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新疆新聞11月4日電(仲輝 呂陽 陳成)時下正是新疆南部棉花大面積採收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八團一連種植戶黃幫萬的棉花比平均單產高出100多公斤,跑出了新疆兵團棉花高產、高效的加速度。
「播種到採收都是農墾科學院的專家和第一師農科所的技術員全程指導的,總體來看,棉花長勢不錯,產量在500公斤左右。」黃幫萬說。
近年來,面對紛繁複雜的市場形勢,新疆兵團棉花在對標國際市場棉花品質的同時,將目光瞄向了國內中高檔紡紗企業。為了提高新疆兵團棉花的市場競爭力,科研工作者們歷經4年多的時間,探尋機採棉從育種、生產到加工各環節的配套技術,為新疆兵團棉花的提質增效提供了理論依據。
2016年,新疆農墾科學院啟動《兵團機採棉提質增效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示範》專項課題,並在南北疆設立了多個實驗地,旨在從品種選育、種植模式、田間管理、採收加工環節,找尋機採棉提質增效最優方案並加以推廣。
「今年我們邀請專家組,分別在南北疆進行產量鑑定,在我們南北疆的核心示範區,技術集成示範地,比周邊植棉區域有明顯的增產作用,真正起到了提質增效的目的。」新疆農墾科學院研究員李寶成說。
八團團長靳生貴說:「今年我們全團整個測產,平均在350到380公斤,一連作為農科院棉花集成高產示範田,通過專家測定,產量在500公斤左右,就是因為集成了農科院各項技術的應用。」
機採棉涉及的是一個系統的工程。目前,新疆兵團的棉花產量已佔到全國的33.5%,棉花機採率超80%,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機採棉產地。當前,《兵團機採棉提質增效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示範》科研項目的成功推廣應用,將為新疆兵團棉花提高市場競爭力夯實基礎。
新疆農墾科學院院長劉景德說:「機採棉脫葉劑一打,棉花的生長在9月中旬就停止了,在機採棉比手採棉縮短了20多天生長期的前提下,我們努力從前端挖掘棉花潛力,讓每個環節的技術相互配套起來,這是我們第一次這麼做。」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中國棉花學會副理事長張獻龍表示,新疆兵團的棉花生產是現代農業的一個典型代表,特別是新疆兵團現代農業的思路,將來也會對新疆、對西北的棉花生產有示範、引領和推動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