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女子的名字命名的回教堂並不多見。19 世紀,哈賈法蒂瑪回教堂由一位女富商捐地興建,故而以該商人名字命名。哈賈法蒂瑪回教堂所在地曾是這位富商的宅邸,但哈賈法蒂瑪回經過幾次盜竊和火災後,她決定搬出此地,並在此興建一座回教堂。
哈賈法蒂瑪回教堂由一位不知名的英國人設計,其獨特的設計將歐式、馬來式和中式建築風格巧妙融為一體,甚是迷人。1846 年建成後,哈賈法蒂瑪回教堂的穹頂呈洋蔥狀,齋戒沐浴區如同馬來族房屋,內部飾有傳統的馬來穆斯林木雕。窗戶護欄格柵、木製品、宣禮塔和屋頂護牆頂部都有中式釉面瓷磚。
但最吸引人的是宣禮塔,就像教堂尖塔。宣禮塔為三層結構,有兩個八邊形塔和一個細長的錐形塔,可媲美首個聖安德烈教堂(後來被當今宏偉的 聖安德烈座堂 (St Andrew's Cathedral) 所取代)。
新加坡的「比薩斜塔」其它歐式建築元素包括宣禮塔的多立克式壁柱,以及柳葉形門框、窗臺和窗戶。多年來,因地基不牢,宣禮塔離中心軸大約偏離了 6 度左右。雖然防護工作有助防止宣禮塔進一步傾斜,但宣禮塔依然明顯傾斜,這讓遊客覺得十分有趣,還將它稱為新加坡的「比薩斜塔」。
該回教堂代表伊斯蘭和歐洲建築的混合,由殖民地建築師湯姆森設計。這座回教堂得名於其捐助者,馬來人女商人哈賈·法蒂瑪。她出生在馬六甲的一個富裕家庭,嫁給了在新加坡經商的蘇拉威西布吉人王子。然而婚姻沒有持續多久,在她年輕時丈夫去世,柔弱的雙肩便扛起了整個家族的興衰榮辱,她開始打理丈夫遺留下來的生意。
回教堂建在爪哇路,哈賈法蒂瑪的故居原址之上。在19世紀30年代後期,有人蓄意在她的宅邸處縱火,但她幸而逃生,後來她將這片區域用於建造回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