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海嘯15年後 我們應該學會什麼?

2020-12-13 人民網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9級地震,並引發大海嘯,造成印度洋沿岸國家近30萬人罹難,50多萬人無家可歸。距離離印度洋海嘯發生15周年之際,為牢記歷史教訓,推進災害風險防治,中國地震局邀請業內專家講述海嘯的防災知識。人民網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顒,探尋「印度洋海嘯15年後,我們應該學會什麼?」

陳顒院士介紹海嘯生成原因 (人民網 曾志強/攝)

陳顒介紹,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是由海底地震、海底火山噴發或海底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變化所產生的具有超大波長和周期的大洋行波。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發生是由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近海的地震引發的。該區域是印度——澳洲板塊和亞洲板塊碰撞的地方,地震發生時,長期積累的彈性能量瞬間釋放了出來,其中一個板塊急劇地逆衝到另一個板塊之上,上千千米長、幾百千米寬、幾千米深的海水瞬間被抬高了幾米,然後以波動的方式向外傳播,形成了海嘯。

在澡盆裡製造一場「海嘯」

海嘯產生需要滿足3個條件:深海、大地震和開闊並逐漸變淺的海岸條件。會上,陳顒深入淺出的介紹到,當地震所造成的海水波動的波長遠大於海洋深度時,就會產生海嘯。為了讓與會人員更加形象具體的體會海嘯的形成,陳顒舉例說,我們用一塊木板,往盛滿水的澡盆裡不斷上下按壓,形成能夠溢出盆外的波浪就是一場小海嘯,

印度洋海嘯發生後,給周邊國家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那麼在我國哪裡有發生大海嘯的風險?中國的近海,渤海平均深度約為20m,黃海平均深度約為40m,東海平均深度約為340m,,它們的深度都不大,只有南海平均深度為1200m。因此,大部分海域地震產生本地海嘯的可能性較小,只是在南海和東海的個別地方發生特大地震才有可能產生海嘯。

對中國東南沿海有影響的海嘯的潛在發源地主要有:菲律賓西側的地震、巽他海峽的火山以及南海的滑坡。陳顒介紹道,中國沿海4m以下地區的GDP約佔全國GDP的三分之一,所以要防範小海嘯造成的災害。

重點加強城市規劃和預警系統建設

城市一個區域的海嘯災害區劃:暗紅顏色的地區是易受災地區

「面對海嘯,我們能做的主要有兩個方面,長期來說,應該從城市規劃入手,在城市建設之初就儘量避開易受災害影響的地帶;短期來說,面對海嘯,海洋部門和地震部門應聯手建立健全預警系統。例如1949年建於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便主要提供太平洋地區的海嘯預警服務。」陳顒說。

當前,有關海嘯早期預警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海嘯產生的機理,相關的數學模型,安裝多個深海海底地震儀組成的監測系統和預警信息的快速發布。

地震預測研究所所長張曉東曾參與過印度洋海嘯救援行動,在會上,他分享了自己的親身體驗,強調了巨大災害發生時醫療、轉運和國際救援的重要性。同時,他也強調了人們需要隨時保持對災害的憂患意識,這對防災工程的準備投入十分重要。

開展經常性防災知識宣傳 提高公眾意識

地震海嘯發生的最早信號是地面強烈震動,地震波與海嘯的到達有一個時間差,正好有利於人們預防。如果感覺到較強的震動,不要靠近海邊、江河的入海口。如果聽到有關附近地震的報告,要注意電視和廣播新聞,做好防海嘯的準備。海嘯有時會在地震發生幾小時後到達離震源上千千米遠的地方。如果發現潮汐突然反常漲落,海平面顯著下降或者有巨浪襲來,都應以最快速度撤離岸邊。

專家們還在會上分享了一則印度洋海嘯發生後英國媒體的報導。在海嘯襲向泰國普吉島的一個海灘之前,英國一位年僅10歲的聰明女孩蒂莉·史密斯,憑藉自己在學校裡所學的地理知識,迅速認出了海嘯即將到來的跡象,讓父母提前發出警報疏散了海灘上的遊客,從而挽救了100多名遊客的生命。事後,蒂莉說:「地理老師剛教給我們有關地震的知識,還告訴我們地震如何引發海嘯。」「這個小女孩在讓我們為之欽佩的同時,也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了掌握科學知識、提升安全意識的重要性。」專家們在會上介紹到。

印度洋地震海嘯災難如此嚴重,除了災害本身破壞性大以外,對於海嘯災害的預防不足,公眾災害意識不強,也是造成這次災害巨大的重要原因。平時多掌握一點防災知識,關鍵時刻就可能挽救鮮活的生命。因此,我們應當開展經常性的防災知識宣傳教育,提高公眾防災科學素養,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有效防範災害風險。

(責編:賴晨璐(實習生)、申亞欣)

相關焦點

  • 印度洋海嘯15年後,你會避險嗎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26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茜)15年前的今天,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9級地震,並引發大海嘯,造成印度洋沿岸國家人民生命和財產的重大損失,其破壞程度之大、影響範圍之廣為人類歷史所罕見。
  • 印度洋地震海嘯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蘇門答臘以北海底發生地震,地震強度經過多次修訂,最終確定為9.3級。這場1900年以來規模第二大的地震,引發海嘯高達10餘米,波及範圍遠至波斯灣的阿曼、非洲東岸索馬利亞及模里西斯等國,地震及震後海嘯對印尼、斯裡蘭卡、泰國、印度、馬爾地夫等國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 印度洋海嘯15周年:20多萬人罹難 倖存者難釋懷
    中新網12月27日電 綜合報導,12月26日,印度洋大海嘯災難發生滿15年之際,成千上萬人舉行紀念儀式,緬懷20多萬名罹難者。受災國家如今改進了海嘯預警系統,專家認為,「如今再發生像2004年那樣的海嘯不會再有那麼多人罹難」。
  • 印尼強震引發海嘯 2004年印度洋海嘯讓人記憶深刻
    印尼強震引發海嘯 2004年印度洋海嘯讓人記憶深刻原標題:印尼7.7級強震引發海嘯 兩米高海嘯捲走海邊一家五口截至目前,地震和海嘯已造成至少1人死亡、5人失蹤,另有多人受傷,數百座建築物倒塌。由於當地電力和通信仍然中斷,給救援行動造成影響。印尼中蘇拉威西省28號下午發生多起地震,造成至少1人死亡、10人受傷,數百座房屋損壞。其中,一次7.7級地震一度引發震中附近海域發生1.5米至2米高的海嘯;目前海水已經回撤。不過,中蘇拉威西省帕盧市海邊的一戶家庭被海嘯捲走,目前已確認失蹤。
  • 印度洋海嘯波及重慶外貿
    華龍網訊(日報記者王海達)印度洋海嘯不僅給受災國帶來了經濟衝擊,也將對重慶的進出口貿易帶來一定影響。記者昨天從市外經委了解到,目前他們已啟動所有相關信息渠道,收集、整理來自受災國的市場情報,以便分析、掌握市場變化,從而有針對性地對未來一段時間我市的東南亞地區外貿策略進行調整。
  • 因扎吉自傳(二十五):在馬爾地夫,我遭遇到了印度洋海嘯
    就在馬爾地夫,我遭遇到了印度洋海嘯。那些擔心恐懼的日子時時伴隨著我,災難讓我清醒的意識到,面對生活,你如何擺正位置。註:2004年12月26日上午,印尼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印度洋地區40年來最強烈的地震,並引發海嘯,造成15.6萬人死亡,可能是世界近200多年來死傷最慘重的海嘯災難。
  • 印度洋海嘯15周年 倖存者:仍然很害怕
    印度洋海嘯15周年,倖存者:我仍然很害怕) 周四,亞洲多國紀念15年前印度洋海嘯中的遇難者。這場災難導致23萬人喪生,是200多年來世界上最致命的自然災害。
  • 海嘯過去,教會了我們什麼?
    來源:經濟日報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芮氏9.3級地震,並引發大海嘯,造成印度洋沿岸國家公眾生命和財產的重大損失,近30萬人罹難,50多萬人無家可歸。其破壞程度之大、影響範圍之廣都為人類歷史上所罕見。海嘯發生後,英國媒體有這樣一則報導。
  • 案例分析論文:印度洋海嘯危機處理
    案例分析論文:印度洋海嘯危機處理一、案例背景       2004年12月26日發生的印度洋特大地震海嘯災害先後殃及10餘個國家,死亡約30萬人,造成140多億美元的財產損失,成為繼1970年孟加拉熱帶風暴、1976年7月中國唐山大地震之後,30年來世界第三大自然災害
  • 印度洋海嘯6周年,兩國鬧地震
    印度民眾舉行傳統儀式,將牛奶倒入沙灘,紀念印度洋海嘯6周年。□林昊(新華社供本報特稿)南太平洋島國萬那杜附近海域和紐西蘭城市克賴斯特徹奇26日遭遇地震。萬那杜地震觸發小規模海嘯。地震及海嘯沒有人員傷亡報告,卻讓人憶及6年前同一天發生的印度洋海嘯。
  • 印度洋地震海嘯:各地災情(組圖)
    隨著印度尼西亞、泰國和斯裡蘭卡等國官方當日公布的最新統計死亡人數的上升,印度洋地震海嘯災難死亡總人數已超過14萬。目前,世界各地正在積極展開向印度洋地震和海嘯受災國的捐助活動,國際社會承諾捐款額已升至20億美元。
  • 印度洋海嘯波及泉州?
    N本報記者 胡藝桑陸燁埡  本報訊以為發生在印度洋的海嘯對泉州沒有影響的泉州市民看了這條新聞後恐怕要吃驚不小吧?記者昨日從清源山管理處獲悉,就在全球矚目的印度洋發生海嘯期間,清源山天湖也發生了一次小波動——12月26日上午10時許至13時許,一向平靜無波的天湖水面突然發生陣陣波動,水浪綿延一米多遠,直拍岸沿,引得遊人爭相觀看。
  • 海嘯15年後 泰國仍有三百多具遺體身份無法確認
    2004年肆虐多國的那場印度洋海嘯造成了多達23萬人死亡。據路透社近日報導,就在這場災難過去15年後,泰國南部仍有340多具遺體無法確認身份。據報導,2004年泰國共有超過5000人在海嘯中遇難,之後鑑定人員鑑定了絕大部分遇難者的身份,但仍有少部分遇難者遺體無法確認身份。而他們的個人物品都被妥善保管,警方表示,時隔多年,很多線索都已中斷,這給鑑定工作帶來巨大困難。但他們希望有一天這些遺物能幫助聯絡到這些遇難者的親人。
  • 印尼海嘯丨海嘯專家:這一次與印度洋和東日本海嘯是同等規模
    「從視頻記錄來看,我認為這次海嘯的威力和2004年印度洋以及東日本大地震引起的海嘯是同等規模的。」9月30日,日本東北大學災害科學國際研究所海嘯工學研究室的今村文彥教授,就印尼發生的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災難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如是說。
  • 印尼舉行印度洋海嘯十周年紀念儀式
    新華網印度尼西亞班達亞齊12月26日電(記者周檬)26日是印度洋海嘯十周年紀念日。當天在印度尼西亞亞齊特區首府班達亞齊舉行了隆重的紀念儀式,印尼副總統優素福·卡拉及來自50多個國家駐印尼使節以及印尼各界數千人出席了儀式。儀式開始前,卡拉副總統同亞齊特區省長前往當地最大的斯隆集體墓地,在紀念碑前撒上花朵,拜祭死難者。
  • C羅將參加印度洋海嘯倖存者婚禮
    直播吧1月7日訊 據《太陽報》報導,尤文球星C羅不久後將前往印度尼西亞參加海嘯倖存者馬爾圖尼斯(Martunis)的婚禮。這位22歲的年輕人將C羅視為自己的人生導師,他在2005年第一次見到了這位超級球星。
  • 印度洋海嘯十周年 印尼泰國等重災區民眾攜手紀念
    央廣網北京12月26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今天(26日)是印度洋海嘯十周年。十年前的這一天,印尼蘇門答臘島海域附近發生芮氏9.3級強震並引發印度洋大海嘯,造成沿岸國家近30萬人死亡。作為當年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印尼亞齊省從25日起開始舉行一系列紀念活動。
  • 英一女孩印度洋海嘯中救人受表彰
    據新華社倫敦電英國海事學會9日向一位名叫蒂利的11歲女童頒發獎狀,以表彰她利用所學地理知識成功地在去年的印度洋海嘯中救助了100多人。  英國廣播公司10日報導說,蒂利去年聖誕期間與家人一起前往泰國普吉島度假。12月26日那天,蒂利一家人在碧波蕩漾的海水中玩耍時,蒂利突然發現海水冒起泡沫,就像啤酒表面一樣,她立即意識到這就是發生海嘯的徵兆。
  • 印度洋海嘯災後首批中國遊客將赴普吉島旅遊
    新華網上海2月1日電(賀靜、俞麗虹)印度洋海嘯災後首批赴泰國普吉島旅遊的中國遊客將於農曆雞年第一天,即大年初一(2月9日)啟程。屆時,30名遊客將分別從上海、北京、廣州三地出發,以「自由行」的方式度過5天行程。
  • 【新聞資料】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嘯:一場毀滅性災難(圖)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域爆發地震和海嘯,導致周邊地區受損嚴重,近30萬人喪生。每當發生自然災害時,人們都想知道災害發生的原因、如何進行預測以及怎樣自救。←2008年9月15日,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的員工拿著裝有私人物品的紙箱,黯然離開辦公大廈的一幕,讓全世界都真切感受到了危機的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