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的洞藏醇香——保靖返鄉青年張志富創業記

2020-12-25 瀟湘晨報

00:00

紅網時刻6月12日訊(記者 彭振 剪輯 張皎)大山蒼茫,層巒疊嶂。湖南白雲山國家自然保護區風景秀美,溝壑縱橫,山洞密布,保靖縣毛溝鎮拱橋村老司洞是保護區內眾多山洞中的一個。

洞中無甲子,歲月不知寒。拱橋村返鄉創業青年張志富,用一雙慧眼,用勤勞的雙手,用祖傳的釀酒技藝,把酒放在老司洞裡,不知不覺就快兩年了。大山深處的洞藏醇香,引來了省內外無數洞藏酒愛好者、消費者的品茗和購買,張志富在洞藏酒創業路上越走越好。

味道清香醇甜的「五糧酒」,似玉液瓊漿緩緩而流。

回村創業,酒釀第一鍋

2010年,30出頭的年輕小夥張志富為了夢想,揣著自己賺的第一桶金回鄉創業。走訪調查後,張志富發現鎮上喝酒的人很多,釀製好酒的人卻很少。由於太爺張德茂、爺爺張雲發及父親張興聞都曾是鎮裡釀酒的一把好手,張志富萌生了釀酒的念頭。

中秋後的一天,張志富告訴一直在釀酒的堂兄張永斌:「哥哥,我想試試烤酒!」張永斌欣然答應。

說幹就幹,張志富在老家的偏房裡開始行動了。他拿出自家種的200斤玉米,用80℃的溫水在木盆裡浸泡了12小時。次日,泡發的玉米經清水過濾,換水燒開,又改為文火熬製5小時左右後,取出攤涼。待溫度降至32℃時下酒麴,再經過48小時糖化後,放入直徑1米、高1米的大圓木桶內密封發酵。

7天後,張志富取出蒸酒,用傳統釀酒的「天鍋」法蒸製,結果僅出酒30餘斤。他拿出來讓村裡人品嘗,40餘歲卻有多年酒齡的堂叔張興軍喝後禁不住豎起大拇指連說:「好喝!好喝!」

小試牛刀,張志富躊躇滿志再次備足材料釀酒,就此開啟了釀酒之路。

消費者品嘗洞藏酒。

磕磕碰碰,獨戀一壺酒

張志富一直有個「野心」,他不滿足僅僅釀酒,還想著去發展自己的產業鏈。

2014年8月,經人介紹,張志富與浙江一老闆籤訂了餵養600餘只種兔的合同,斥資50萬元建立養殖場,還請了工人餵養。望著慢慢成長的兔子,張志富十分高興。誰知,他在聯繫廠家回收時,卻被老闆挑三揀四,用各種藉口僅回收其中一小部分。本地人對兔肉又不感興趣,一年後,無法支撐的張志富只能將種兔全部低價出售。

此路不通,另謀出路。

2016年,張志富看見市場上土雞價格一路上漲,又馬上購進6000餘羽土雞苗餵養。因為張志富欠缺養雞技術,加上不善於管理,雞群經常鬥毆,身上光禿禿的,只能在市場低價出售。

2017年,隨著釀酒事業的擴大,張志富發現鄰鄉有人常來大量購買酒糟。經過打聽,張志富得知酒糟養牛不錯,於是他陸陸續續以每頭4000餘元的價格購進了70餘頭小牛,每天在山上請三四個零工看養。

2018年,酒廠每年產酒10000餘斤,張志富開始擴建廠房,整天忙得腳不沾地,根本無暇顧於養牛,只得低價將牛出售。

更讓張志富痛心疾首的是2019年投資養豬,當年他一口氣購進了129頭小豬,因非洲豬瘟,當年還沒賣出30頭肥豬。一場轟轟烈烈的投資,以直接虧損12萬元草草收場。

就是這一路的磕磕碰碰,讓張志富堅定了專心致志釀酒。

千餘平方米的老司洞裡,密密麻麻地儲存著從2018年到2020年的近10萬餘斤80餘缸不同年份的酒。

別出心裁,美酒藏山洞

張志富放棄了早期建立產業鏈的想法,繼承家傳技藝從業,砥礪修行默默耕耘,在時光中沉澱、在實踐中積累、在創新中蛻變,一心一意開始鑽研釀酒技藝和保存經典。

在釀酒過程中,張志富發現人們不再滿足於單純釀造玉米酒、高粱酒,祖傳技藝慢慢顯得相形見絀。為了推陳出新,他來到酒鄉四川成都拜師學藝。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志富得知現在「多糧酒」市場前景很好,於是回鄉後專門鑽研「五糧酒」釀製。在初次釀製出「五糧酒」後,張志富就拿給朋友們品嘗,大家都說口味不錯。

五糧酒的口感,張志富一次又一次地摸索。終於,口感綿柔淨爽,味道清香醇甜的「五糧酒」,似玉液瓊漿從溢流口沿壁而下,緩緩流出。張志富品味著美酒,巨大的喜悅感在溢滿心頭。

如今,人們越來越注重養生,張志富的心思又活躍了起來。

湘西是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巖溝、天生橋、石灰巖孤峰、石林、洞穴密布,白雲山國家自然保護區裡的老司洞不正是藏美酒的好地方嗎?2018年8月,張志富租用老司洞,實驗洞藏自釀糧食酒。他發現洞藏半年後,酒的口感大為改善。於是,千餘平方米的老司洞裡,密密麻麻地儲存著從2018年到2020年的近10萬餘斤80餘缸不同年份的酒。遠遠望去,一排排酒缸仿佛一隊隊等待檢閱的士兵,散發著醉人的清香。

談及憧憬,張志富說正準備在洞邊建立800餘平方「蒸煮、攤涼、發酵」一體化的標準化作坊,主打生產「五糧酒」。廠房修建好後,預計年生產酒可以達到20多萬斤。

一個鄉親曾上門和他說,等酒廠走上正軌後,兩人一起合作用酒糟餵牛,用牛糞等發展有機種植,把釀酒產業鏈早日建立起來,帶領鄉親們越走越遠,讓千古醇香走出湘西,飄香世界......

【來源:紅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大山深處的洞藏醇香——保靖縣毛溝鎮拱橋村返鄉青年張志富創業記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特約記者 彭振 通訊員 周凌玲 大山蒼茫,層巒疊嶂。湖南白雲山國家自然保護區風景秀美,溝壑縱橫,山洞密布,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縣毛溝鎮拱橋村老司洞是保護區內眾多山洞中的一個。
  • 四姑娘山青年返鄉創業記
    新華社成都5月4日電 題:四姑娘山青年返鄉創業記  新華社記者康錦謙、軒玉珏  別具風情的嘉絨藏族服飾,標誌性的俏皮笑容,「80後」阿娟最近在網上「火了」。夫婦倆當即決定辭掉外面的工作,回鄉創業。  現在,四姑娘山的蟲草、松茸、犛牛肉、蘋果、野菜乾都在阿娟夫婦精心演繹的「小劇場」中變得充滿故事,在網上「吸粉」無數。2018年,阿娟夫婦銷售農副土特產總金額300多萬元,在夫婦倆的帶動下,村子裡不少貧困戶因此脫貧。  「在電商時代,一切皆有可能。」
  • 「拉麵之鄉」化隆回族青年另闢減貧新途徑 扶持青年返鄉創業
    文思睿 攝中新網青海海東11月22日電 題:「拉麵之鄉」化隆回族青年另闢減貧新途徑 扶持青年返鄉創業作者 文思睿土生土長的化隆「90後」回族青年高原,2014年畢業後,沒有選擇留在大學所在地西安工作,反而是毅然決然地回到家鄉,開始創業。
  • 天生一個萬人寨 洞藏美酒香山外 鄂西深山裡一可容萬人溶洞藏酒藏出了大名堂
    位於長陽鴨子口鄉大山深處的古坪村是一個貧困山村,原名古竹坪,由4個小村合併而成,距離鄉鎮集鎮24公裡,縣城80公裡,轄區面積45.5平方公裡,海拔300-1400米。由於山大坡陡、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導致大多數村民都選擇了外出務工,很多居住條件偏遠的選擇了舉家外遷,留守在村寨的人戶逐年減少,留守人口多以老年體弱者為主。
  • 青年論壇碰撞智慧火花 「春雁行動」助力河南青年返鄉創業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晨  8月24日,2019年河南省首屆城市品牌創新發展·青年論壇暨「春雁行動·河南返鄉創業青年服務計劃」啟動儀式在河南鄭州舉行。
  • 栽好梧桐樹吸引「鳳還巢」 泰州團市委服務返鄉青年創業
    僅在2月10日團市委舉行的首場返鄉青年專場招聘會上,就有1000多名青年在團旗的感召下回到家鄉,為泰州的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返鄉青年是推動泰州未來發展的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我們希望通過最優質的服務,營造樂於返鄉、敢於創業的『小氣候』,真正讓返鄉青年回得來、留得住、用得好。」團市委書記孫靚靚說。
  • 讓土豬肉香飄四方——記南豐縣桑田鎮古城村返鄉創業青年黃英鳳
    在南豐縣桑田鎮古城村,有個返鄉創業典型,她叫黃英鳳。去年10月,她放棄在廣東的高薪職業,毅然返鄉創業,在南豐縣桑田鎮古城村當起了一名「豬倌」。 今年四十出頭的黃英鳳,是南豐縣桑田鎮古城村一名普通的農村青年,2012年至2015年在廣東一家大型飼料公司做銷售主管。
  • 山東諸城桃園:青年返鄉創業 為脫貧攻堅注入新活力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欒雪 通訊員 孫愛軍 王菲 尚巖 濰坊報導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特別是青年人,而青年人助力鄉村振興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返鄉創業。今年以來,諸城市桃園生態經濟發展區聚焦聚力脫貧攻堅,積極搭建創業平臺,讓返鄉青年成為脫貧攻堅的強勁助力,積極招引青年返鄉創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位於諸城市桃園區東紅社區鄭家溝村的返鄉青年創業產業茶園,面積將近1000畝,由7名返鄉青年創辦,帶著知識、技術和資金回到家鄉,發展茶葉種植,為鄉村發展注入活力。鄭家溝村地處偏僻,山嶺薄地居多。
  • 鄉創聯盟黨支部初具雛形奉化尚田返鄉青年 有了「紅色創業聯盟」
    鄉創聯盟黨支部初具雛形奉化尚田返鄉青年 有了「紅色創業聯盟」 2017年09月25日 08:21:51來源:寧波日報   臨近國慶黃金周,奉化尚田鎮青農創客空間的運營負責人趙潔籌劃著,以
  • 西鐵安康車務段:青年志願者熱情服務返鄉旅客
    地處陝南秦巴腹地的安康火車站,春節前到達的返鄉旅客預計16萬人次,較往年明顯增多。隨著國家創業優惠政策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農民工看到了回家創業的商機,決定回家創業。常年在外奔波、對家鄉交通停留在「老印象」的鄉親們攜著大包小包,想起出站後回家如何少走冤枉路,一時犯了難。為了服務好這些返鄉旅客,解決他們「最後一公裡」困擾。
  • 隴南文縣範壩創業青年:將蜂蜜「背出大山」
    甘肅·網絡公益扶貧·一縣一品   原標題:文縣範壩創業青年:將蜂蜜「背出大山」  白水江自然保護區,地處隴南南部山區,物種豐富、植被茂密,是甘肅省七大中華蜂養殖地之一。近年來,一場關於養蜂的「變革」在這裡悄然發生。
  • 北漂族有望返鄉!臺中企業家砸12億助高雄青年創業
    華夏經緯網2月27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北漂族有望返鄉工作了!高雄市長韓國瑜今(27)日參訪新加坡國立大學「創業聚落Block 71」取經,感觸良多。他提到,臺灣青創已比不上新加坡及中國香港,甚至是某些大陸城市,當前之務是幫助高雄青年創業,成立「孵化器」,他也宣布好消息,日前有臺中企業家將斥資12億元新臺幣,幫助青年創業,不需要任何回饋,直說「這非常了不起」。
  • 永春青年吳玲萍的返鄉創業經歷!
    今天有幸應高老師的邀請來為大家分享一下我作為一個永春本地的女生,去外地求學,到美麗的海濱城市廈門讀大學,然後畢業兩年就決定回來永春返鄉創業的一個心路歷程,或者一個決定一個抉擇,那這裡頭有很多的酸甜苦辣。希望大家聽到我的分享,能有所收穫,有所啟發。
  • 北川馬槽返鄉青年創業做品牌
    四川民生報導(伍雪梅、趙蘋、楊勁松報導)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鼓勵青年返鄉創業。在北川馬槽鄉當地鄉黨委政府支持下,創業青年王興泉和侯國勇積極響應,帶領一群有理想、有擔當的當地鄉親們一道投入到家鄉農業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的建設中去,走出了一條發展生態農業致富增收的新路子。去年,在外做生意的王興泉與同村在外包工程的侯國勇相遇,再次談起家鄉高山蔬菜銷售難,很多蔬菜爛在地裡,村民對種菜沒興趣這些問題總覺得很可惜。
  • 返鄉創業再造新山村 德清莫幹山鎮好山好水引得「鳳歸巢」
    莫幹山仙潭村,位於湖州市德清縣莫幹山北麓,身處大山深處,貧窮與落後是它曾經的代名詞,當地老人都說,那時的小夥兒都要打光棍,姑娘不願嫁過來。而如今的仙潭村,在群山懷抱、翠竹綠樹、泉水叮咚中各式精緻的「小別墅」錯落有致。  淳樸的村風民情、濃厚的自然氣息、未經雕飾的原生態……莫幹山深深吸引了南非人高天成。
  • 瀏陽村民以竹為媒打造全產業鏈 大山深處釀出竹酒香飄海內外
    致富能手返鄉「種」酒 瀏陽人何運行以竹為媒打造全產業鏈,大山深處釀出的竹酒香飄海內外 四年前,從廣東深圳歸來的瀏陽大瑤人何運行,一頭扎進大瑤鎮老桂新村海拔700米的大山深處,倒騰起了竹子酒。四年後,藏於深山的竹酒,正搭上鄉村振興的「順風車」 ,走出國門,遠銷巴西、韓國、日本等地,香飄海內外。如今,腦子活絡的何運行正醞釀著烹出爆款竹醉雞,引爆舌尖上的狂歡,以竹為媒打造全產業鏈。
  • 春暉中學00後生採訪「雙園」返鄉創業青年
    高中生的我很想一探究竟,2月10日,我走進丁宅鄉,走近兩位返鄉創業青年王園園,雙園的故事讓我對鄉村振興有了深入了解。小山莊——大世界作為上虞南部山區的後花園,丁宅具有鮮明的生態優勢,就在這裡有一處依山傍水的農莊——南野農夫,30歲的王園園便是這裡的莊主。
  • 長春鹿鄉鎮:返鄉創業青年讓鹿產業煥發生機
    兩年前,他放棄穩定的國企工作回到家鄉,在父輩經營鹿產品的基礎上「二次創業」。張哲源通過學習深加工工藝、註冊自己的品牌、藉助電商直播和網銷平臺,讓家鄉的鹿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和世界多國。「 中國的雙陽,世界的鹿鄉。」位於長春市雙陽區的鹿鄉鎮,有著300多年的養鹿歷史,素有「中國梅花鹿第一鄉」的美譽。
  • 浙江梁弄鎮掀起大學生返鄉創業熱
    本報浙江餘姚8月28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董碧水)「以前拼命想離開農村,現在發現在家門口創業大有可為。」經過兩個多月的緊張裝修,黃徐潔在老家投資130多萬元、以「中國紅村」為主題的鄉村農家樂近日開始試營業。
  • 邳州港上鎮實施「返鄉新青年」培養計劃
    韓瀟,其實是港上鎮實施「返鄉興村新青年」人才培養計劃中的一員。在港上鎮,越來越多政治素質好、有一技之長、有回鄉創業意願的青年,通過理論學習、實踐鍛鍊和結對培養,逐步成長為農村建設的新生力量,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