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座飛速發展中的城市,有各種新開發的區域、街道。你知道,上海的馬路是如何命名的嗎?上海馬路起名的原則是「好記好找,通俗易懂」。和全國許多城市一樣,上海許多馬路都會用中國省市的地名來命名。但是,這種做法在上海貫徹最徹底的,全國獨一份,很有「胸懷天下」的氣勢。
早在1862年,英租界的路名開始趨向於以中國其他省份的省名和城市之名來加以命名,實行南北向的道路以中國的省名來命名,東西向的道路以中國的主要城市之名來命名。但是這套命名原則在當時沒得到廣泛應用,同時存在大量的以外國人名命名的馬路。1943年大規模的更改整理路名以後,這種以中國各地各類地名來命名上海道路的原則和方法得以確定,並被延續使用,從而促成了上海路名的地方特色的基本形成。
當然了,上海還有很多其他的道路命名規則,只是以各省市命名的規則最為有名。
而特別有意思的是,上海市區的路名所用地名並不是隨機分配的,而是儘可能地按照地理方位命名道路,這點許多上海人都沒意識到。1979年市地名辦曾經發文規定,如以全國地名命名道路的,原則上就以道路所在上海地理位置,去選取全國版圖相應方位的地名。這個原則主要針對新開發的區域。
也許這麼說可能比較難理解,舉個例子:
比如浦東映射山東省,有些浦東的路名甚至用上了山東的鄉鎮命名,如藍村路、德平路、萬德路等等。北邊的寶山映射主要黑龍江,比如呼瑪路,通河路等;東北的虹口、楊浦映射吉林、內蒙古,比如赤峰路、四平路、延吉路等;西邊的長寧新虹橋映射貴州省,比如婁山關路、遵義路等等;位於西北的嘉定區映射甘肅、新疆,比如塔城路,張掖路等;西南的徐匯區映射廣西、湖南,比如田林路、南丹路、欽州路、柳州路、東安路、零陵路等。按中國版圖地理位置匹配,有規律可循。
其實不僅是上海,像北京、廣州、武漢等大城市都有這種以別的省市命名的街道,但是像上海這般「布局全國」還是非常罕見的。再說個冷知識,全國所有省級行政區都能在上海找到對應的馬路,唯獨沒有安徽路。有說是與早期皖系軍閥在上海作惡多端,臭名遠揚有關;也有說安徽作為內陸省份,早年不被英美殖民勢力所熟悉。不過,上海仍然保留了合肥路,安慶路、蕪湖路、黃山路等,都使用了安徽省的地名。
只是,上海城區拓展太快,所以很多西北城市不在城區的西北,東南城市也不在城區的東南了。不談老租界和本世紀新開發的路名,這個原則在如今大部分時候依然適用。仿佛一張攤開的中國地圖,非常有趣;外省市的遊客來上海時,看到自己家鄉的地名出現在上海,也倍感親切。
全國各省市的發展步伐都很快,比如像宛平縣等許多地名都消失了,但上海繼續作為路名,宛平路在上海地圖上依然存在。只要路名還在,城市的記憶、生活的烙印就還保留著。一個城市當中街道的命名,往往體現了該城市特別的歷史底蘊與人文傳統;而這些人文底蘊也通過地名,跟隨城市發展的步伐,繼續延續著,更新著。
你對上海這樣命名道路名稱有什麼自己看法?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