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證明:過冷水是穩定液體

2020-12-15 騰訊網

利用脈衝雷射加熱和紅外光譜技術,科學家首次捕捉到了過冷水結構的可逆變化。

《科學》雜誌9月18日報導,美國能源部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DOE)的研究人員首次發現:在遠低於典型冰點值的溫度下,水仍以液態形式存在。過冷水實際上是兩種液體混合而成的。

在外太空或地球大氣層遠端的極端溫度下水會產生一些「奇怪行為」,這項研究為解釋這類行為提供了實驗數據。關於極端溫度下的液態水,目前還有很多謎團。有科學家提出疑問:水是否可能在190開爾文的低溫下以液體形式存在?而這種極端溫度下水的奇怪行為是否只是其向固態轉化前的重排行為?

這些疑問非常重要——地球表面超過70%都被水所覆蓋,理解水對環境的調節作用,對人類有重要意義。PNNL化學物理學家Greg Kimmel說:「我們發現,極端低溫下的液態水不僅相對穩定,還存在兩種結構模式。我們的發現為 『深度過冷水在達到平衡之前是否總會結晶』這一長期爭議作了定論,答案是否定的。」

要讓水在低於融點時結冰是非常困難的,除非水中混入了灰塵或者其他可附著固體。而在純水中,更需要一種強勁的驅動力,才能將水分子推擠成結冰所需的特殊結構。水在結冰時會膨脹,這與其他液體相比而言十分奇怪。然而,正是這種奇怪的行為維繫著地球上的生命:如果冰塊下沉或者大氣中的水蒸氣無法保持熱量,地球上的生命就不復存在了。

PNNL科學家Bruce Kay和Kimmel等已經從事水研究長達25年。現在,他們進一步加深了人類對液態水分子的認識。為了解釋水的超常特性,科學家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模型。通過分析過冷水的「定格快照」,研究人員發現過冷水可以凝結成高密度的類液體結構。這種高密度形態與低密度結構共存,非常符合水的典型鍵合預期。當溫度從245開爾文降低至190開爾文,高密度液體的比例迅速下降,這支持了有關過冷水「混合模型」的預測。Kringle解釋道:「關鍵的觀察結果是,所有的結構變化都是可逆和可重複的。」

當雪花與高層大氣中的過冷水相互作用時,會形成霰。Kay團隊的研究可能有助於解釋霰的形成。Kay說:「上層大氣中的液態水是深度冷卻的。當它遇到雪花時,會迅速結冰,然後在條件合適時飄落到地面——這可能是大多數人唯一一次感受過冷水的影響。」

此外,新研究還能幫助科學家分析為何液態水能在木星、土星和海王星等寒冷星球存在。在未來的研究中,研究人員也可以利用此次研究結果跟蹤化學反應背後的分子重排現象。不僅如此,更好地理解水在「緊張狀態」下的扭曲作用(如單個水分子嵌入蛋白質)也有助於新藥設計。

科界原創

編譯:雷鑫宇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科學》

期刊編號:0036-8075

原文連結:

https://phys.org/news/2020-09-supercooled-stable-liquid-scientists.html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相關焦點

  • -80℃的液態水被發現,由「兩種液體」組成且穩定存在
    科學家首次觀測到極冷液態水以兩種顯著不同的結構共存,並且這兩種結構的比例受溫度影響。 一些科學家們迫切地想知道水可不可能在 -83.15℃(190 K)的極低溫度下真實存在,過冷水是否只是液態水轉化為固相這一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在極冷溫度下液態水不僅僅相對穩定性較好,它還能以兩種結構構象存在。」
  • 科學家揭秘為何有時熱水凍結速度快過冷水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導,有時候,熱水的凍結速度反而會超過冷水,這是為什麼呢?這種怪異的現象困擾了幾代科學家。經過數百次實驗,紐約州立大學賓厄姆頓分校負責輻射安全的官員詹姆斯·布朗裡奇最終發現證據,證明這種現象可能與水中雜亂無章的雜質有關。熱水快速凍結現象被稱之為「姆佩巴效應」,以坦尚尼亞學生埃拉斯託·姆佩巴的名字命名。
  • 科學家首次創建了泰坦星地圖,揭示了非凡景觀,上面有高山流水
    即便是兩年後的今天,科學家仍然在對卡西尼號數據進行研究分析,每一次都會有驚喜的收穫。而今天首張泰坦星地圖「誕生」了。現在,科學家再次分析卡尼西號數據首次創建了土衛六的地質狀況圖。據了解,土衛六又名泰坦星,是土星最大一個衛星,直徑約為2575千米。
  • -80℃的液態水被發現,由「兩種液體」組成
    科學家首次觀測到極冷液態水以兩種顯著不同的結構共存,並且這兩種結構的比例受溫度影響。一些科學家們迫切地想知道水可不可能在 -83.15℃(190 K)的極低溫度下真實存在,過冷水是否只是液態水轉化為固相這一過程中的「必經之路」?「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在極冷溫度下液態水不僅僅相對穩定性較好,它還能以兩種結構構象存在。」
  • 日本科學家利用飛秒雷射器分析過冷水結構 證實水有兩種液相
    原標題:利用飛秒雷射器分析過冷水結構 科學家證實水有兩種液相   科技日報東京1月16日電(記者陳超)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和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一個聯合研究小組利用日本的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設施的雷射器SACLA,成功捕捉到過冷狀態水(H2O)的結構,驗證了水存在液—液相變的臨界點
  • 姆潘巴現象發現史︱為什麼熱水比冷水結冰快?以及目前的科學解釋
    今天我們討論一個違反常識得科學悖論,如果有人問你:「熱水和冷水哪個結冰更快?」你很有可能選擇冷水。這乍看沒有問題,這是我們的生活常識啊,但是真理往往都善於隱藏自己,如果你真選擇了冷水,那麼你可能會像1963年發生的事情所證明的那樣,面臨一個巨大的驚喜。
  • 水到底是一種液體還是兩種液體
    它可以變成水蒸氣,也可以結成冰......我們似乎對水最了解不過了,但是,這看似普通的水卻仍然有很多待解的謎題,科學家甚至連它是一種液體還是兩種液體都還在爭論呢。在第二臨界點水是兩種液體?眾所周知,水有3種存在形態:液態、氣態和固態。如果壓強或溫度改變,水的狀態就可能發生變化。溫度不變,壓強減小,液態水會逐漸轉變為氣態水。
  • 人類可以呼吸液體嗎?事實上已經實現了
    但你是否想過,人類有沒有可能在液體中呼吸呢?科幻小說經常對這種可能性進行刻畫,最著名的當屬卡梅隆的電影《深淵》中的情節,但這種設想真的有可能實現嗎?事實上,有可能實現,而且已經實現了。關於呼吸液體的研究早在20世紀初就開始了,但一直到上世紀40年代的「曼哈頓項目」期間、人們首次合成了四氟化碳之後,相關研究才開始快速發展。科學家當時正在尋找能夠承受鈾化合物輻射的物質,結果無意中發現了四氟化碳。這種物質僅由碳和氟構成,不易發生化學反應,無色無味,也不會對人體造成明顯傷害,更重要的是,氣體在其中的溶解度極高,能夠吸收的氧氣和二氧化碳比血液還要多。
  • 碧蘿伊首席科學家張嘉恆教授受邀參加第8屆國際離子液體大會
    5月13日,碧蘿伊首席科學家張嘉恆教授受邀參加在「亞洲最大的園林式酒店」北京友誼賓館召開的國際離子液體大會(COIL)。
  • 溫水為什麼比冷水結冰快
    一般人都會覺得,冷水的結冰速度自然要強過溫水,因為冷水的溫度低,更接近「冰點」。然而,一般有經驗的汽車師傅都告訴徒弟,冬天洗車最好用冷水而不用溫水,因為溫水一但粘到車廂上便會立即結冰。難道溫水比冷水結冰快?這是為什麼呢?
  • 人類能在液體中呼吸嗎?科學家:每個人都曾有這個能力
    看到這個標題可能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想說小編怎麼又在胡說八道了,人類怎麼可能在液體中呼吸呢?又不是魚!的確,人類的呼吸的方式是通過氧氣和肺泡還有毛細血管之間做物質交換,融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但是可能很多人都忘了,我們還在胎中時周圍都是液體,全身都覆蓋在羊水中,僅有一根臍帶相連。
  • 液體呼吸突破500米,上月入海如履平地?
    實驗結束後,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說:「這次試驗非常成功,科學家證明,動物可以呼吸某種液體。」,但是從未應用過,主要難點就是沒有適合的液體配方,沒有能夠注入並取出的技術以及無法對身體狀況的控制等。後來科學家經過實驗,開始嘗試使用全氟化碳-碳氫化合物為動物的肺部提供氧氣,其中為創造潛水員肺部液體通氣技術受到科學家們的追捧,美國Arnold Lande曾在2008年獲得此方面的專利,但是到現在這種形式理念是非常不可行。
  • 科學家發現「可以呼吸的液體」或將解決水下呼吸問題,有望應用
    根據科學家的闡述,氟化碳的化學屬性非常穩定,並且可以在很好溶解二氧化碳的情況下不破壞活性物質。對此,科學家進行了科學實驗。將小白鼠放在已經溶解了全氟化碳的水中,經過了20多個小時以後,小白鼠依然存在活力。從而科學家得出了一個結論,生物可以在全氟化碳的液體中長時間停留並且保持呼吸。
  • 科學家首次在銀河系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 新晚報數字報
    日前,科學家最新觀測發現一顆地球體積大小的流浪行星正在穿越銀河系,此前從未觀測到該現象。一顆體積較小、脫離任何恆星束縛的行星穿過星際空間會發生什麼?一顆行星為什麼會「四處漂流」?  或有助於證明行星形成理論  研究人員稱,一顆質量是木星數倍的行星可能會產生持續幾天的增亮效果,而一顆與地球質量相當的行星僅會讓源恆星變亮幾個小時,甚至時間更短,這種異常罕見的現象被稱為「微透鏡效應」。「觀測到微透鏡效應的概率非常渺茫,如果我們僅觀測到一顆源恆星,我們可能需要持續觀測100萬年才能看到源恆星被透鏡化。」
  • 14歲少女發明液體創可貼!榮獲「美國頂尖青年科學家」稱謂
    近日,美國加州一名14歲女孩卡拉·范,在一項美國全國性的少年科學家競賽中,憑藉著其改良的液體繃帶,在數百名同齡人中突圍,贏得「美國頂尖青年科學家」稱號,並獲得了25000美元的獎金。卡拉·范於2019年4月開始研究液體繃帶,她選擇使用的材料是檸檬葉,硝酸銀和一種水溶性聚合物。這種液體可以噴在人的皮膚上,乾燥後就會形成一層保護膜保護傷口,有隔絕外界的細菌的作用,同時也能有效抑制和殺死皮膚表層的細菌,使用這種液體繃帶可以減少抗生素的使用。
  • 它是一種液體,還是兩種液體
    比如在液態和氣態相互轉化的過渡點上,水既會表現出液態水的性質,又會表現出氣態水的性質,如液似氣,兩種形態無法區分,過了這個點後,它就會變為非液即氣或非氣即液的狀態。這個點被稱為「臨界點」。曾經美國波士頓大學的科學家彼得·普爾和吉恩·斯坦利在做實驗的時候,意外發現,低溫下水的密度會發生起伏,溫度越低,密度起伏越大。
  • 冷水消毒時代來臨!英國Milton妙兒康 專注母嬰冷水消毒70載
    為阻止疫情的蔓延,衛生部通過英國廣播公司對民間發出呼籲,徵求科學家和公司找出應對該疫情的解決方案。Milton妙兒康製藥公司為此發明了一種消毒寶寶餵食設備的方法:使用Milton妙兒康消毒液對奶瓶和奶嘴進行冷水消毒。該消毒方法在皇家湯布裡奇韋爾斯和西蘇塞克斯醫院試驗證明成功有效。Milton妙兒康「冷水消毒法」從此誕生,並拯救了數百萬嬰兒寶貴的生命。
  • 14歲女生發明液體創可貼:獲評「美國頂尖青年科學家」
    11月2日,據外媒報導,美國加州一名叫做Kara Fan的14歲憑其發明的納米銀液體繃帶,贏得了「美國頂尖青年科學家」稱號。報導中指出,在一年一度的3M年輕科學家挑戰賽中,Kara Fan憑藉其研發的納米顆粒液體繃帶,擊敗了其餘9名進入決賽的選手,獲得了25000美元的獎金。
  • 既像液體又像固體的玻璃是什麼?我國科學家給出答案,引質疑
    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玩過彈珠,和鄰居小朋友們聚在一起,比誰的彈珠彈得遠。小小的彈珠透明中帶有點點色彩,不僅剔透美麗,還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樂趣。那麼看上去透明的彈珠是怎樣做出來的呢?實際上,彈珠是用不同顏色的玻璃製作而成的。
  • 人能在液體裡呼吸嗎?好奇妙
    要讓人類能夠像在空氣中一樣,在液體中呼吸,也並非完全不可能。第一個有關液體呼吸的實驗記載是在20世紀60年代,實驗發現小鼠和大鼠能夠在高濃度溶解氧的鹽水溶液中呼吸。不幸的是,小鼠和大鼠在實驗中沒過多久就死亡了,因為即使溶液能夠傳送足夠的氧氣,但也不能及時除去它們體內的二氧化碳。時間一長,肺功能會遭到嚴重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