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因為李白那首《送孟浩然之廣陵》詩篇對黃鶴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句流傳百世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被現今的人們大為讚嘆。那麼今天隨我一起來了解一下位於武漢黃鶴樓的故事吧。
作為江南三大名樓的之一的黃鶴樓,歷代文人留下的詩句,使得黃鶴樓給我們留下了深深印象,樓外的黃銅鶴身衣以及仿古建築的牌坊,門閣,雕塑等一批輔助建築,更使得主樓分外壯麗。站在高處,俯瞰武漢三鎮的奇觀,與不遠處的滾滾長江遙相呼應著,主樓四周還建有白雲閣、象寶塔、山門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建築。
建築整體散發出中華民族的精神底蘊。國家大力推廣將其作為了5A級的旅遊景區,為全國各地來往的旅客創立了一所不朽的豐碑,儘管這樣,社會的變化發展,人們選擇出去玩的地方多,前往黃鶴樓的人數逐漸下降,究其原因是為何?
原來這幾年國家各地四處大力響應號召,四處發展起來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旅遊景區,隔壁湖南與江西作為近代文化的根據地也成為了國慶假日期間人們所喜愛的觀光旅遊的好去處。加之現代是年輕人的時代,網上流傳出的網紅打卡之地也將黃鶴樓這樣的古建築分流走了一部分遊客,周圍的旅遊業競爭使得黃鶴樓過往的風光一去不再,平時只見其蕭條不見其繁鬧。
而另一個因素是現今的黃鶴樓,其實已不是古代時候的黃鶴樓。黃鶴樓最初是在三國時代吳黃二年位於長江大橋附近所修建起來的。起初的規模並不大只是作為軍事用途的「瞭望塔」,三國統一後,黃鶴樓不再被軍事所用,加之古代詩人的讚揚從此黃鶴樓在中原地區名聲大噪起來。
唐代時期的黃鶴樓輝煌閃耀,神話傳說中的呂洞賓也在這兒進行過修行之路,但後代因為戰爭連綿,國家統治者沒有去維護它,因而屢次被毀,明末清初黃鶴樓毀壞次數不下10次,屢建屢廢,被民間人稱做了「國家昌盛則樓之盛」的說法。
在最後的同治時期黃鶴樓已成了殘垣斷壁,僅留下了一座銅築樓頂。後來到了近代,因為鐵路修建,國家決定在長江之上引建長江大橋,將其拆毀重新建造在蛇山峰嶺上,加固加大更加輝煌。黃鶴樓被現代人所知,也是近幾年所發展起來的,其內部見從古至今的歷史來源以及各種傳聞故事。
雖然黃鶴樓已被幾次翻蓋重建,歷史不能重建,但只要擺好心態,或為看樓或因某位詩人的詩句而想領略黃鶴樓的風光,都是可以接受的,出門旅遊,圖的開心最重要。
況且現在武漢市因為疫情,這個5A景區黃鶴樓都免門票了,之前門票都是70元的,而今年的8月8日開始,一直到今年年底。門票都是免費的,但不管是要門票還是不要門票去的遊客都很少,景區應該反思自己,我想遊客不去可能是因為黃鶴樓已不是那個黃鶴樓了吧!
其實不管你懂不懂樓建築設計,黃鶴樓的風光與歷史意義都是值得我們去追尋的,有機會去武漢的朋友,了解它後一定會對其刮目相看的。對此,你怎麼看呢?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旅行中的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