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Ylaym
圖文:審稿-嘟嘟、排版-文琪
封面圖: Bucography / Unsplash
* * *
懷著對《克羅埃西亞狂想曲》創作地的朝聖心情,避開大多數旅客打卡的「權遊」之城杜布羅夫尼克,我來到了克羅埃西亞的首都與文化集聚地——薩格勒布。
薩格勒布是中歐歷史名城,其名原意為「戰壕」。正因它在歷史上的複雜性,才讓它的文化呈現多元融合的色彩。建築是最誠實的史書,一個城市的氣質往往鮮明的體現在其建築特點上。
我驚訝於在一個小小的城市,居然可以同時看到巴洛克建築、哥德式建築、古典主義、現代幕牆和東歐神秘的紅房頂。這些不同風格的文化和建築都在薩格勒布紮根並且碰撞出火花,組成了幾個具有代表性的街區,遊人在此的每一步旅程都充滿了趣味性和體驗性。
在薩格勒布的下城區撒歡
我們來到薩格勒布下城區的火車站,搭上了有軌電車。這裡的人很喜歡這種古老的交通工具。
有軌電車
接著便到了下城區的中心——耶拉契奇總督廣場。廣場中央矗立著耶拉契奇總督騎馬的塑像,他在歐洲大革命期間任第一總督軍團指揮官一職,成為克羅埃西亞人民反對奧匈帝國、爭取克羅埃西亞獨立的象徵,廣場也由此得名。
耶拉契奇總督廣場
耶拉契奇總督廣場是首都薩格勒布的靈魂之地,這個曾經以民族英雄的名字命名,極具政治意味的地方,現在成為了當地人、遊客、賣花人、音樂人等相聚休閒的不二去處。廣場就像是舒適的戶外客廳,在中心廣場上,幾乎每天都有各類市集或聚會,免費的音樂會和慶典等。
在農產品集市,有商販擺上了蜂蜜、芝士、肉腸等農產品,好不誘人。在有些慶典活動,遊人還能夠抱著獵奇的心態,隨機免費領一些紀念品。還可能隨處就碰上街頭音樂人的即興音樂會,這時候大家就站在廣場一起欣賞。集市文化幾乎通行於全球,無論在歐洲還是在亞洲,街頭小販的叫賣聲總會讓人不自覺停下腳步,這種市民與廣場及類廣場空間的互動,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關鍵組成部分。
伊利卡大街位於耶拉契奇總督廣場的西邊,是薩格勒布最主要且繁華的街道。這裡從中世紀以來一直是商業中心,街道兩旁的建築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前,而今大街兩旁世界名店鱗次櫛比,還有許多精品咖啡館,完全是一派大都市的風貌。
伊利卡大街
這裡的通用貨幣是克羅埃西亞庫納 (Kuna),街頭小店的雙球冰淇淋、食物和酒都非常便宜。
在克羅埃西亞全程都要控制自己童心未泯的購物慾。街邊有著許多特具民族風情的精品店,與玻璃櫥窗構成了一幅獨特的風景畫。
薩格勒布小巧而精緻,步行就能很方便地探尋到不同的旅行街區。這是一個隨著地勢鋪陳自然的城市,沒有什麼刻意為之的東西,花園、噴泉和涼亭點綴其間,步行起來愜意輕鬆,一切都顯得平易近人。
我們在大街隨意地漫步,偶然地會發現一些現代的幕牆建築,與之對立的古典歐式風格立面透過鏡面映襯在現代的鏡面上,相隔幾個世紀的時空發生了聯繫和交錯,構成了一幅奇妙的圖景。
東歐強烈卻不刺眼的日光映照著這些別具風情的浪漫。
聖母升天大教堂,原址在1880年的地震中被毀,後來於1899年重建。不同於巴西利卡式堡壘般的教堂頂部,它重建後新增了兩座哥德式的塔尖。據說這麼多年以來,教堂的尖頂一直處於修護狀態,不知何時能夠窺見它建好時的美貌。
聖母升天大教堂
教堂前的聖三一廣場上有著聖潔美麗的聖母紀念柱和四天使紀念柱,是Anton Dominik Fernkorn於1865年設計的,他也是耶拉契奇雕像的設計師。
從教堂門楣上簷飾內弓形面的精美雕飾,便可看出前人深厚的工藝技巧以及對上帝天神的虔誠與敬畏,可惜我們只能把它當作優秀的工藝品來看待,並不能透徹理解其中堅定的信仰和古老的聖經故事。
進入教堂內部,氣氛馬上變得靜謐肅穆。內部的裝飾不像它的外表一樣精美搶眼,昏暗的燈光會讓人覺得稍顯樸素,但是只要仔細觀察,便會發現,雕塑以及畫像的細節和結構頗為震撼。
教堂內部很好地運用了尖拱交叉拱頂和飛扶壁兩種建築技巧。其中的遺蹟包括13世紀的壁畫、文藝復興時期的靠背長椅、大理石祭壇和巴洛克風格的講道壇。拱券如樂曲般引導著人的視覺前進,最終抵達教堂頂端五色輝煌的祭壇和講堂。
北非建築也會帶來同樣的感受,伊斯蘭花紋、三角形、多邊形等不同形狀交織在一起,寬窄有序,使觀看者的內心感觸隨著視線起起伏伏。多變而流動的造型,讓人體會到建築中可能存在的音樂性。
紀念柱的西北面是中世紀修建的芳濟會修道院,1880年大地震時它不幸倒塌,留下了兩座高聳的尖塔,旁邊牆上的古鐘永遠停在那個時刻。這裡後來重建時又加入了新哥特元素。
面向教堂左側的一戶普通人家的外牆立面,中世紀的人像造型讓我更感嘆宗教對於這裡居民的影響之大。提到中世紀,更多人想到的是貧窮落後的黑暗時代。但那個時代藝術所展現出的質樸精神與宗教熱忱,在此後愈發浮華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看來,卻是一種令人神往又難以再現的時代精神。
沿著教堂旁的小路徑直走下去,我們來到了特卡爾契奇街。這裡是薩格勒布最美麗的五彩街道,也是薩格勒布最具活力和最繁忙的街道之一,遍布著更加精巧的小型精品店、小眾餐館和咖啡館。
現在時尚的特卡爾契奇街,當初是士兵為了爭奪貿易主導權和水資源的主戰場,士兵的鮮血曾把橫跨兩岸的橋梁及河水都染得鮮紅,特卡爾契奇街也因此有了「血街」的別稱。
薩格勒布的街頭咖啡館文化也從這裡開啟,無論你是不是咖啡愛好者,都應該在薩格勒布的露天場所坐下來,在色彩斑斕的街道中啜飲一杯咖啡。
走進一家外表並不起眼的咖啡館,裡面的裝潢讓我瞬間穿越回南斯拉夫的年代。
在薩格勒布的上城區穿越時空
薩格勒布索道纜車是薩格勒布的名片之一,它是世界上最短的索道纜車,只有66米長。我們搭上這個古老而又先進的公共運輸工具,不足一分鐘就穿越回了中世紀的上城區。
世界上最短的索道纜車
下了索道便來到了洛特爾薩克塔樓,它的外表極為潔白簡約。這裡是上城區的最高點,登上它可以俯瞰薩格勒布的全景。
奇特的是它的頂層有一座大炮,每天正午12點,會準時鳴炮以紀念當年的歷史事件。
上城區是薩格勒布的城市起源地,建築風格以中世紀風格居多。現在這些歷史古蹟主要被建設為克羅埃西亞政府、議會、城市博物館等一些公共設施,部分為民宅。
這裡隨處可見穿著中歐服飾的人們在街上自然地走動、互相攀談,還有許多舊式古董車隨意地停在路邊。
偶遇世界知名的失戀博物館,不僅是愛情,還有那些失意的、失去的抑或是痛苦的情感,在這裡都找到了容身之所。遊人瀏覽完再踏出門口的時候,或許自己心中的鬱結也會豁然開朗。
沿著主路往前,來到上城正中心的聖馬可教堂,教堂頂由克羅埃西亞美麗的紅白格瓷磚建成,左邊圖案是古代克羅埃西亞的三個城邦王國徽標組合,右邊圖案是薩格勒布的城市徽標。彩色瓷磚屋頂就像冬天穿的針織衫,在歐洲建築上看到少見的豔麗色彩不免讓人暗自驚嘆。
聖馬可教堂
不同於巴洛克風格在整個建築立面上下功夫,反覆地利用曲線和雙柱,打造凹凸的光影效果,使得整個建築更富麗多變,東歐建築只在屋頂做文章,讓人更易接受也更具輕快活潑的氣息。
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正門雕飾也十分有意思。
東側的Sabor宮是克羅埃西亞議會所在地,1918年和1991年,克羅埃西亞分別兩次在這個宮殿的陽臺上正式宣告獨立,脫離奧匈帝國和南斯拉夫的統治。
過去的幾百年間,教堂門前的聖馬可廣場是城市的死刑執行地,上演過不計其數的死亡場面。但就在同一個地方,全城市民又會在每年的4月25日歡慶「聖馬可節」,從1256年起從未間斷。
繞著聖馬可教堂旁邊的街區漫步,街角的煤氣燈、古羅馬式的立柱、陽臺窗戶的花雕讓人感覺闖入了了中古世紀的街巷中,歷史已經過去,唯有建築留下了聲音。
END
本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環行星球立場。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請後臺聯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