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海滄區教育局局長當老師 每天教一句閩南話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學校將民間用具變身親子遊戲玩具。

學生在表演鬥笠操《天黑黑》。

  「海滄區『閩南方言與文化進校園』種子班」17日結業,歷時兩個月,它是為秋季學期師資做準備——從下學期開始,海滄區所有幼兒園、小學和初中學生都要上「閩南語」課,每周一節。

  上周六,這140名「種子教師」接受了一場閩南語的「期末考試」:一段聽力「測試」和一場演出。

  表彰決定用閩南語宣讀

  當日的結業儀式,海滄區教育局副局長陳耀輝「一鳴驚人」——他用閩南語宣讀「十佳學員」和「優秀學員」的表彰名單,換句話說,能聽懂這段聽力測試,算過了一關。

  應邀參加結業儀式的市文廣新局黨委書記林進川稱,「海滄為閩南語進課堂樹立『標杆』。」他說,別的區還停留在幾所學校試點,海滄已經要把它推廣到全區的所有學校。他說,這種「敢為人先」為廈門市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工作做出了具有開創性的探索。廈門是全國首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全國目前總共有十五個。

  海滄區教育局局長陸曉紅說,我們並不是被要求開展這項工作,而是在看到說閩南語的孩子越來越少,我們心中充滿責任感,要來挽救閩南語和閩南文化,不能讓它在我們手上斷掉。她說,教育工作者要成為閩南文化的火種,讓它越來越旺。

  結業「考試」還要演出

  140名教師來自海滄51所公民辦學校,過去兩個月的培訓一點也不輕鬆——連續五個周六,每個周六要上六個小時的課。陸曉紅說,她曾進入他們的QQ群「偷窺」,發現深夜一兩點還有人在上面探討:這個詞怎麼念,那位老師怎麼聯繫。

  結業「考試」也不輕鬆,除了聽力測試,還有一場演出,每人都要上臺參與,節目包括閩南語歌曲,童謠,歌仔戲等,以及用閩南語來吟誦古詩詞,或是打一組五祖拳。

  「種子教師」在交完期末試卷後,又要新的徵程:他們回到自己學校,每個人要當老師,至少還要培訓300名「閩南語課」教師。

  新聞連結

  已經有很多跡象表明,海滄區的這次閩南語進課堂的行動,絕不是「青菜公公(閩南語諧音『隨便說說』) 」。

  區教育局

  每天要交「閩南語」作業

  海滄區教育局局長陸曉紅最近被她的同事稱為「陸老師」——作為地道廈門人的她,每天通過微信,教他們說一句字正腔圓的閩南語,晚上還要催交作業。

  海滄教育局的這個閩南語研修班建在微信上,五月初開學,「陸老師」每天布置作業,每天一句;「學生」都是區教育局機關,他們通過微信語音上傳自己作業;「陸老師」也很嚴格,有時深更半夜還會催繳作業——讓那些還沒上傳語音作業的人抓緊時間,當然,也有學生自我要求很高,同一句話要交兩三遍作業才罷休。

  「陸老師」的每日一句從易到難,第一課是「我們都是海滄狼」,現在已經發展到小對話,不僅如此,還密切結合時事,譬如說,大黃鴨也進入作業。

  研修班設了兩位會說閩南語的班主任,不過,平時沒有他們什麼事,熱心人很多——作業提交後,機關裡的閩南人主動當「助教」,「批改」作業,幫助正音,例如說,這個字的音調錯了,那個字咬字不清晰。

  「陸老師」說,微信群上的閩南語班營造濃厚學習氣氛,更重要的是,基層學校看到了海滄推廣閩南語的決心。

  延奎小學

  「新廈門人」要演《天黑黑》

  4月份,延奎小學舉行臺灣、香港、新疆等姐妹校的大團圓活動。不過,校長易增加從此留下「心病」:壓軸的文藝演出要選出四個小主持,延奎居然找不出一位會說閩南語的主持人,最後只好由臺灣小朋友出場。

  當然,這也和延奎現狀有關——目前這所學校 80-90%是非本地的 「新廈門人」。

  雖然閩南語正式走入海滄課堂要到下個學期,延奎覺得自己不能再等待。 易增加說,我們的民樂隊這個暑假將應邀到臺灣的姐妹校——新北市大豐小學交流,這次無論如何要帶去一個閩南語節目。據介紹,目前定的是閩南童謠《天黑黑》。

  這還不夠,這所小學學生馬上要在大課間丟沙包、滾鐵環、踢毽子,重拾閩南古玩。易增加自己先試了滾鐵環,滾了幾圈,氣喘籲籲,得出結論:運動量不亞於體育運動,而且還能鍛鍊手腳並用。

  延奎小學的入門處還要建設一條閩南文化長廊,除了閩南諺語、俗語,它還會引入畚箕等閩南農耕用具。易增加認為,這種耳聞目染有助於孩子對閩南文化的了解。

  天心島小學

  牽頭編閩南語800句

  「英語800句」曾風靡中國,海滄的老師也在準備編寫閩南語的800句。這800句的依據來自於海滄設定的學習目標之一:希望孩子通過從幼兒園到初中的10年閩南語學習,掌握800個到1000個常用句。

  800句編寫組組長、天心島小學的副校長蔡穎博說,800句從日常生活入手,分文明用語、購物、交通、出行、美食等八個方面。她認為,目前已經有的閩南語教材,這些實用信息並不多,有的也是分散在教材裡邊。

  蔡穎博說,它很實用,譬如說,你要買東西,800句教的都是生活中買東西要用得到的,譬如說,「一斤多少錢?能便宜點嗎?」

  閩南語800句已經完成初稿,預計在新學期開學前完成。

  育才小學

  《安童哥買菜》六一上演

  「六一」兒童節還沒到,不過,海滄育才小學已經把節目想好了——重頭戲是學校歌仔戲社團要表演歌仔戲《安童哥買菜》。更大的賣點是,這些唱戲的演員基本上都是外來娃。本學期,育才小學把歌仔戲引入校園。

  校長鄧玉秀認為,要讓孩子參與戲劇演出——戲劇的魅力在於它不僅是藝術體驗,而且能訓練孩子表達、動作協調、組織能力、合作等。

  歌仔戲就這樣進入這所80%以上是外來娃的學校的視野,鄧玉秀說,之所以選定歌仔戲,是因為看到它的戲迷在流失。她認為,把本土閩南文化引進校園,可以讓這些新廈門人對廈門更有歸屬感。

  本學期,育才小學成立歌仔戲社團,邀請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中國戲曲梅花獎得主蘇燕蓉為學生們上課,每周上兩節。鄧玉秀說,不要以為孩子對歌仔戲不感興趣,他們像追明星一樣追著自己的老師。

  海滄實驗幼兒園

  阿公阿嬤來講古

  每所幼兒園都有「故事媽媽」——邀請小朋友的媽媽到幼兒園講故事,在海滄實驗幼兒園,則有「故事阿公(阿嬤)」,他們用閩南語來為孩子「講古」,例如某個俗語或諺語的由來。

  不僅如此,在這家幼兒園,中段的孩子做早操,用的就是閩南童謠音樂;午飯後散步、午後睡醒吃點心,播放的也是閩南音樂。

  海滄實驗幼兒園園長顏巧玲說,對於孩子來說,要採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法,要避免讓孩子造成這樣印象「是老師讓你學,你才學」。

  海滄教育局說,不止海實,海滄各家幼兒園在閩南文化進校園中,都各顯神通,譬如說,新陽幼兒園的孩子會打五祖拳,海滄幼兒園則重新引入閩南童玩。(記者 佘崢 通訊員 莊洋)

相關焦點

  • 廈門海滄區教育局局長當老師 每天教一句閩南話
    廈門是全國首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全國目前總共有十五個。  海滄區教育局局長陸曉紅說,我們並不是被要求開展這項工作,而是在看到說閩南語的孩子越來越少,我們心中充滿責任感,要來挽救閩南語和閩南文化,不能讓它在我們手上斷掉。她說,教育工作者要成為閩南文化的火種,讓它越來越旺。
  • 一中開課教老師說閩南話(圖)
    昨天下午,廈門一中的外地教師當了一回「幼兒班」學生,他們開始學閩南話,從拼音字母開始。  這是學校頭一回組織外地老師學閩南話。活動發起人之一、一中教研室主任陳澤龍說,讓外地老師更了解廈門,更熱愛這「第二故鄉」,語言相通是最基本的。他說,不要求學多好,能講一些閩南話,唱幾首閩南歌,懂一些閩南文化就好。
  • 廈門海滄今秋全區開設閩南語課 被贊「有擔當」
    前天,海滄區教育局舉行第一期「閩南方言與文化進校園」種子班培訓,邀請了包括臺灣學者在內的閩南文化「大咖」,為150名「種子」教師進行培訓。這些「種子」教師學成之後,還將在各自的學校開展「二級培訓」,面向更多的教師和孩子,教他們「正港」的閩南語。
  • 廈門海滄區善用鄉土文化 打造"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實驗區"
    善用鄉土文化  開展個性化藝術教育  這幾天,洪卜仁、林志傑、陳炳聰等閩南文化研究大咖都忙著往海滄跑,教「海娃」唱閩南童謠,表演歌仔戲、高甲戲等。  「全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實驗區」核心區域位於被戲稱為廈門「西伯利亞」的海滄東孚。一度有人認為,在農村學校推廣藝術教育,是「雞同鴨講」,但海滄區教育局認為,正因為農村孩子距離藝術比較遙遠,才更需要藝術的滋潤。
  • 廈門海滄今秋全區開設閩南語課 被贊「有擔當」
    前天,海滄區教育局舉行第一期「閩南方言與文化進校園」種子班培訓,邀請了包括臺灣學者在內的閩南文化「大咖」,為150名「種子」教師進行培訓。這些「種子」教師學成之後,還將在各自的學校開展「二級培訓」,面向更多的教師和孩子,教他們「正港」的閩南語。
  • 讓年輕人感受閩南話魅力 廈門思明區多渠道傳承本土語言
    -廈門晚報閩南話公益培訓營閩南話角活動。思明區政協常委呂韶風認為,會講閩南話的家長應該有意識地和孩子說閩南話,培養孩子聽、說閩南話的興趣。   思明區政協委員葉永泉說,閩南話校本課程正在被弱化,學校應當重視,要保證閩南話相關課程,同時在辦學理念中也應當考慮閩南文化對教育的意義。此外,在幼兒園日常教學中,也可以通過閩南話角色遊戲讓孩子了解本土生活,進行基礎的文化教育。
  • 「閩南文化走透透」夏令營丨細嚼閩南韻 歌仔唱唐詩
    關注微信公眾號:「大閩房產廈門站(dmfcxmz)」,萌萌噠小編不僅陪你侃樓市、教買房、說投資,還陪你聊人森~~ 7月15日,由廈門市海滄區教育局主辦,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聯辦,海滄區育才小學承辦的「歌仔唱唐詩」夏令營開營。來自全市各學校的小營員們參加了隆重的開營儀式,開啟了為期5天的夏令營活動。 開營儀式由育才小學黃璐老師主持。參加開營儀式的有歌仔戲研習中心的莊海蓉副團長、蘇燕蓉老師、研習中心老師、育才小學劉江河校長、德育室林秋婷主任及參加家長們。
  • 廈門公示第二批閩南文化藝術特色校 附名單
    昨天,廈門市教育局公示14所擬確認為「廈門市第二批閩南文化藝術特色校」的學校名單。  市教育局說,這些學校是在各區教育局組織學校申報和推薦的基礎上,經組織專家評審組對申報學校進行現場評估和綜合審議之後,擬確定的名單。
  • 來一句兩岸最熟悉的閩南話
    蔡金安告訴記者,隨著普通話的普及,閩南話逐漸式微。十年前,蔡金安來到廈門,卻發現鄉音難覓。這是一個外來人口超過一半的開放型城市,大家普遍的交流方式就是普通話。很多當地父母為讓孩子融入大環境,也都刻意不說方言。  在臺灣,閩南話其實也曾經歷過類似的尷尬。1949年,國民黨退踞臺灣後,普通話的使用率大幅提升,閩南話逐漸沒落。
  • 30餘名臺胞集體加入廈門市海滄區閩南文化研究會
    換屆大會現場(央廣網記者陳庚攝) 央廣網廈門4月21日消息(記者陳庚)廈門市海滄區閩南文化研究會昨天舉行換屆大會,30餘名在該區工作生活的臺胞加入研究會成為正式會員。其中5名臺胞當選理事,1名臺胞當選副會長。
  • 來一句兩岸最熟悉的閩南話
    蔡金安告訴記者,隨著普通話的普及,閩南話逐漸式微。十年前,蔡金安來到廈門,卻發現鄉音難覓。這是一個外來人口超過一半的開放型城市,大家普遍的交流方式就是普通話。很多當地父母為讓孩子融入大環境,也都刻意不說方言。  在臺灣,閩南話其實也曾經歷過類似的尷尬。1949年,國民黨退踞臺灣後,普通話的使用率大幅提升,閩南話逐漸沒落。
  • 海滄區教育局舉行新年音樂會 臺灣新竹市立青少年民樂團應邀「獻聲」
    從2015年起,海滄區教育局每年都舉行民樂新年音樂會,今年已經是第四年。  家長合唱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 記者佘崢 通訊員 莊洋 圖/海滄區教育局(除署名外))28日和29日,海滄區教育局舉行新年音樂會。
  • 海滄區教育局舉行新年音樂會 臺灣新竹市立青少年民樂團應邀「獻聲」
    從2015年起,海滄區教育局每年都舉行民樂新年音樂會,今年已經是第四年。  家長合唱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 記者佘崢 通訊員 莊洋 圖/海滄區教育局(除署名外))28日和29日,海滄區教育局舉行新年音樂會。
  • 廈門市民教孩子唱歌仔戲打五祖拳,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邱晟棟、邱晟樑雙胞胎「組團」,合力探索推進五祖拳教育,希望它與更多傳統文化碰撞、融合,摩擦出不一樣的火花;陳偉順帶著一顆熱愛歌仔戲的心努力奔走,從無到有組建戲曲社團,讓不會閩南 話的孩子愛上歌仔戲……海滄傳統文化,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與創新中,迸發出全新的面貌與能量。
  • 廈門海滄區8所學校獲評「健康食堂」-市縣新聞-食安福建-中國食品...
    摘要:近日,廈門海滄區8所學校獲評「健康食堂」榮譽稱號,授牌儀式於12月11日舉行。廈門市海滄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區教育局、區衛健局為其授牌。
  • 閩南話再現「童顏」
    閩南話與其他地方方言遇到了同樣的難題,閩南話的「粉絲」已經「老齡化」,後繼乏力。而讓閩南方言研究專家發愁的是,《語言法》裡沒有地方方言的一席之地,沒有可以倚仗的法律,閩南話的傳承與保護邁不開步伐。正當他們一籌莫展的時候,2006年文化部決定設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 廈門有多少「怪地名」需要用閩南話才能夠解碼
    走在廈門老街或者鄉村,有不少地名令人看得「霧煞煞」。虞朝巷、待教巷、毛穴廣……其實這些地名也沒有那麼深不可測,要解開這些地名的含義只需要一把鑰匙,那就是「閩南話」。廈門的本土地名最早都是以閩南話命名的。
  • 廈門高校女老師為中國空軍宣傳片 配超燃閩南話版本
    (受訪者供圖)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 記者 薛堯 )3天前,人民日報官方微博推送一部中國空軍發布的閩南話版「戰神」宣傳片,引起不少廈門網友熱議。記者幾經周折了解到,這個宣傳片的配音員竟是目前任職於廈門理工學院廣播電視系的黃婉彬老師。  前天,本報記者聯繫上黃婉彬老師,聽她講述被網友稱為「最燃配音」背後的故事。
  • 廈門將辦閩南話水平測試 測試將分三級
    提起閩南話,不少外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青菜公公(隨便講講)」。現在,閩南話也要有等級測試了——像英語四六級一樣。市語委辦昨日證實,廈門將開考閩南話水平考試,最快明年1月舉行第一場考試。  市語言文字委員會辦公室(簡稱「市語委辦」)昨日向本報介紹了三部門出臺的《關於開展廈門市閩南話水平測試工作的實施意見》,由市教育局等三部門聯合擬定的這份意見說,廈門版的閩南話水平測試將分三級,一級最高。由市語委辦頒發相應的閩南話等級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