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7 0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二十四節氣
立
——
傳統 | 節氣
——
冬
秋霜早·霜後暖·雪後寒
節氣介紹
每年11月7日或8日立冬,這是象徵冬季來臨的節氣。
立冬之時,萬物終成。立冬時節,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于堅。地始凍,土氣凝寒,未至於坼(chè)。
立冬之南北
立冬之後,很多南方的朋友特別羨慕北方的暖氣,因為隆冬時候,南方的室內與戶外幾乎一樣冷。按照南方網友的說法:「北方的冷,是乾冷,那是物理攻擊;南方的冷,是溼冷,那是魔法攻擊。夜裡躺在床上,取暖基本靠抖!」
荀子說:「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四季如春的地方很少,長夏無冬的地方不多。雖然我們常以「春秋」來形容歲月,但春秋往往是最倉促短暫的季節。
雪萊問:「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哈爾濱答:「真還挺老遠的,七個多月呢!」
史話立冬
「年年歲歲夏相似,歲歲年年冬不同」,立冬之後,由北到南,氣溫梯度明顯加大。立冬時,南方還時常有天氣和暖的「十月小陽春」,北方已進入「以風鳴冬」的寒冷時節。
古人認為,此時的朔風,乃是「正氣」。所謂的「四正之風」:「春氣溫,其風溫以和,喜風也。夏氣盛,其風飆以怒,怒風也。秋氣勁,其風清以悽,清風也。冬氣實,其風慘以烈,固風也。」也就是說,什麼季節理當刮什麼樣的風。
自古以來,北方的儲冬菜都是立冬前後的一道人文「風景」。宋代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立冬前五日,西御園進冬菜。京師地寒,冬月無蔬菜。上至官禁,下及民間,一時收藏,以充一冬之用。於是車載馬馱,充塞道路。」
立冬習俗
迎冬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後世大體相同。
賀冬
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立冬食俗
食餃
立冬則有吃水餃的風俗。立冬時,包餃子,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
立冬,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南方立冬之日愛吃些雞鴨魚肉。臺灣這一天「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滿座。
補冬
「立冬補冬、補嘴空」,立冬起天漸寒,是進補的好時節。飲食上少食鹹,多吃芹菜、萵筍、生菜、柚子、苦菊等苦味食物,應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適當多攝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另外多喝水,少吃刺激性食物,少飲烈酒。
養冬
立冬時節,冷空氣頻頻南襲,伴有雨雪的寒潮易引發感冒和心腦血管病的發作。此時起居調養應以「養藏」為主,加強保暖,開窗通風,勤曬太陽,睡前泡腳。鍛鍊時不宜太激烈,及時擦汗換衣,防止感冒。
立冬·如詩
渝北初冬美景。任天駒 攝
《立冬》
唐·李白
凍筆新詩懶寫,
寒爐美酒時溫。
醉看墨花月白,
恍疑雪滿前村。
渝北初冬美景。任天駒 攝
《立冬即事二首》
(其一)宋·仇遠
細雨生寒未有霜,
庭前木葉半青黃。
小春此去無多日,
何處梅花一綻香。
渝北初冬美景。任天駒 攝
《立冬》
宋·紫金霜
落水荷塘滿眼枯,
西風漸作北風呼。
黃楊倔強尤一色,
白樺優柔以半疏。
門盡冷霜能醒骨,
窗臨殘 照好讀書。
擬約三九吟梅雪,
還借自家小火爐。
渝北初冬美景。任天駒 攝
《立冬》
(其一)元·陸文圭
早久何當雨,秋深漸入冬。
黃花獨帶露,紅葉已隨風。
邊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
籬門日高臥,衰懶愧無功。
渝北初冬美景。任天駒 攝
《立冬》
明·王稚登
秋風吹盡舊庭柯,
黃葉丹楓客裡過。
一點禪燈半輪月,
今宵寒較昨宵多。
立冬快樂
微信團隊
編 輯 | 吳莎莎
責 編 | 謝正媛
審 核 | 梅現合
監 審 | 朱 強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立冬】秋天再見,冬天你好!》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