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紅網時刻6月12日訊(記者 彭振 剪輯 張皎)大山蒼茫,層巒疊嶂。湖南白雲山國家自然保護區風景秀美,溝壑縱橫,山洞密布,保靖縣毛溝鎮拱橋村老司洞是保護區內眾多山洞中的一個。
洞中無甲子,歲月不知寒。拱橋村返鄉創業青年張志富,用一雙慧眼,用勤勞的雙手,用祖傳的釀酒技藝,把酒放在老司洞裡,不知不覺就快兩年了。大山深處的洞藏醇香,引來了省內外無數洞藏酒愛好者、消費者的品茗和購買,張志富在洞藏酒創業路上越走越好。
味道清香醇甜的「五糧酒」,似玉液瓊漿緩緩而流。
回村創業,酒釀第一鍋
2010年,30出頭的年輕小夥張志富為了夢想,揣著自己賺的第一桶金回鄉創業。走訪調查後,張志富發現鎮上喝酒的人很多,釀製好酒的人卻很少。由於太爺張德茂、爺爺張雲發及父親張興聞都曾是鎮裡釀酒的一把好手,張志富萌生了釀酒的念頭。
中秋後的一天,張志富告訴一直在釀酒的堂兄張永斌:「哥哥,我想試試烤酒!」張永斌欣然答應。
說幹就幹,張志富在老家的偏房裡開始行動了。他拿出自家種的200斤玉米,用80℃的溫水在木盆裡浸泡了12小時。次日,泡發的玉米經清水過濾,換水燒開,又改為文火熬製5小時左右後,取出攤涼。待溫度降至32℃時下酒麴,再經過48小時糖化後,放入直徑1米、高1米的大圓木桶內密封發酵。
7天後,張志富取出蒸酒,用傳統釀酒的「天鍋」法蒸製,結果僅出酒30餘斤。他拿出來讓村裡人品嘗,40餘歲卻有多年酒齡的堂叔張興軍喝後禁不住豎起大拇指連說:「好喝!好喝!」
小試牛刀,張志富躊躇滿志再次備足材料釀酒,就此開啟了釀酒之路。
消費者品嘗洞藏酒。
磕磕碰碰,獨戀一壺酒
張志富一直有個「野心」,他不滿足僅僅釀酒,還想著去發展自己的產業鏈。
2014年8月,經人介紹,張志富與浙江一老闆籤訂了餵養600餘只種兔的合同,斥資50萬元建立養殖場,還請了工人餵養。望著慢慢成長的兔子,張志富十分高興。誰知,他在聯繫廠家回收時,卻被老闆挑三揀四,用各種藉口僅回收其中一小部分。本地人對兔肉又不感興趣,一年後,無法支撐的張志富只能將種兔全部低價出售。
此路不通,另謀出路。
2016年,張志富看見市場上土雞價格一路上漲,又馬上購進6000餘羽土雞苗餵養。因為張志富欠缺養雞技術,加上不善於管理,雞群經常鬥毆,身上光禿禿的,只能在市場低價出售。
2017年,隨著釀酒事業的擴大,張志富發現鄰鄉有人常來大量購買酒糟。經過打聽,張志富得知酒糟養牛不錯,於是他陸陸續續以每頭4000餘元的價格購進了70餘頭小牛,每天在山上請三四個零工看養。
2018年,酒廠每年產酒10000餘斤,張志富開始擴建廠房,整天忙得腳不沾地,根本無暇顧於養牛,只得低價將牛出售。
更讓張志富痛心疾首的是2019年投資養豬,當年他一口氣購進了129頭小豬,因非洲豬瘟,當年還沒賣出30頭肥豬。一場轟轟烈烈的投資,以直接虧損12萬元草草收場。
就是這一路的磕磕碰碰,讓張志富堅定了專心致志釀酒。
千餘平方米的老司洞裡,密密麻麻地儲存著從2018年到2020年的近10萬餘斤80餘缸不同年份的酒。
別出心裁,美酒藏山洞
張志富放棄了早期建立產業鏈的想法,繼承家傳技藝從業,砥礪修行默默耕耘,在時光中沉澱、在實踐中積累、在創新中蛻變,一心一意開始鑽研釀酒技藝和保存經典。
在釀酒過程中,張志富發現人們不再滿足於單純釀造玉米酒、高粱酒,祖傳技藝慢慢顯得相形見絀。為了推陳出新,他來到酒鄉四川成都拜師學藝。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志富得知現在「多糧酒」市場前景很好,於是回鄉後專門鑽研「五糧酒」釀製。在初次釀製出「五糧酒」後,張志富就拿給朋友們品嘗,大家都說口味不錯。
五糧酒的口感,張志富一次又一次地摸索。終於,口感綿柔淨爽,味道清香醇甜的「五糧酒」,似玉液瓊漿從溢流口沿壁而下,緩緩流出。張志富品味著美酒,巨大的喜悅感在溢滿心頭。
如今,人們越來越注重養生,張志富的心思又活躍了起來。
湘西是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巖溝、天生橋、石灰巖孤峰、石林、洞穴密布,白雲山國家自然保護區裡的老司洞不正是藏美酒的好地方嗎?2018年8月,張志富租用老司洞,實驗洞藏自釀糧食酒。他發現洞藏半年後,酒的口感大為改善。於是,千餘平方米的老司洞裡,密密麻麻地儲存著從2018年到2020年的近10萬餘斤80餘缸不同年份的酒。遠遠望去,一排排酒缸仿佛一隊隊等待檢閱的士兵,散發著醉人的清香。
談及憧憬,張志富說正準備在洞邊建立800餘平方「蒸煮、攤涼、發酵」一體化的標準化作坊,主打生產「五糧酒」。廠房修建好後,預計年生產酒可以達到20多萬斤。
一個鄉親曾上門和他說,等酒廠走上正軌後,兩人一起合作用酒糟餵牛,用牛糞等發展有機種植,把釀酒產業鏈早日建立起來,帶領鄉親們越走越遠,讓千古醇香走出湘西,飄香世界......
【來源:紅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