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央視網」微信公號發布了關於2020年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國慶節和中秋節放假調休日期的具體安排,其中勞動節放假安排為:5月1日至5日放假調休,共5天。4月26日(星期日)、5月9日(星期六)上班。
從時間上來看,五一勞動節假期從以往的3天延長到5天,引發了大家熱議。而事實上,與往年一樣,2020年五一勞動節的法定節假日還是1天,沒有增加,只是具體倒休方式卻有了變化。目前全年的法定節假日依然是11天。
「五一假期的時間安排目前沒有改變,暫時沒有受到疫情的影響。」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放假安排是去年底已經定好和公布了,只不過因為疫情影響,公眾有諸多的猜測,有關部門再重新把這則消息發布出來,回應社會的關切。
是否會試水恢復五一黃金周?
此次假期安排消息發布,在網絡上又引起了新一輪的討論:5天的五一假期是否是恢復「五一黃金周」的前奏?
事實上,早在2019年11月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2020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就提到了上述的安排,五一放假從3天延長到5天。這在當時即被不少業內人士視為:恢復五一黃金周的訊號。
自從2007年有關部門出臺《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後,五一黃金周就從2008年開始消失了,變成小長假。近兩年來,恢復「五一黃金周」 的呼聲也日益高漲。
至於今年的放假安排算不算在試水恢復「五一黃金周」?戴斌表示,目前有關部門並沒有明確表示要恢復五一黃金周。假期安排實際上是與目前國情、國力和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對於中國這麼大的發展中國家而言,經濟增長壓力不小,還有扶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區域平衡等一系列重大的目標需要努力。
戴斌進一步解釋,旅遊經濟運行以及旅遊市場的形成有三個基本條件:可自由支配收入、可自由支配時間和旅遊消費意願。其中可自由支配時間是可以調整的,而可自由支配收入是取決於國民經濟的發展。
「所以,五一假期安排是在總體法定節假日天數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局部的階段性的工作和時間的調整,形成5天的小長假,實際上法定節假日天數沒有增加。」戴斌說道。
五一或迎來今年第一個旅遊高峰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國內旅遊經濟發展出現了30多天甚至影響更長的「空白期」。
2020年1月24日,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發布通知要求,即日起,全國旅行社及在線旅遊企業暫停經營團隊旅遊及「機票+酒店」旅遊產品。直至2月25日,文化和旅遊部資源開發司才發布《旅遊景區恢復開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的通知,要求全國旅遊景區繼續實施疫情防控、穩步做好恢復開放相關工作。
根據國家統計局消息,今年2月份,受疫情影響,交通運輸、住宿餐飲、旅遊、居民服務等人員聚集性較強的消費行業需求驟減,商務活動指數均落至20%以下。
今年五一假期是否會有效地拉動內需增長?「從目前的形勢來看,第一階段停組團、關景區、控疫情已經過去了,現階段進入了『防控型復工』。如果4月份疫情能夠結束,五一假期將會迎來今年第一個旅遊消費高峰。」戴斌說道。
不過,對於恢復「五一黃金周」的呼聲,戴斌不認為「延長假期簡單等同於拉動內需」。他認為,旅遊有拉動經濟增長的一面,也有和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一面。只有居民的個人消費能力提高、國家旅遊供給能力的系統提升,以及包括衛生公共服務在內的外部條件等都具備了,旅遊經濟和消費才能夠增長起來,旅遊對經濟的消費拉動作用才會顯化。
「所以,對旅遊經濟的發展一定要有系統觀,不能簡單地將經濟發展寄希望於延長假期,以為這樣就能把整個旅遊消費拉動起來。當然,沒有假期,旅遊經濟肯定發展不起來。」戴斌說道。
談及近兩年旅遊行業的整體情況,戴斌表示,中國的旅遊市場已經從少數人的享受走向國民大眾的日常生活,無論是人的社會生活,還是國民經濟的生產運行,都離不開旅遊業。當前國內旅遊經濟的發展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人民有需要,國家有政策,行業有創新。
不過,戴斌認為,我國還處於大眾旅遊消費的初級階段,消費總量很大,但人均消費金額有限,下一步還要解決供給需求的匹配性和旅遊產業發展的高質量問題。這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經濟社會和旅遊產業發展的基礎作為支撐。
來源:澎湃新聞
編輯:田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