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到劉謙的時候,他在幹什麼_深度_民主與法制網 國家一類新聞網站

2020-12-17 民主與法制網

  劉謙每次上場前還是會緊張。他的應對方式是把真實的觀眾替換成虛擬觀眾。「演給你的朋友看你就不會緊張。」 (東方IC/圖)

  「我以為這是個玩笑,因為今天是4月1日。」愚人節當天,魔術師劉謙在洛杉磯比弗利山發表獲獎感言時,引起一片笑聲。站在領獎臺上,劉謙接過了由美國魔術藝術學院頒發的「2012年度魔術師」大獎。這個獎項被認為是魔術界的至高榮譽,他是獎項設立44年以來第一個獲獎的華人。

  劉謙今年36歲,之前他一點都不覺得自己會得這個獎。「它像是一個最高的等級,感覺上自己好像還沒到達那種最高的等級。」2012年4月12日劉謙在北京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在美國魔術界看來,劉謙已經是東亞最有影響力的魔術師,他的電視觀眾數以億計。「如果你沒聽過這個名字,最有可能的情況是你沒有生活在東半球。」2011年美國《魔術》雜誌把劉謙作為封面人物時這樣說。

  大陸觀眾看得見劉謙的時候,他在央視春晚上。新年剛過不久,就有媒體記者追問劉謙是否開始準備明年的「春晚」了,這讓劉謙的腦海中出現了趙本山的形象。實際上,不出現在電視上的時候所做的事,才是劉謙的「主業」。過去三年,他出現在104個城市的舞臺上。觀眾看不到他的時候,他可能正舉著電鑽在箱子裡鑽來鑽去修道具,或者在後臺把幾種液體配在一起發出臭臭的氣味,要麼就是聽了大量的音樂之後剪輯出新的舞臺配樂,等著在別人問起音樂出處時故意做出神秘的表情。

  「你等著!別走!」

  8歲那年,劉謙被一家魔術商店吸引,開始對魔術產生興趣。第一個魔術是自己看書學的——把硬幣藏在手帕裡然後變不見。熟悉劉謙的人說,他小時候有點「自閉」,搗鼓起魔術來喜歡自言自語。一次躲在家裡洗手間裡試驗玩火技術,不小心燒到了房頂。

  大學畢業後選擇以魔術為業,媽媽一度不理解:「你會餓死的。」劉謙後來把九把刀的一句話當作了格言:說出來會被嘲笑的夢想,才有實踐的價值。

  魔術師獲得認可的最重要途徑是參加各種比賽。劉謙從2001年開始就積極地到世界各地參加比賽。他先到日本拿了一個冠軍,然後是美國,再到魔術師的聖地拉斯維加斯比賽,接著是更多的國家。

  拿到各種獎項之後,世界各地的魔術大會邀請他去當嘉賓。2003年,他受邀在好萊塢的「魔術城堡」表演,2006年受邀在世界魔術大會做嘉賓表演——一度在魔術圈中非常活躍。

  「後來我發現,在魔術圈裡面再活躍也沒有意義,魔術畢竟不是表演給魔術師看的。我覺得還是應該回到社會大眾。」2006年、2007年,他停止了圈內活動,不去比賽,也不在魔術大會表演,而開始製作電視節目。

  在電視魔術節目《魔星高照》前,劉謙的颱風與今天完全不同。「早期的魔術表演我是不說話的,你放音樂我就演,演到音樂停我也停。」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魔星高照》的形式是街頭魔術,這迫使劉謙要跟街上形形色色的人講話,應對各種難以預料的狀況,他在這一時期練就了今天的口才和急智。

  一次在上海錄節目,劉謙在街頭抓了個四五十歲的中年人,變魔術給他看。變了一次,中年人看不出是怎麼回事,要求再變一次。劉謙拒絕,中年人攔住他,要他必須再變一次,劉謙再拒絕。結果那人叫來一幫兄弟,「全部兇神惡煞那種。我說好吧,我能屈能伸」。劉謙再變一次,他還是看不出來,繼續要求劉謙再做一次。「他至少還有點風度,不會直接叫我把秘密說出來。」

  「你等著!別走!」原來這人就住在旁邊的樓上。他噔噔噔跑上樓,劉謙心想他莫非抄傢伙去了,五分鐘後他下來,手裡拿著一副撲克牌:「你能不能用我的牌變一次給我看?」「我用他的牌變一次,他看不出來,然後拍拍手,就走了。」

12歲時,劉謙拿到了魔術生涯的第一個金獎,來自臺灣青少年魔術大賽。獎狀是從魔術界傳奇人物大衛·科波菲爾(右)手中接過的。科波菲爾是對劉謙影響最大的魔術師之一。 (受訪者/圖)

  想像中的觀眾

  劉謙身邊的工作人員有句玩笑:跟在劉老闆身後光是撿東西,就夠一年薪水了。這是說劉謙的丟三落四,手機、手錶不知丟過多少次。而劉謙有一個邏輯,手錶之所以會丟,是因為自己不夠重視它,之所以不夠重視,是因為它不夠貴。所以丟了一塊手錶,他會買一塊更貴的。

  不過,一塊表再怎麼貴,也不會得到他對魔術那般的重視:「任何一個藝術表演,你必須奉上你的一切,包括你的時間、精力、所有的資源。如果你沒有很喜歡它的話,你做不到這一點的。所以我相信我要比其他人多很多的熱情。」

  練一個新魔術時,他會想像自己面前有觀眾,會想像觀眾的表情和反應。哪怕是在空曠的劇場舞臺上,他腦海裡那些空椅子上也都坐滿了人。

  「要真正設身處地站在觀眾立場去思考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但我會儘量,因為這一直以來是我編排的方式之一。」劉謙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每次表演前,他就已經知道觀眾在哪裡會屏住呼吸,在哪裡會瞪大眼睛,在哪裡爆發出笑聲和掌聲。這個過程在他的大腦裡已經預演了無數遍。也正因如此,一旦哪裡出現了意料之外的反應,劉謙都會非常敏感地察覺到。

  2011年,劉謙在拉斯維加斯做了兩場專場演出,其中包括他的經典節目「硬幣穿玻璃」。第二場演出前彩排,劉謙做到某個環節時突然停下來,拿著硬幣問坐在臺下的經紀人何晃傑:「昨天演到這裡,觀眾為什麼會笑?」何晃傑一下被問住了,他前一天就在臺下,但顯然沒像劉謙那樣敏感地注意到觀眾稀疏的笑聲。

  自1999年便開始在世界各地拍攝魔術師的法國攝影師扎卡裡·貝拉米(Zakary Belamy)說,真正使劉謙與其他魔術師區別開來的力量,是他對空間、幾何、時間和運動的理解。「在臺上為他拍攝時,他的一切行為對我來說都有強大的邏輯性,除了他運動得像一個魔鬼。」貝拉米說,「大部分魔術師的運動都是非邏輯的,有遲疑,但劉謙不是。」

  舞臺上出岔子總是在所難免。有時火不熄,劉謙只好用手生生拍滅,再若無其事地繼續表演。還有一次他不小心把手弄破,下了臺一直用手按著傷口,堅持把記者會開完。沒有一名記者發現他的手在流血。

  「巴格拉斯·劉」的孤獨

  劉謙在比弗利山領取「2012年度魔術師」大獎時,美國的魔術師組織「魔術城堡」開了一個專題研討會,研究劉謙的新魔術「巴格拉斯效果」。會開了一整天,也沒研究出個所以然。

  「巴格拉斯效果」原本來自英國魔術師大衛·巴格拉斯。他在60年前創造了這個著名的、以他名字命名的魔術效果。效果要求同時滿足多個條件:表演開始時撲克可以展示,一名觀眾不受限制地從52張牌中任意說一張(比如紅桃7);另一名觀眾任意說一個1到52之間的數字;邀請第三名觀眾來一張張數撲克牌,數到第二名觀眾說出來的數字,正好就是頭一個觀眾所說的牌面。表演者在表演的過程中不接觸牌。

  這個效果很快就演化成了一種對魔術師的智力挑戰,許多魔術師都想盡辦法做出自己版本的「巴格拉斯效果」。它成了魔術界的一個聖杯。

  劉謙先後在臺灣綜藝節目《大魔競》中表演過兩次「巴格拉斯效果」。「第一次基本上是另外一種東西……第二次就是真正的,而且已經超越了原版的效果。」劉謙說,「全世界有很多魔術師在發明自己的版本,有好的也有不怎麼樣的。很多版本我自己都研究過,再綜合起來發明我自己的。」

  為此,劉謙花了一年。他原想在2010年「春晚」上表演這個效果,但由於導演認為「不夠視覺化」作罷。

  2011年在葡萄牙,「核心魔術峰會」(EMC)邀請了33名國際頂級魔術師,劉謙是其中之一,大衛·巴格拉斯本人也在其中。劉謙在32位同行面前表演了他的「巴格拉斯效果」。巴格拉斯後來給劉謙寫了一張卡片:「謝謝你『使用』我的效果。你比我做得要好。」劉謙興奮地把這張卡片拍下來,發給身邊的人看。

  迄今為止,世界上只有劉謙本人和身邊少數幾位密友知道「巴格拉斯·劉」效果是如何做到的。大衛·科波菲爾的團隊曾反覆觀看劉謙的表演視頻,最終也只是得到一個「理論猜想」。

  劉謙有好幾個本子,有的放在床邊,有的放在包裡,用於記錄他隨時閃現的靈感。有時靈感來得太突然,他就用手機錄音。春晚上戒指進雞蛋的方法就是他在夢中想到的。

  「通常我都會設定好想要達到的魔術效果,比如我想要把人漂浮在空中,想要把什麼變走,想要表演巴格拉斯效果。我會把它寫下來,然後再去想怎麼樣可以做到。我有個本子裡寫著很多目標,但能夠做到的只有三分之一而已。」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魔術行業本來就是孤獨的行業,你創作、研發、練習的這些過程沒有人能夠幫你。」舞臺之外,劉謙喜歡安靜。

  他喜歡吃熱乾麵和涼麵,有一次,工作人員看到他把一根手指插進涼麵裡,面帶驚喜地說:「真的是涼的哎!」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