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部分,保祿書信的形式是希臘羅馬式,首先清楚地寫出寫信人及收信人的名稱,然後才是致候的部分。不過,這部分的用詞及意義和傳統的希臘羅馬式書信,亦有不同的地方。
在保祿的書信中,保祿的致候詞較一般為長,並將希臘羅馬式的問候,即「問安」的口吻,演變為「恩寵」(charis)),即由日常人與人的交往模式,加入了信仰的幅度,再與希伯來式的問候——祝福平安——結合在一起,遂變成:「願恩寵與平安由我們的父天主,和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賜與你們。」(羅1:7)
值得留意的是,這裡的寫法,正是戶籍紀中天主訓示梅瑟要求亞郎和兒子們給以色列民祝福時所用的方式:「願上主祝福你,保護你;願上主的慈顔光照你,仁慈待你。願上主轉面垂顧你,賜你平安。」(戶6:24-26)
在戶籍紀中,這是古時司祭祝福人民的祝福語,而保祿刻意採用相近的方式來祝福收信者,可以看出保祿如何理解自己的書信的意義。
此外,我們亦可以發現保祿是從信仰和救恩的角度向收信人致候,為他們祈求的是由天主父以及耶穌基督而來的恩寵和平安。短短的致候辭反映出他對基督時代的救恩工程的體驗——就是天主父與耶穌基督是同等的。
以上是保祿時代或以前,有關書信的格式。那麼,落實到保祿的書信又如何呢?在保祿的書信中,雖然會像古代信件般先列出寫信人和收信人的名字,但只要我們加以留意,便會發現寫信人除了是保祿一人,例如:「基督耶穌的僕人保祿,蒙召作宗徒,被選拔為傳天主的福音」(羅1:1),「因天主的旨意,做耶穌基督宗徒的保祿,致書給那些〔在厄弗所的〕聖徒和信仰基督耶穌的人」(弗1:1);也有包括其他人,例如:「我和同我在一起的眾弟兄,致書給迦拉達眾教會」(迦1:2)。部分書信更會清楚列出同工的名字,有時甚至多於一位。
至於收信人方面,同樣地,不單有個別人士,例如:「我保祿致書給在共同信仰內作我真子的弟鐸:願恩寵與平安由天主父及我們的救主基督耶穌賜與你」(鐸1:4);這書信很清楚是特意寫給自己的弟子弟鐸。但是,保祿的書信還有收信人是教會團體,例如:「因天主的旨意,做基督耶穌宗徒的保祿和弟茂德兄弟,致書於格林多的天主教會和全阿哈雅的眾位聖徒。」(格後1:1)
多位寫信人和以團體作為寫信的對象是當時罕見的寫法,但卻是保祿書信中常用的格式。為甚麼保祿會特意這樣寫呢?保祿的做法是要強調自己的書信是來自一個團體,可以稱為一個牧職團體,寫給一個由聚集在天主父及基督內的人組成的團體。換言之,保祿要強調的,是彼此都是在一個教會內,而不是單純的個人與個人的交往。
保祿更愛在寫信人和收信人的名字前配上其在天主前的身分描述,一方面為強調自己為基督宗徒及僕人的身分,另一方面則提醒收信人的身分及應該有的表現。
以格前1:1-3為例,我們可以清楚看見標準的信件格式。第一部分我們知道信是由兩位人士共同發出的,他們是身為耶穌基督宗徒的保祿和索斯特乃弟兄。收信人並非個別人士,而是在基督耶穌內受祝聖,與一切在各地呼求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之名,一同蒙召為聖的格林多天主教會。而第二部分則附上與羅馬書相同的致候辭:祝福格林多教會得享恩寵與平安。
寫信人可以分為兩組:一組是只有保祿一人的名字;另一組是先列出保祿的名字,然後再加上其他同工的名字,這樣的次序可顯示出保祿作為領導者的身分,而書信亦很可能由他寫的。至於選擇這些同工的因由,有學者認為是因為該同工和收信人有密切關係。這解釋有一定的理由,但並非適用於所有書信。例如,以格林多前書為例,除了索斯特乃弟兄外,還有其他合適的人選,他們甚至比索斯特乃弟兄更恰當,如弟茂德也是與格林多教會有密切關係的。所以被選的同工應該是因著各書信的不同需要而被挑選的。
至於收信人,亦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以教會為對象,從保祿的用詞中可以看到他對該團體的感受;第二類以教會成員為對象,這類的教會團體中羅馬和哥羅森均不是由保祿建立的,至於斐理伯和厄弗所,雖然它們都是由保祿建立,但保祿的寫信對象只是團體中的部分人士,如斐理伯書是給那些竭盡全力籌備募捐及運送款項的管理人士;第三類書信是發給個別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