力和執行力;經營機構缺乏善於思考和敢於創新的人,水上運動產業的業態呈現百花齊放的狀態受限,因此,不能一根筋的全部去構建線下俱樂部。
通過下面的圖,共同感受下,人才缺口究竟有多大。
從這張圖和一些基礎數據當中能夠看到,未來三到五年之內,水上運動產業發展的人才缺口,保守估計將達到數十萬人,而我們現有的從業者只有幾千人。
這就是產業邁不出有力步伐的根源,就像是規劃了一個很好的樓盤建設方案,找不到蓋房子的人,慢慢的工地上將會荒草叢生。
我們意識到人才缺口,到底缺哪幾類專業的人呢?產業缺乏兩大類人才:競技體育人才和群眾體育人才。競技體育人才我們暫不討論,那是國家的事情,我們今天只探討群體人才這個短板。
1、基地運營管理人才(經營管理的複合型)
2、體育賽事管理人才(賽事策劃權益開發)
3、體育營銷經營人才(招商運營IMC營銷)
4、體育經紀專業人才(中介服務法務方向)
5、體育旅遊專業人才(產業融合發展方向)
6、產業衍生專業人才(建築規劃方向)
這幾類人才不只是存在於體育產業之中,同樣存在於水上運動產業中,並且缺口都很大。這個排列順序沒有權重關係,是每一類都缺。我們可以去思考,是不是非要建設俱樂部才是唯一出路?是不是只有投資俱樂部才是進入水上運動的唯一獲利方式?當俱樂部越來越多的時候,俱樂部的經營發展,是否需要其他服務?而誰能為他們服務?
所以我們要正視缺人、什麼地方缺人等問題,然後大家找到自己發展事業的切入點,雖說缺人,同時也提供了一些發展的機會。
現有的經營機構基本分為兩類,一類是經營公司,也就盈利機構,另一類叫社會團體或者民間團體,這是非盈利機構。
去年底九部委局發布的「關於十三五水上運動產業發展規劃」提到了「培養多元化主體」的問題,剛好給現有的經營機構,指出了發展方向。不要去糾結已有的或者將要開設的主體,是盈利的還是非盈利的。經營公司去市場中博弈,社會團體請服務好政府採購,在目前的水上運動產業發展階段,只要足夠專注,前景都是光明的。
第一個是如果要進入水上運動產業或體育運動產業,唯一的出路並不一定是去創建一個什麼俱樂部或者實體公司
第二個就是說不管是哪一種性質的經營主體,實際上都有很好的一個成長前景。經營機構也好,社會團體也好,都是將來市場非常稀缺的服務主體,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去過多的爭論,到底是盈利性還是非營利性的,要經營公司還是要做社團。
水上運動產業雖然處在初級階段,但也意味著會有很多的發展機遇,是否能夠把握住機會,伴隨產業發展留下自己的痕跡,在解決行業發展諸多問題的過程中,為自己和團隊帶來收益。
第二節 國外發達國家水上運動的開展現狀
從發展特徵分析,水上運動源於人類為了生存徵服自然,是展現人類生存、生活技能的一種方式,並逐漸演變成一種競技、表演、休閒、文化和娛樂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漂流、滑水、衝浪、帆船等水上項目的探險性、極限性、挑戰性等特徵與歐
美國家人民奔放、勇敢、獨立、協作、冒險的精神相一致。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國外發達國家水上運動依託於廣泛的群眾參與基礎,形成了群眾休閒娛樂、知名企業品牌、系列職業賽事和文體跨界的可持續發展現狀。
一、群眾以水上運動為休閒娛樂的主要內容,以自組織或以會員加入俱樂部、協會形式開展水上運動
如
英國官方調查統計顯示,2013-2014 年 14 歲以上人群以 30 分鐘每次計算,每月參加水上運動人數比例較大,水上與陸地
戶外運動組合人數達 25703100 人,佔 14 歲以上成年人比例的 59.3%;垂釣人數為 632800 人,佔比1.4 %;遊樂漁業 155800 人,佔比 0.4 %;
海釣245900 人,佔比 0.6 %;皮划艇運動 133300 人,佔比 0.3%;水上划船 11800 人,帆板衝浪 47500人,戶外遊泳 17400 人,全國全年淡水
釣魚總開支高達 11.8 億英鎊。絕大多數水上運動項目發源於歐美,以俱樂部、協會等商業性和社會性組織開展較為普遍,如 1908 年第一家以衝浪運動為主的浮駕獨木舟俱樂部成立,此後
澳大利亞、美國夏威夷、
法國西南海岸、峇里島等海洋資源豐富且氣候適宜的地方創辦了一批衝浪俱樂部,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會員加入。
二、以水上運動所涉及的船、帆、艇、潛水設備等專業器材為支撐,發展了一批不同檔次且壟斷行業資源的水上運動企業
水上運動的船舶、船艇、帆船、潛水等設備具有較強的專業性,主要體現在製作材料、製作工藝、產品造型等方面,更為重要的是由於其對使用安全有較高的要求,還需得到市場、使用者、賽事組織者和國際組織或官方等一致認可。如世界遊艇項目屬於水上運動的高端形式且跨界旅遊、休閒和商務領域,全球每年遊艇經濟收入超過 500 億美元。世界遊艇廠商銷售排名前兩名的是威士域公司和吉瑪公司,這兩家公司來源於美國。2007 年威士域公司遊艇銷售已超過 20 億美元,佔世界市場份額的10%以上,該公司已建立起從遊艇設計、製造到銷售和跨娛樂、休閒、商務等一體化發展的產業體系。再如美國第一衝浪運動品牌 O』NEILL,該產品在衝浪運動板、服裝、鞋類及其配件等品牌的科技研發設計、製造、生產、銷售等方面源於20 世紀 50 年代,業務已遍及 48 個國家或地區,該品牌早已成為世界職業衝浪賽事的合作夥伴和賽事冠名品牌。
三、以職業水上項目賽事為引領,歐美國家獨佔水上運動職業體育和競技體育領先地位,並形成產業體系
歷經上百年的發展,以歐美國家為引領已形成極具世界影響的職業水上項目賽事體系,呈現出賽事水平高、賽事系列多、賽事獎金高等特徵,推動了賽事發展。如世界歷史最為悠久的沃爾沃
環球帆船賽,賽事歷時長達 9 個月,賽事裡程 38739 海裡,航線跨越四大洋、五大洲,每一條參賽船總投資都超過 2000 萬美元,在賽事商業影響力驅動下,每一家俱樂部都有諸多大型企業贊助。如廣受歐美國家大眾喜愛的衝浪運動,每年國際衝浪運動協會均會舉辦世界錦標賽、世界青年錦標賽以及世界各地巡迴比賽等,構建了衝浪運動的國際賽事體系,由於受區域條件、經濟狀況和開展歷史的影響,歐美國家以職業化方式創建衝浪運動職業賽事,美國衝浪公開賽創建於 1959 年,該項賽事已成為以職業組為引領、全民參與的一項全美最具影響的衝浪賽事,每年吸引約 50 萬遊客前來參與或觀看,並在賽事期間舉辦水上用品展覽會等活動,形成了以賽事為核心的集群化產業體系。
四、文化與水上運動跨界融合,形成了水上運動發展的新格局
水上運動具有參與便捷性、技藝欣賞性和娛樂時尚性等特徵,從水上運動產業發展角度,國外發達國家均依託於水上運動發展的基本規律,與生態旅遊、休閒文化、娛樂生活等跨界融合,形成發展的新格局。如隨著休閒旅遊產業的發展,澳大利亞等國以衝浪為休閒旅遊運動項目,以海灘等海資源為載體,開發了3000 多個適合衝浪的海灘,其中新南威爾斯州-拜倫灣 8 個衝浪點最為著名並已形成旅遊景點,還舉辦衝浪節、衝浪賽事、音樂節等聚眾性活動。歐美國家水上運動呈現娛樂化、休閒化和產業化發展趨勢,世界水上樂園行業協會將擁有滑水、造浪池、漂流河和其他水上休閒設施的遊樂場所定位為水上樂園,世界各國都創辦水上樂園吸引民眾前往嬉戲,其倡導水上娛樂文化的健康時尚理念受到廣大群眾的青睞。總之,水上運動已成為發達國家大眾休閒體育發展的高端形式,受眾群體廣泛且跨界產業較多,產業份額較高,進入發展較為成熟的階段。
第三節 我國水上運動產業公共政策分析
國家將新能源、環保、文化、體育等列為「十三五」期間國家經濟發展新動力,李克強總理在 2016 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指出以消費為主導作用,現代服務業將成為第一大產業,旅遊、文化、體育、健康和養老將形成五大幸福產業。從公共政策分析的角度(如表所示),在國家調整經濟發展結構的背景下,體育產業依託於幸福產業獲得了較好的政策支撐,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把水上運動作為重點進行了規劃,其主要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水上運動作為體育產業重點內容列入規劃
2014 年國務院《關於加快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意見》頒布後,在經濟新常態的模式下體育產業已被國家定位成為促進經濟轉型、結構調整和培育新動力的重要經濟業態,將水上運動列為促進交互融合發展的產業形態,其發展遵循經濟領域跨界融合的發展模式。
二、水上運動產業政策規劃呈現跨域性特徵
在《關於加快發展健身休閒產業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政策規劃中,水上運動產業發展涉及旅遊、休閒、文化、健康等跨領域發展。
三、水上運動、冰雪、航空產業已成為當前健身休閒產業的三個重點領域
體育產業作為綠色經濟驅動力以來,經過兩年多的發展時間,已逐步形成以水上、冰雪、航空為引領的健身休閒產業體系,並形成了科學系統且可操作的專項規劃。
第四節 未來我國水上運動產業發展治理路徑
一、治理基礎
以政策驅動建立跨界治理格局在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以體育健身休閒產業為重點加快體育產業發展,逐步提升體育在促進大眾健康中的作用與地位。國務院、國家相關部委下發了一系列助推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尤其是在「十三五」規劃中將體育產業作為優化我國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以此推動加快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在國家「一帶一路」「海洋強國」「健康中國」發展戰略下,我國提出以海洋、江河、湖泊等水資源為載體,以運動競技、體育休閒、娛樂生活、戶外探險、健康旅遊等形式,以保護自然環境並展現人的發展與體育、自然發展相融合,以水上運動事業為基礎,帶動水上運動產業發展總體規劃。
從我國水上運動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當前我國水上運動產業規模逐漸擴大,尤其是人們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促使水上運動產業多元化發展,如水上運動休閒、健康旅遊產業、水上競賽表演等業態,同時還涵蓋在海水、江河淡水、城市湖泊等不同水域中所能開展的水上運動項目。因此,水上運動產業呈現出領域跨界、部門跨界、業態跨界等特徵,推動水上運動市場化、專業化、標準化、大眾化和品牌化發展。因此,從治理路徑的角度,以政策驅動實現我國水上運動產業跨界治理是其基礎工作。
(一)水上運動產業政策以領域跨界創新推廣模式。在我國以服務業促進消費、經濟結構轉型的背景下,海濱城市以海資源為主體創辦水上運動賽事、培訓與旅遊、文化等跨領域發展執行和落實《水上運動產業發展規劃》對水上運動區域、項目、活動等重點局部,打造水上運動以娛樂為主體,與旅遊、文化演藝、創意跨界;以競技為主體,與俱樂部、系列賽事跨界;以社會參與為主體,與資質培訓、健康休閒、戶外探險度假旅遊等領域跨界的創新推廣模式。
(二)水上運動產業政策以部門跨界形成協同治理。水上運動產業發展與交通運輸、水利資源、國家土地、城市區域建設、環保、財政、旅遊等多個領域形成跨界,從公共治理和產業融合的角度,建立國家自上而下各部門之間的協同治理機制,尤其在我國水上運動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在水資源保護、運動船舶碼頭建設、水上運動賽事創辦、水上旅遊資源開發等方面的工作需要建立協同治理,以整合水上運動資源、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為原則,降低資源開發成本,發揮資源聚集優勢,減少行政壁壘,打造我國水上運動產業治理模式。
(三)水上運動產業政策以業態跨界打造核心產品。業態跨界是水上運動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主要體現在水上運動大眾休閒活動與精英職業活動分層次跨界,水上運動器材裝備創新、研發、製造與現代服務業形式跨界,水上運動產業娛樂、休閒、度假園(區、邊、灘、地)的不同區域跨界等,需要從政策驅動給予產業供給多元化支撐,便於整合、協調、配置和利用資源,將水上運動產業提檔升級。
二、治理主體
以釐清責任形成網絡治理體系從水上運動產業的本質特徵分析,水上運動產業涉及城市建設、生態環保、大眾健康、休閒旅遊等多個領域,且在健身休閒服務產業中呈現跨領域、跨項目、跨行業等特徵,具有較強的經濟輻射功能,在國家大力推動和大眾需求增長的背景下,勢必將成為體育產業多元供給的主要渠道。同時,隨著國家發布關於體育健身休閒、水上運動產業等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規及發展規劃,國家行政機構、社會組織及商業機構將會以不同角色進入到水上運動產業領域,因此需要釐清國家、社會和市場的責任,推進產業聚集、發散和融合效應,建立網絡化治理體系。
(一)以國家行政機構為主體,以水上運動產業頂層設計、政策規劃和監督評價為主要治理責任範疇。國家八部委出臺了《水上運動產業發展規劃》,這將是我國水上運動產業的頂層設計,各部門要圍繞促進水上運動產業發展的碼頭建設、水域治理、財政支撐、裝備製造等方面給予具體執行方案,並由行政管理轉變為服務和監督評價。尤其是針對水上運動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制度瓶頸問題,如國家政策與具有發展前景地區水上運動產業政策執行不對稱,水上運動基礎設施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土地規劃、水利規劃等對接的問題等。
(二)以體育社會組織為主體,以水上運動產業深入基層、動員參與和服務社會為主要治理責任範疇。創建多元化的主體是發展水上運動產業的有效舉措,其目的在於夯實產業基礎以整合資源,應按照水上項目和參與人群特點,自上而下建立管理型或樞紐型運動社團和行業協會,並促進其能力建設和獨立運行,同時還應自下而上地發展具有特色的水上運動俱樂部、自發性運動組織等,以滿足水上運動愛好者的需求。
(三)以商業機構為主體,以水上運動產業產品創新、市場推廣和品牌建設為主要治理責任範疇。鼓勵和支持水上運動本體企業或文化、娛樂、休閒、旅遊等非體育類且與其能夠融合的企業參與水上運動產業體系,尤其是在當前水上運動產業具有較大發展空間的形勢下,對於帆船等賽事體系、漂流等休閒旅遊體系、潛水等探險體系、摩託艇等表演體系、遊艇等商務體系以及水上運動裝備器材研發等,應從設計、生產、研發、營銷以及與國際領域接軌方面打造中國品牌。
三、治理創新
以融合發展打造水上運動品牌基於水上運動項目在大眾生活中具有較高的普及度及國際水上運動發展的趨勢,並結合我國水資源豐富的優勢,國家將水上運動產業作為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新型重點產業,符合國家發展的宏觀戰略布局。國際體育產業發達國家憑藉水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水上運動項目,尤其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水上運動產業體系。我國水上運動產業體系尚未成熟,其主要源於項目發展水平較低、區域特色沒有形成,水上運動相關的製造、旅遊、文化等產業未融合發展形成品牌。在產業發展初期實現跨越式發展,創新
治理是我國水上運動產業發驅動力。
水上運動產業發展門類較多,且需要從不同區域、方式、項目、業態等為大眾提供服務,也涉及不同產品製造與設計、場地區域改造與重建等融合發展,如創建水上運動俱樂部與人才培養、旅遊休閒度假區、賽事以及裝備設備等一體化的水上或海上運動中心,整合力量打造全國性或區域性水上運動品牌產業。
國家將體育健身休閒產業作為促進體育產業發展的重點,其目標就是要滿足大眾多元化的體育健身需求,產業融合發展是將體育產業本體與其相關聯的產業相融合,如基於
旅行社與水上戶外運動開展設計的路線、體驗、培訓或賽事等,基於網際網路與水上運動培訓、教育、健康所開發的網絡平臺,基於水上運動與文化創意、表演等產業開發的園區、海域等聚集區域,基於旅遊景點與漂流、公開水域等融合的水上戶外探險等。
國家《水上運動產業發展規劃》中指出 2020 年產業規模達到 3000 億元,同時我國水上運動產業發展與國家「海上絲綢之路」、旅遊城市開發、海洋強國戰略等相融合。因此,當前發展水上運動產業需要將水上運動基礎性建設與資本市場相融合,與其他領域優質市場資源相融合,吸引資金進入到水上運動產業中,實現資本融合發展。
四、治理結構
以水上運動人才和賽事為主體調整產業結構是新常態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重要趨勢,以服務業促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且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旅遊、體育、文化等多元化需求。從體育產業發展的結構來分析,打造具有項目特色、服務大眾、健康促進、促進消費的體育服務業態將是我國體育產業的驅動力。當前,我國水上運動產業還處於起步階段,應從頂層設計和產業規劃的角度促進我國水上運動產業治理結構的合理。
(一)培育複合型、專業型的水上運動人才隊伍。應依託於全國性、區域性的專業水上運動協會、水上運動俱樂部、非營利性體育社會組織、高等院校、商業機構,培養水上運動專業人才,並且分層分類培養水上運動專業人才,可分為運動競技型、運動經濟型、運動管理型、運動生理型、運動培訓型、賽事運作型、運動保險型、職業經理人等人才,為水上健身休閒運動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儲備;同時,輸出國際、區域體育組織等水上運動領域的培養成果,建立跨國界、跨區域、跨行業培養水上運動人才渠道,提升水上運動產業服務水平。
(二)培育和打造多元化的水上運動賽事體系。體育賽事是運動項目發展的核心內容,培育和打造品牌賽事是助推我國水上運動產業發展的核心產品。基於當前我國水上運動開發的錦標性賽事,拓展以水上運動特色區域、非營利性水上運動協會、職業俱樂部、聯盟等各類組織開發的融合文化、旅遊、演藝、娛樂等特色的賽事活動。以業餘性、大眾性、參與性、娛樂性為基礎,以水上運動競賽表演、運動體驗、定製主題節事活動營造賽事產業環境。同時,與國際水上運動權威組織合作承辦國際知名賽事,形成國際重點賽事、國內重點水上區域「一項目一賽事」、大眾潛力賽事、分年齡段層級賽事為體系的水上運動賽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