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祁連
李均
沒有高聳入雲的祁連山,就沒有雪水灌溉的萬頃良田;沒有浩瀚蔥鬱的林海,就沒有翡翠鋪成的千裡草原……
在那古老而遙遠的絲綢之路古道上,有一脈氣象萬千、綿延千裡的大山,橫亙於甘肅省和青海省之間,呵護著溝通中原西域的河西走廊。它就是古時被匈奴稱為「天山」的祁連山。
打開中國的地形圖,祁連山脈位於甘肅西部和青海東北部,是兩省的界山,是中國境內的主要山脈之一。它西端在當金山口與阿爾金山脈相接,東端至黃河谷地,與秦嶺、六盤山相連,北臨河西走廊,南靠柴達木盆地,東西長約1000公裡,南北寬約300公裡,海拔4000-6000米。祁連山並不是一條單獨的山脈,而是由多條西北-東南走向的高山與寬谷盆地平行排列組成。從東到西有冷龍嶺、託勒山、託勒南山、黨河南山等大山,自北而南包括8個嶺谷帶,其間夾雜有湖泊、河流和很多水草豐美的寬谷盆地。駐足河西走廊南望,高聳陡峭的祁連山直插雲端,與天相連。古時匈奴呼「天」為「祁連」,祁連山在匈奴人心目中就是天山。
當今,很多人並不是從地理教科書裡知道祁連山的,而是從「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這句古老的匈奴民歌中感知了祁連山的神聖和神秘。匈奴民歌廣為流傳,聞之者眾,真正走進祁連山的人並不多,只有那些真正走進祁連山腹地的人,只有從東到西、從南到北沿著山谷考察過祁連山的人,才能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才明白地理教科書和有限的文獻資料對祁連山的描述過於簡單。
從小生活於斯、成長於斯的我,也是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仰望和品讀中,漸漸讀懂了這座橫貫東西、雄視河西走廊的祁連山。
我和祁連山有著難解難分的緣分。少年時代,我是在老家甘肅高臺縣新壩鄉的鄉下度過的。那裡北臨巴丹吉林沙漠,南倚祁連山群峰。黑河平原的人稱我們是「山裡人」。小時候,我們時常南行幾裡地進入祁連山,砍柴、拾糞、挖藥材、採蘑菇、放牧驢馬牛羊。謎一樣的大山,就像是老百姓的衣食父母,總對我們慷慨地敞開胸懷……
長大後,我和許許多多探訪考察者一次次走進這座大山,從東部的冷龍嶺向西,經民樂縣、肅南縣一直到達敦煌。一路的景觀異彩紛呈:東部降雨豐富,林木森森,分布有一個個國家森林公園;向西到張掖市境內,森林漸少,牧草豐盛,世界第一大軍馬場——山丹軍馬場和大馬營草原、肅南草原等是我國重要的牧區,再向西便是雪山冰峰和戈壁大漠了。
大學畢業後,我先後在祁連山北麓的中共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委員會、祁連山中段的張掖地委以及祁連山東段的中共天祝藏族自治縣委員會工作長達22年。出於對這座大山靈境的神往,更因為工作需要,我無數次登臨雪峰、爬上冰川、攀援山崖、穿越森林、跨過河流、走進草原……用腳步、身下的馬蹄和車輪丈量著祁連山的博大雄渾。
祁連山是豐饒無比的「金山銀山」。祁連山素有「萬寶山」之稱,蘊藏著種類繁多、品質優良的石棉礦、黃鐵礦、鉻鐵礦及銅、鉛、銻、鎳、鋅等礦產。其中,八寶山的石棉為國內稀有的「溼紡」原料。中國最大的鎳鈷生產基地、第三大銅生產基地、《財富》雜誌「世界500強」企業——金川集團公司,就是1958年10月祁連山地質隊在這裡發現了金川鎳礦後建設起來的。國家「一五」期間重點建設項目之一、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碳鋼和不鏽鋼生產基地、榮登中國企業500強榜單的酒泉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更是依託山嶽高聳、溝壑縱橫的祁連山腹地的鐵礦而建立的。
祁連山脈的不同區段帶給了我不同的景觀體驗,溫度和降水在山體不同高度上的組合,形成了各具特點的自然風貌:絕頂上,雲纏霧繞,白雪皚皚;往下來,針葉林密布;再下來,闊葉林與雜灌林錯雜,河水蜿蜒其間,草原從林緣向山坡下展開,把綠色推向深遠。冬天,千山萬嶺,一片潔白,銀光熠熠;夏天,雪線把它攔腰截斷,上有堆銀積玉、流光溢彩,下有林木蔥鬱、滴翠瀉綠。明代詩人郭登在一首讚美祁連山的詩中寫道:「祁連高聳勢岧嶢,積素凝花尚未消。色映吳鹽迷曉騎,光生玉樹晃瓊瑤。尋梅臘外春寒斂,仗策吟邊逸興飄。幾度豪來詩句險,恍疑乘蹇灞陵橋。」
在祁連山被列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範圍內,有無數奇珍異獸出沒於崇山峻岭之間。棲居巖洞、晝伏夜行的雪豹,奔騰原野的野馬群,稀奇珍貴的馬熊、馬蘭雞、雪雞,體大耐寒、善於長途跋涉的野牛、盤羊,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唇鹿,還有獐子、狐狸……據統計,祁連山有1044種高等植物、229種陸棲動物物種。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人們印象中犛牛都是黑的,可21世紀初,我在中國民族自治第一縣——天祝藏族自治縣任縣委書記時,卻在抓喜秀龍、賽什斯、毛藏等19個鄉鎮176個村的雪域高原上看到了雪浪般湧動的白犛牛群,如同悠悠吹響的白海螺,飽經雪雨風霜,承載著藏族牧人的滄桑一路前行。白犛牛突然奔來眼底,是祥瑞之風,是靈光吉照……我既驚奇又興奮,領會了民謠「天下白犛牛,唯獨天祝有」的內涵。
白犛牛是中國及世界稀有珍貴的地方類半野生特有種群,「食雪山肥草,飲雪山清水」,是極其寶貴的資源。多年來,天祝縣委縣政府圍繞這一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帶領當地牧民做了大量工作,終於使天祝白犛牛走向全國,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全國綠色食品A級產品。白犛牛已被列入《中國牛品種志》和《甘肅省畜品種志》,成為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併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在甘肅省十大畜牧業縣之一的天祝縣,被譽為「雪域之寶」的白犛牛養殖,已成為「人無我有」的特色優勢產業,在藏區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水草豐美的遼闊草原,是祁連山很重要的景觀,祁連山草原總面積約2.4萬平方公裡,按不同地理類型可劃分為高山草原區、中部低地草甸區、荒漠草原區。其中,最著名的是大馬營草原。這裡地域廣闊,總面積329萬畝,氣候溼潤,自古為優良的天然牧場,是目前世界第一大軍馬場山丹軍馬場的所在地。自西漢開始至清朝,山丹軍馬場一直是皇家軍馬飼養基地。1949年8月1日,毛澤東主席親自電令第一野戰軍並西北軍政委員會,要求完整無缺地接收山丹軍馬場,足見其戰略地位在政治家心目中的分量。
水草最豐美的要數肅南草原。這裡如詩如畫,處處都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麗畫卷,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全國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特別是夏日塔拉草原,曾是匈奴渾邪王的牧地,之後回鶻人和蒙古人也選擇在這裡定居。「夏日塔拉」意為「黃金牧場」,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中說這一片草原是「黃金蓮花草原」。夏日塔拉四季分明,清代學者梁份在地理名著《秦邊紀略》中說:「其草之茂,為塞外絕無,內地僅有。」每當夏季,走進夏日塔拉草原,百鳥爭鳴,繁花爭妍,使人迷戀陶醉。斯時斯地,深吸一口清新空氣,渾身舒泰,神清氣爽。裕固族人在自己的民歌《家園》中唱道:「美麗的風光,遍野的牛羊,祁連山腳下千裡迷人的畫廊,幸福的歲月飄散著酒香,裕固人的家園是人間的天堂。」走進肅南草原,那風中起伏的碧波綠浪,那銀色、粉紅色、金色的花海,都讓我心動不已,不知此時是何時,樂而忘返不思歸。
山裡的春夏秋冬,山裡的風雨晴晦,都記在了我的工作日記裡,深印在了我的腦海裡。儘管每一次到山裡去都少不了馬馱帳篷,人背行囊,爬冰臥雪,忍飢挨餓,但我卻因近距離朝聖靈山,而每每超越艱辛,體驗到深刻的快樂。
祁連山是滋潤一方的「生命之山」,是山南山北的萬水之源。水,生命的源泉,生命的象徵;水,也是打開祁連山這本天書的前言。廣袤的西北乾旱區,有水資源就意味著生命的繁衍生息。祁連山孕育的水,成就了河西走廊的繁華及其無法取代的戰略地位。「甘州不甘(幹)水澆田,涼州不涼米糧川。」正是得益於祁連山大量雪水的補給,才有了「金張掖」「銀武威」之美名,有了「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認江南」的佳句。
祁連山鬱鬱蔥蔥的森林,猶如一塊塊綠色的寶石鑲嵌在陰坡上,把足下的土地牢牢吸引在自己的周圍。那剛勁挺拔的松柏、婀娜多姿的山楊、繁茂稠密的灌木、名目繁多的草藥、萬紫千紅的山花,把祁連山打扮得美不勝收,分外妖嬈,連空氣、陽光都成了綠色。《河西志》記載:「祁連山山高氣寒,縱山深谷,有廣大的天然林和草原,終年積雪,成為冰川。」祁連山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終年積雪,最高峰疏勒南山團結峰海拔5808米,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地面積佔整個山區的三分之一,高大的山峰截住了氣流和雲團,在高山發育了眾多的雪山和冰川。祁連山已查明冰川共有3066條,總面積2062平方公裡,儲水量約1320億立方米,這是一個巨大的固體水庫。河西走廊是典型的綠洲經濟,出自山中的河流養育了山下片片綠洲。
無數次進進出出,我漸漸讀懂了謎一樣的祁連山,這是一座對河西走廊乃至全國自然生態都舉足輕重的神山。你看,它像父親一般高大堅韌,抵擋著北方的風寒侵襲,蘊藏著無窮無盡的礦產寶藏;又像母親一樣柔情似水,它的森林雪峰、河流湖泊、草原溼地集合出無與倫比的富饒,呵護著一方生靈,為神州大地增添異彩。
將祁連山放入更大的人文及自然背景下,才能真正理解它對甘肅乃至中國的意義。祁連山脈是被乾旱區包圍著的高地,它的北邊是戈壁和沙漠(北山戈壁和巴丹吉林沙漠),南邊有柴達木盆地,西邊是庫姆塔格沙漠,東邊有黃土高原。祁連山在來自太平洋季風的吹拂下,是伸進西部乾旱區的一座溼島。沒有祁連山,蒙古高原的沙漠就會和柴達木盆地的荒漠連成一片,沙漠將會步步向蘭州推進。正是有了祁連山,有了高山冰川和山區降雨才發育了條條河流,養育了河西走廊,有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絲綢之路。
祁連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山」。祁連山的地理意義和文化內涵遠超出我們的想像!滄桑厚重的歷史告訴我們,多元文化於此交織融合,成就了山裡山外各族人民的堅韌剛毅、自信樂觀和善良淳樸。記得有一次在肅南縣楊哥鄉深山區騎馬下鄉調研,在白雲深處的牧帳中,我聽到了裕固族牧人中流傳甚廣的詩句:「當我忘記了故鄉的時候,故鄉的語言我不會忘;當我忘記了故鄉語言的時候,故鄉的歌曲我不會忘。」當時,奔放歡快的敬酒歌不停地在我耳旁迴蕩,我的心卻隨著雄渾蒼涼的詩句飛向遠方。是啊,近年來國內外考古學家在河西走廊、祁連山地區發現了大量新石器時代的遊牧文化遺存,陸續出土了家畜骨骸、骨制的生產工具、紅銅器、青銅器等,這一類型文化距今已有3500年—5000年。在祁連山的許多山巖上,還有史前時期牧人遺留下的巖畫,內容以動物、狩獵、放牧、祭祀等為主。
祁連山養育的眾多河流與綠洲,讓古代中原的政治和文化越過了西北的廣袤沙漠,到達了新疆,走向了帕米爾高原甚至更遠的地域。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伴隨絲綢之路重要區段近1000公裡祁連山總是傳唱著不同民族的友誼與融合之歌。
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天,漢武帝派遣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騎兵一萬,自甘肅隴西出發北擊匈奴。他們越過祁連山支脈焉支山一千餘裡,切斷匈奴右臂,執渾邪王子,繳獲了休屠王宮中的祭天金人。同年夏秋,攻祁連山渾邪、休屠二王,渾邪王殺休屠王,率眾四萬餘人降漢,匈奴餘部遠遁西域,隱於漠北。漢庭遂置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移民屯田,開闢了造福千秋的絲綢之路。隋大業五年(公元609年),隋煬帝西巡,在祁連山中段的張掖主持有西域27國使臣、商賈參加的「互市」,史稱「萬國博覽會」。此後,張掖日益繁榮,由中西貿易的中轉站,逐步發展成為隋朝對外貿易和開放的窗口。歷史上,張騫、玄奘、左宗棠,還有法顯和尚、李白、王維、高適、岑參、王昌齡等都曾經在祁連山區留下動人的故事或不朽的詩篇。
到近現代,祁連山更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
1949年9月,王震將軍率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從青海翻過祁連山的扁都口至河西,一舉擊潰倉皇逃遁的國民黨馬步芳部,解放河西,挺進新疆……
祁連山給了我們生息的家園,給了我們智慧和力量,也給了我們仰視精神高地的標識。坐落於祁連山下的玉門,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工人階級的傑出代表「鐵人」王進喜,帶領他的鑽井隊用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落後設備,在20世紀60年代的玉門,打出那樣多、那樣高水平的鑽井,雙倍實現了他的「月上千,年上萬,祁連山上立標杆」的宏偉目標,彰顯了迎難而上、不畏艱險的創業勇氣。「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鐵人精神」,曾經是一個時代奮鬥精神的見證,激勵和鼓舞了幾代人,給人們祁連山一樣的堅毅力量,讓人們在祖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奮發圖強、一往無前。
地處祁連山烏鞘嶺下的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是騰格里沙漠南緣凸出的一片內陸沙漠。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這裡一片荒蕪,一年四季八級以上的大風要刮10多次,沙漠每年以7米多的速度向南推移。20世紀80年代初,古浪縣土門鎮6位農民以守護家園為己任,封沙造林,治理沙害,成為八步沙的第一代治沙人。之後的三代治沙人用38年時間堅守,用「一棵樹,一把草,壓住沙子防風掏」的治沙辦法,一步一叩首,一步一躬身,硬是在這個寸草不生的沙漠裡,繪就了人進沙退的壯美圖景,生動地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2019年3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時代楷模」稱號。八步沙「六老漢」治沙的凱歌高揚在祁連山區,迴蕩在神州大地……
為保護祁連山地區的生態環境,國家1988年成立了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7年,國家開始創建祁連山國家公園試點工作。這個國家公園的主要職責是保護祁連山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公園總面積5.02萬平方公裡。其中,甘肅省片區面積3.44萬平方公裡,佔總面積的68.5%,涉及肅北、阿克塞、肅南、民樂、永昌、天祝、涼州區等7縣(區),包括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鹽池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祝三峽國家森林公園、馬蹄寺省級森林公園、冰溝河省級森林公園等保護地和中農發山丹軍馬場、甘肅農墾集團等機構。祁連山國家公園的建立,將有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使祁連山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和修復。
巍巍祁連山,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西北地區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是民族團結的橋梁紐帶,保護著中西交流的陸路通道——河西走廊。它見證了中華民族走向世界的歷史。今天,它保護的河西走廊又是我國在國際社會履行大國責任,造福萬民,共同發展,共享福祉的生態通衢大道。
說不盡的祁連,道不完的祁連,我仰望,我讚美,我深深地眷戀……(文中配圖:想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