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父母都很重視對孩子的早教,但是許多父母又不知道如何去做,於是不得不花重金把孩子送到早教機構。目的只有一個想讓孩子提前受教育,讓孩子很好的開發智力,將來讓孩子更優秀。
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這麼做效果也不一定就有多好。因為送早教機構時間是有限的,陪伴寶寶時間最長的是父母,我認為父母就是寶寶最好的早教老師。早教啟蒙並不是你想像的那麼神秘,其實,生活中一些很常見的親子互動,就是最好的早教方案。下面分享幾種簡單易行的早教親子活動。
1、換手遊戲
寶寶從出生那一刻起,運動能力就在不停地發展。運動能力的發展是寶寶成長和探索世界的基礎和根本。0至6個月的寶寶的運動能力主要表現在手部精細運動和軀體大肌肉運動兩個方面。
寶寶剛出生的時候只會蹬腿,長到一個月左右寶寶的手部運動能力開始發展。具體表現為一直緊握的小手開始張開,如果你伸個指頭給寶寶。寶寶會反射性地抓住,慢慢地寶寶還會將自己的小手放進嘴裡。
當寶寶長到4個月左右小手越來越靈活,你把玩具放到寶寶的眼前,寶寶便會用手去抓,這個時候寶寶的抓握不再是反射性,而是有意識地抓握,不僅會抓握,而且手和眼有了協調能力。到了6個月左右,寶寶偶爾會把這隻手裡的玩具倒到另一隻手裡去。為鍛鍊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媽媽可以跟寶寶做換手遊戲。
媽媽坐在寶寶的對面,示範著把一個玩具換到另一隻手裡去,讓寶寶模仿。在寶寶做的過程中,媽媽注意多鼓勵。媽媽在做換手示範的時候,可以對寶寶說:「寶寶,跟媽媽一起做,把左手裡的小車遞給右手,或把右手裡的娃娃放到左手裡。」媽媽經常這樣說,既可訓練寶寶語言能力,還可以對寶寶滲透左右的方位概念呢。
2、撕紙遊戲
不知道媽媽們還記得不記得,寶寶長到7個月左右,會喜歡撕扯媽媽的頭髮,媽媽感到疼就訓斥寶寶,挨訓的寶寶不但不哭還會笑;對媽媽的訓斥寶寶誤認為是媽媽跟寶寶玩耍,媽媽越訓寶寶撕扯得越歡;除此之外,寶寶坐立的周圍如果有書呀、紙呀什麼,寶寶也就會拿在手裡用兩隻手撕扯,甚至會把書都死得粉碎這時候的寶寶簡直就是「破壞狂」。有很多媽媽不明白寶寶為什麼會這樣,其實這是寶寶手的敏感期最突出的特點。
現實生活中,見過許多媽媽,當看到寶寶把書或一包抽紙撕碎、扔得到處都是,第一反應是訓斥寶寶:「小祖宗,又幹壞事了。」媽媽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注意千萬不能打罵寶寶。因為這個時期寶寶只是生理性的反射動作,並不會知道這種做法是錯誤或正確的。如果責罵寶寶,很容易對寶寶的心理成長造成不良反應。所以對於手的敏感期的寶寶,不僅不能訓斥,還要多加鼓勵呢。
現實中有些媽媽,因為不懂育兒,發現寶寶愛撕東西的時候,為了避免寶寶把書撕爛就給寶寶購買撕不爛的布質的書,其實這種做法也欠妥。因為寶寶處於手部活動敏感期最大的興趣就是撕扯,寶寶每次把紙撕破、撕碎就表現得特別高興,這時候的寶寶有種成就感。媽媽們最正確的做法是,讓寶寶盡情地撕,應該鼓勵寶寶撕,同時要給寶寶提供撕扯的機會。
推薦的親子遊戲是:看誰撕得長。
準備一包抽紙,媽媽示範著把紙撕成條狀,媽媽邊撕邊說:「看媽媽撕得好長呀,你能撕這麼長嗎?」媽媽一邊撕,一邊讓寶寶照著媽媽的樣子一起撕。雖然1歲前的寶寶不會說話,完全可以聽懂媽媽的指令,想讓寶寶做什麼媽媽只管對寶寶說。當寶寶撕成條狀的時候,媽媽要及時鼓掌鼓勵,寶寶會越撕越起勁。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兒童的智慧在於手指頭上。」
寶寶的手部活動敏感期,對於寶寶探索世界具有創造性的意義,也是人類所特有的。手部的活動會刺激大腦的相關部分,促進寶寶智力的啟蒙和發育。敏感期的訓練往往都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醒爸爸媽媽們千萬別錯過。
3、升空遊戲
寶寶早期的探索世界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用嘴,二是用手,提高寶寶的抓握能力意義重大。訓練寶寶的抓握能力,除了上面說的換手遊戲之外,隨著寶寶月齡的增大,還可以跟寶寶一起做升空遊戲。
這個遊戲非常簡單,就是家長把兩個食指分別放到寶寶的手心裡,讓寶寶握緊大人的手指,接著大人慢慢抬起手臂、試著把寶寶提起來。手部抓握能力發育比較好的寶寶,當大人慢慢抬起手臂的時候,寶寶可以緊緊抓住大人的手指將整個身體都離開地面。
我家寶寶當時就喜歡這個遊戲,每次玩的時候都樂此不彼。
溫馨提示:做這個親子遊戲的時候,注意要讓寶寶有一個舒適的著力點,以免寶寶的肘關節、肩關節受傷。
每個寶寶的身體狀況都有所不同,無論鍛鍊還是做運動型的親子遊戲,都要根據寶寶的身體現狀來,不能做的千萬不可強求。
(圖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聯繫即刪)
原創作品,未經本人授權任何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