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說到座頭鯨時,也提到了經常被它搶食的虎鯨,虎鯨又叫殺手鯨、殺人鯨、逆戟鯨,是作者認為的典型的八開型鯨。
他例舉了五種八開型鯨魚,包括1.逆戟鯨;2.黑鯨;3.獨角鯨;4.殺手鯨;5.長尾鯨。
在搜這些種類鯨魚的時候發現,現在的鯨魚分類,很難跟作者的分類相統一。
正如作者所說,他用的這些魚的名字都是捕鯨人通常用的名字,但是那時候又沒有網際網路,各個國家的捕鯨人在各個海域裡看到的相同的鯨魚,可能叫法也不同。
現在認為1.逆戟鯨和4.殺手鯨指的是同一種鯨魚,而「2.黑鯨」搜出來的一部同名電影,主角也是虎鯨。另外,沒有查到長尾鯨,倒是有種長尾鯊。
所以就只剩下虎鯨(逆戟鯨、殺手鯨)和獨角鯨可查。(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
虎鯨是最大的海豚科齒鯨,擁有海洋哺乳動物世界第二大的大腦(抹香鯨的大腦最大)。成年鯨有8-10米,體重超過9噸,自然狀態下它們的壽命和人類相似,公虎鯨可以活50-60年,母虎鯨70-80年。虎鯨是一種非常聰明的食肉動物,位於海洋食物鏈的最頂端,食性廣泛,但不同生態型的虎鯨會對應相當專一的食性,例如居留型虎鯨幾乎只吃魚類,某族群的虎鯨只吃海豹,另外還有遷徙型虎鯨群則會獵殺其他海洋哺乳動物,包括海豹、海獅、海象、海狗,甚至鯊魚和其他鯨豚類。
可能正是因為這種專一的食性,所以野生的虎鯨一般不會攻擊人類。
但是在海洋館裡卻存在著虎鯨攻擊人類的記錄。
我之前也在海洋世界看過虎鯨表演,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看海洋動物表演。
人山人海,座無虛席。
本來我也跟大家一樣開心,訓練師很會調動氣氛,虎鯨還沒進入正式表演的時候,在水裡遊得很自在,不時跳出水面,煽動尾巴。底下的人歡呼、拍照,完全不顧大太陽曬得腦殼冒汗。
整個表演過程,虎鯨也是不時被訓練員投喂,感覺一次吃一桶小魚的它也很開心。
但是我注意到一件事,虎鯨的背鰭是捲起來的,它遊動的時候總是彎著,當時不知道為什麼,我也是第一次見虎鯨,甚至不知道它背上那玩意兒叫背鰭。
但是回來後我好奇查了查,才知道那是它們未老先衰的象徵。
它們在海洋館裡一點都不快樂。
虎鯨是群居性動物,它們一旦離開自己的族群、被人類捕撈上來圈養,從心理上就會變得孤獨。而且虎鯨是一種智商很高的動物,相當於人類15歲小孩的智商,而且是少數能通過鏡子實驗的海洋哺乳動物,說明它們有自我意識。
把這樣一種海洋動物圈養起來,強迫它們進行表演,做得好就給吃的,做不好就懲罰,當然不開心,所以它們活得很抑鬱,性情也暴怒起來。
虎鯨的背鰭由被稱為「膠原」的纖維結締組織支撐,在野外的它們的背鰭都是直立的,成年雄性虎鯨的背鰭比雌性虎鯨要高得多,可達6英尺高,可以在野外被一眼區分出來。
可能由於圈養環境帶來的精神壓力,導致膠原結構的水平衡改變等原因,在長期圈養的環境中,成年雄性虎鯨背鰭出現塌軟現象的概率是100%,沒有一隻被圈養的雄性虎鯨可以倖免。
當知道這些後,我就見不得動物表演了。海洋世界裡的海象我看過兩次,第一次的時候看到它一圈一圈按照固定的軌跡遊,在轉彎的地方看到壁上是它的象牙劃出的磨痕,我當時想這傢伙怎麼只會這麼遊,看樣子很悠閒,可能是無聊吧。第二次去的時候,知道了這片水域對我們來說再大,對它們來說都無法和大海相比,這裡的空間太小了,它們只能一圈圈循著固定的軌跡遊,而且壁上的劃痕根本不是它調皮,而是用生命發出的吶喊,它不想被禁錮!
不只是動物表演,連看到裡面的動物都很難過、心疼,我這海洋世界的年卡辦了個寂寞,只能自我安慰希望他們能撥出一些錢用在動物保護上。
後來只能坐在無人問津的館裡看小魚吃生菜,我覺得它們應該是挺開心的。
獨角鯨,又稱一角鯨、長槍鯨,它的模樣真的很奇特,雄性獨角鯨長有長而呈螺旋狀的長牙,讓它們比世界上任何生物都要接近傳說中獨角獸的形象。在中世紀以前,商人和鍊金術士將一角鯨視為神秘的生物,其長牙被當作「獨角獸的角」,價值非凡。雖然現今已不再將它們與獨角獸作聯想,但因一角鯨的獨特外觀以及處在遙遠且嚴峻寒冷的北極,它們仍然是令人著迷的生物。獨角鯨的角是雄性獨有的特徵,本質上是特化的門齒。雄性獨角鯨的口腔中只有兩顆門齒,其中左邊的一顆會特化為長角。大約每500頭獨角鯨中有一頭擁有兩根長角,但一般兩角不對稱,右側角會比左側稍短。
在獨角鯨的一生中,這顆牙不停地長,可以長到1.5-3米長,牙內部是空心的,重約10公斤。
獨角鯨的角有什麼用呢?梅爾維爾也無法確定,《白鯨》中提供了兩種可能,一是他聽說獨角鯨把它當耙用,把海底翻過來找食吃,還有種說法是用來刺破堅冰,但這兩種猜測都無法證實。
多數哺乳動物的牙齒表面都有一層耐磨的琺瑯質,但是這根獨角卻沒有,鯨角的內部擁有像光纖一樣結構複雜的神經纖維束,因此曾有研究認為,角可能是獨角鯨的某種感覺器官,它們可能通過長角來感受海水中的離子濃度、溫度、冰層厚度、水壓以及魚類動向等。
像《白鯨》中說的,長角用來在海底挖掘甲殼類的說法也曾經登上過學術論文。
但是在「科普中國」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了這些猜測的一個致命漏洞,那就是防身、呼吸、捕食,包括感覺器官,都是雌雄共通的需要,沒有道理為雄性專享。(有道理啊!)
文章中提出了現在研究的新觀點: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分析了來自245頭獨角鯨的身體數據,這些數據包括體長、角長以及角的直徑等,採樣時間從1983年一直延續到2018年。
研究發現,獨角鯨角的直徑和體長存在比例關係,但角長和體長並沒有直接關係。換句話說,體長越大則角越粗壯,但長度卻不一定更長。所以,角長更能代表獨角鯨獨立個體的特徵。
這一統計結論再結合多次被目擊到的雄性在雌性面前比試角長以進行求愛的場景,科學家們有理由認為,在獨角鯨的世界中,雄性長有更長的角比更強健的身體更容易吸引雌性的關注。
其實這觀點不算新,但是放在獨角鯨身上還挺「新」的,看完有種「大家都散了吧,人家是求愛用的」的感覺,但是我覺得前面的研究也不一定就不對,不一定是唯一性的。當然這也只是我的猜測。
我發現我這種囫圇的態度,跟梅爾維爾有幾分相像,他說「我個人的意見是,不管獨角鯨的偏左的角的真正用處是什麼——不管它是什麼——在讀宣傳小冊子時用角作文件夾肯定是很方便的。」這個觀點還真是無釐頭。
做文件夾肯定是不可,解毒劑不可、嗅鹽不可、拐杖也不可,讓人家安安心心求愛去,高高興興把家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