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將民間用具變身親子遊戲玩具。
學生在表演鬥笠操《天黑黑》。
「海滄區『閩南方言與文化進校園』種子班」17日結業,歷時兩個月,它是為秋季學期師資做準備——從下學期開始,海滄區所有幼兒園、小學和初中學生都要上「閩南語」課,每周一節。
上周六,這140名「種子教師」接受了一場閩南語的「期末考試」:一段聽力「測試」和一場演出。
表彰決定用閩南語宣讀
當日的結業儀式,海滄區教育局副局長陳耀輝「一鳴驚人」——他用閩南語宣讀「十佳學員」和「優秀學員」的表彰名單,換句話說,能聽懂這段聽力測試,算過了一關。
應邀參加結業儀式的市文廣新局黨委書記林進川稱,「海滄為閩南語進課堂樹立『標杆』。」他說,別的區還停留在幾所學校試點,海滄已經要把它推廣到全區的所有學校。他說,這種「敢為人先」為廈門市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工作做出了具有開創性的探索。廈門是全國首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全國目前總共有十五個。
海滄區教育局局長陸曉紅說,我們並不是被要求開展這項工作,而是在看到說閩南語的孩子越來越少,我們心中充滿責任感,要來挽救閩南語和閩南文化,不能讓它在我們手上斷掉。她說,教育工作者要成為閩南文化的火種,讓它越來越旺。
結業「考試」還要演出
140名教師來自海滄51所公民辦學校,過去兩個月的培訓一點也不輕鬆——連續五個周六,每個周六要上六個小時的課。陸曉紅說,她曾進入他們的QQ群「偷窺」,發現深夜一兩點還有人在上面探討:這個詞怎麼念,那位老師怎麼聯繫。
結業「考試」也不輕鬆,除了聽力測試,還有一場演出,每人都要上臺參與,節目包括閩南語歌曲,童謠,歌仔戲等,以及用閩南語來吟誦古詩詞,或是打一組五祖拳。
「種子教師」在交完期末試卷後,又要新的徵程:他們回到自己學校,每個人要當老師,至少還要培訓300名「閩南語課」教師。
新聞連結
已經有很多跡象表明,海滄區的這次閩南語進課堂的行動,絕不是「青菜公公(閩南語諧音『隨便說說』) 」。
區教育局
每天要交「閩南語」作業
海滄區教育局局長陸曉紅最近被她的同事稱為「陸老師」——作為地道廈門人的她,每天通過微信,教他們說一句字正腔圓的閩南語,晚上還要催交作業。
海滄教育局的這個閩南語研修班建在微信上,五月初開學,「陸老師」每天布置作業,每天一句;「學生」都是區教育局機關,他們通過微信語音上傳自己作業;「陸老師」也很嚴格,有時深更半夜還會催繳作業——讓那些還沒上傳語音作業的人抓緊時間,當然,也有學生自我要求很高,同一句話要交兩三遍作業才罷休。
「陸老師」的每日一句從易到難,第一課是「我們都是海滄狼」,現在已經發展到小對話,不僅如此,還密切結合時事,譬如說,大黃鴨也進入作業。
研修班設了兩位會說閩南語的班主任,不過,平時沒有他們什麼事,熱心人很多——作業提交後,機關裡的閩南人主動當「助教」,「批改」作業,幫助正音,例如說,這個字的音調錯了,那個字咬字不清晰。
「陸老師」說,微信群上的閩南語班營造濃厚學習氣氛,更重要的是,基層學校看到了海滄推廣閩南語的決心。
延奎小學
「新廈門人」要演《天黑黑》
4月份,延奎小學舉行臺灣、香港、新疆等姐妹校的大團圓活動。不過,校長易增加從此留下「心病」:壓軸的文藝演出要選出四個小主持,延奎居然找不出一位會說閩南語的主持人,最後只好由臺灣小朋友出場。
當然,這也和延奎現狀有關——目前這所學校 80-90%是非本地的 「新廈門人」。
雖然閩南語正式走入海滄課堂要到下個學期,延奎覺得自己不能再等待。 易增加說,我們的民樂隊這個暑假將應邀到臺灣的姐妹校——新北市大豐小學交流,這次無論如何要帶去一個閩南語節目。據介紹,目前定的是閩南童謠《天黑黑》。
這還不夠,這所小學學生馬上要在大課間丟沙包、滾鐵環、踢毽子,重拾閩南古玩。易增加自己先試了滾鐵環,滾了幾圈,氣喘籲籲,得出結論:運動量不亞於體育運動,而且還能鍛鍊手腳並用。
延奎小學的入門處還要建設一條閩南文化長廊,除了閩南諺語、俗語,它還會引入畚箕等閩南農耕用具。易增加認為,這種耳聞目染有助於孩子對閩南文化的了解。
天心島小學
牽頭編閩南語800句
「英語800句」曾風靡中國,海滄的老師也在準備編寫閩南語的800句。這800句的依據來自於海滄設定的學習目標之一:希望孩子通過從幼兒園到初中的10年閩南語學習,掌握800個到1000個常用句。
800句編寫組組長、天心島小學的副校長蔡穎博說,800句從日常生活入手,分文明用語、購物、交通、出行、美食等八個方面。她認為,目前已經有的閩南語教材,這些實用信息並不多,有的也是分散在教材裡邊。
蔡穎博說,它很實用,譬如說,你要買東西,800句教的都是生活中買東西要用得到的,譬如說,「一斤多少錢?能便宜點嗎?」
閩南語800句已經完成初稿,預計在新學期開學前完成。
育才小學
《安童哥買菜》六一上演
「六一」兒童節還沒到,不過,海滄育才小學已經把節目想好了——重頭戲是學校歌仔戲社團要表演歌仔戲《安童哥買菜》。更大的賣點是,這些唱戲的演員基本上都是外來娃。本學期,育才小學把歌仔戲引入校園。
校長鄧玉秀認為,要讓孩子參與戲劇演出——戲劇的魅力在於它不僅是藝術體驗,而且能訓練孩子表達、動作協調、組織能力、合作等。
歌仔戲就這樣進入這所80%以上是外來娃的學校的視野,鄧玉秀說,之所以選定歌仔戲,是因為看到它的戲迷在流失。她認為,把本土閩南文化引進校園,可以讓這些新廈門人對廈門更有歸屬感。
本學期,育才小學成立歌仔戲社團,邀請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中國戲曲梅花獎得主蘇燕蓉為學生們上課,每周上兩節。鄧玉秀說,不要以為孩子對歌仔戲不感興趣,他們像追明星一樣追著自己的老師。
海滄實驗幼兒園
阿公阿嬤來講古
每所幼兒園都有「故事媽媽」——邀請小朋友的媽媽到幼兒園講故事,在海滄實驗幼兒園,則有「故事阿公(阿嬤)」,他們用閩南語來為孩子「講古」,例如某個俗語或諺語的由來。
不僅如此,在這家幼兒園,中段的孩子做早操,用的就是閩南童謠音樂;午飯後散步、午後睡醒吃點心,播放的也是閩南音樂。
海滄實驗幼兒園園長顏巧玲說,對於孩子來說,要採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法,要避免讓孩子造成這樣印象「是老師讓你學,你才學」。
海滄教育局說,不止海實,海滄各家幼兒園在閩南文化進校園中,都各顯神通,譬如說,新陽幼兒園的孩子會打五祖拳,海滄幼兒園則重新引入閩南童玩。(記者 佘崢 通訊員 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