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之旅,很多人都會去登黃鶴樓、去逛戶部巷,去參觀博物館、去賞長江夜景,去感受這座城市的古樸與厚重。但同時,在很多外地遊客眼裡,黃鶴樓是複製的,戶部巷是商業的,古樸和厚重總有些許缺乏。
但如果,去一趟武漢的這個地方, 你會發現這座城市,給人的印象確實是現代與古典的完美結合。
地處武漢黃陂區的大餘灣古村,是一座始建於明末清初的古村落,迄今已有600餘年歷史。
這裡的民居依山而建,前面牆圍水,後面山圍牆,是一座風光秀麗百年古村落,也是武漢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群。
雖說武漢地處江漢平原,但其建築風格卻是典型的明清徽派建築。
相傳,大餘灣村的餘姓大戶是當年從江西婺源、德興遷居今天的木蘭山下。因此,大餘灣村的建築風格頗有徽派遺韻,當地民間雕匠、畫匠、石匠、木匠遠近聞名,尤以窯匠居多,曾有「十漢四窯匠」之說,這些大概也是受了徽州文化的影響。如今,這裡制陶業十分發達,遠近百餘裡還有很多人家保持著用木蘭「川裡貨」的習慣。
600多年的歷史在此留下了大批明清民居和參天大樹,清新的空氣、優美的田園風光,讓生活在大餘灣的人們普遍長壽,從而也吸引了許多周邊遊客每逢節假日,就會驅車來此小住幾日。
據村譜記載,大餘灣所在位置是是一塊非常罕見的「風水寶地」。
它藏匿於木蘭山東南坡,木蘭川南端出口處,站在村後舊寨山上鳥瞰全村,其「左邊青龍遊,右邊白虎守,前面雙龜朝北鬥,後面金錢吊葫蘆,中間懷抱太極圖」的風水格局清晰可見。
因而大餘灣得木蘭山之靈氣,鍾靈毓秀,人才輩出,充滿書香氣。在宋代曾有「一門三太守,五代四尚書」之說,明清時,村裡誕生過100多位秀才進士,近現代則有名流百餘人。
更有說法指出,古代琴師俞伯牙為餘姓祖先,並傳嶽飛的世系曾到此隱居,故有「俞伯牙先祖發祥地,嶽鵬舉後昆遁隱村」的說法。歷史雖沒有真相,但大餘灣的地理位置確實體現了貼近自然,尊重自然的人文精神,其建築也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考古價值。
它不僅是湖北省旅遊名村、武漢市十大魅力鄉村,還入選了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這座依山傍水,古色古香,寧靜如畫的古村落,可以說是武漢最值得一探究竟的古村之一了。
走進村內,藍天之下,只見白牆灰瓦,飛簷翹首,幢幢馬頭牆錯落有致的呈現眼前,有的古宅簷下還有壁畫。這些古民居建築充滿了歲月的斑駁,但仍保留著過去的氣勢與輝煌,令人恍如是在夢中。
儘管每天來此這裡旅遊、獨家、體驗田園生活、吃農家飯的周邊遊客很多,但大餘灣村民依舊是過著古樸的生活。古村落的名氣並沒有幹擾到他們簡樸的生活,現有村民108戶,居民324人,村裡民居大多棟明清時期建築。
初冬的暖陽下,人們將洗乾淨的白蘿蔔、青菜等鋪曬在陽光底下,這似乎是為冬季製作醃菜前的準備。
穿梭在巷子裡,小橋流水、青瓦飛簷、雞鳴狗吠、鍋巴米粥……只見老人閒坐在屋門口聊天,小孩子在巷子裡自由玩耍,老宅裡傳出皮影戲的熱鬧,還有一些婦女在參天古樹下兜售著大餘灣的土特產,如土雞蛋、新鮮的小青菜、山上的野柿子、院子裡的橘子……
這些散發著自然香氣的風物,在這步入初冬的季節裡,依舊是令人深深感受到秋收的喜悅和味道。
令我更為欣喜的是,它雖然距離武漢市城區僅68公裡,但走在這裡,都市生活的塵囂被置諸腦後,剩下的,只有對水墨畫般鄉村裡閒適定居的羨慕與神往。
每到春天,大餘灣的3000畝的油菜花海,令它變成了如江西婺源一般,粉牆黛瓦,油菜花海,人在花中行,猶如畫中遊。
來年春日,一起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