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12月22日電 12月14日,「臺駐印度代表」田中光與印度「臺北協會會長」史達仁在印度新德裡籤署了一份「臺印產業合作備忘錄」。臺外事部門藉機宣稱「雙方密切友好」,並炒作「臺印關係」。對此,印度一位學者近日撰文揚言:「『臺印』儘管在經濟領域跨出一步,加強在政治戰略方面的來往更是勢在必行」,而這一切「不應該受大陸指揮。」
14日,「臺駐印度代表」田中光與印度「臺北協會會長」史達仁在印度新德裡籤署了一份「臺印產業合作備忘錄」。(圖片來源:「現代外交」網站)
據了解,印度政府近年來正透過「東進」(Act East)政策加強與東亞地區的關係,而這一次竟然把目光投向了臺灣地區。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20日,印度金德爾大學(OP Jindal Global University)國際事務學院研究員曼尼(Tridivesh Singh Maini)與國際與商業研究員薩吉迪瓦(Sandeep Sachdeva)在歐洲「現代外交」(Modern Diplomacy)網站上發表文章,並宣稱,「在印度洋太平洋戰略架構背景下,『臺印』應找到共同利益基礎,加強政治與戰略的來往勢在必行。」
文章最先敘述了14日「臺印」籤署「產業合作備忘錄」一事,並稱雙方將在設計、製造、研發和售後服務等領域建立制度化合作,而此舉正響應了印度政府的「來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政策。
緊接著,筆者「不懷好意」地宣稱,「印度與臺灣地區的互動不應該被動,也不應從大陸的角度看待與臺灣地區的戰略連結。北京不該指導新德裡與臺北的交往。」文章最後更揚言,「臺印」儘管在經濟領域跨出一大步,加強在政治與戰略來往更是勢在必行。
圖為蔡英文接見莫健。(圖片來源:臺灣「中央社」)
民進黨當局上臺以後,為對抗大陸,不斷尋求「外援」,而與大陸存在領土爭端的印度一時間成了臺當局眼中的有力「合作夥伴」。綠營人士不斷附和印度「有心人士」,炒起了所謂的「臺印關係」。
據早前報導,蔡英文11日接見「美國在臺協會」主席莫健的時候首度提到「印太戰略」,她還稱「臺灣是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的相關方,可以在這個區域做出更多的貢獻。」
對此,國臺辦新聞發言人安峰山於早前的新聞發布會上以八個字回應:「挾洋自重,刷存在感。」
針對臺灣對外交往等問題,外交部早前指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這是國際社會的共識。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臺獨」、反對「兩個中國」和「一中一臺」是我們處理臺灣對外交往及參與國際活動問題的一貫立場。(綜編/海外網 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