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植物與環境是統一體。土壤是茶樹賴以生存的基地。茶樹定植以後,便固定地生活於一定體積的土壤中,從中吸收水分及營養。今天我講一下土壤對茶樹的影響。
一、土壤結構
有結構的土壤必然是由一群或一群以上的土粒結構組成的。除底土結構形式外,表土的最好結構形式是團粒結構。茶樹在這種具有水穩性團粒結構的土壤中生活,可以不間斷地獲得較優越的水分及養分供應,是高產優質的重要條件。當然在自然界中符合這種條件的土壤結構不多,必須人為地加以改造。
二、土層的厚度及表土厚度
茶柄要求土層深厚,土層應當超過80-100釐米,特別是底土不應有粘盤層或硬碟層,避免地下水位升高,使根系向下層伸展。堅硬的泥土或粘盤層,不僅根系伸展不下去,而且形成不透水層,雨天滯留雨水成為積水層,對茶樹生育十分不利。這種硬碟層僅僅用機械的方法擾亂後並不能改變其狀態,在短期內又能重新生成。故在深翻的同時應配合施有機肥料,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膠體,使之逐步形成比較良好的結構。土層深淺不同對茶樹生育的影響極大。
三、土壤的通透性
土壤水外含量高,相應土壤溫度較低,而又會影響土壤空氣的比例,但水分又直接影響著茶樹的生育,所以土壤中必須有適當的三相比,根據調查,茶園產量較高的土壤三相比分布。在20釐米以上的表土層疏鬆孔隙度大,有利於積蓄著降水和保持水分,也有利於空氣的交流,如果這一層次土層更深一些,達到30-40釐米,將對茶樹吸收根的發育,以及土壤中微生物的類群,產生更大的作用,產量也會大大提高,達到穩產的目的就更有把握。
茶園土壤的地下水位一定要低於80釐米,地下水位較高,由於土壤孔歐被完全堵塞,而使根系產生缺氧呼吸,以致酒精中毒死亡而爛根。另外在降雨時不致產生徑流以致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這除了要求土壤通透性良好外還應當有其他農業措施保證。
四、土壤溫度
土壤溫度會影響微生物的數量和活性,一般認為絕大部分土壤微生物在溫度為10-40℃時發育最好。但是在這一適宜溫度範圍內並在一定溫度條件下,隨著溫度的升高微生物的活性加強,而微生物的分解,使有機物質損失並被釋放出氮素,而被硝化和氨化微生物所固定,變成對茶樹生育有效狀態。
五、土壤的肥力狀況:
土壤中的養分是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是茶樹發育發育的必須條件。土壤中的化學成分很複雜,所含的元素也很多,它與形成土壤母質,生物因素和施肥水平,微生物活動等緊密相關。肥力的主要營養元素指標是氮、磷、鉀及有機質的含量。根據研究認為,高產優質的紅填茶園肥力指標應當是:
(1)適宜於茶樹吸收根系發育的耕作層,至少要有45或50釐米厚的土層;
(2)在45或50釐米的耕層內,有機質含量平均要達到4-4.5%而其中胡敏腐殖質酸與富費腐殖質酸的比值至少要大於0.45;
(3)耕層內的總氮量是不能小於0.3%,其中水解性氮,每100克的土至少要有10-15毫克以上;
(4)可作為有機氮含量高低指標的「碳氮比」,表層土壤大致要在9.2-11.0之間;
(5)在表層土壤中,活性磷的含量,要達到70毫克/100克土,活性鉀要達到30毫克/100克土。
六、土壤的酸鹼度:
從各地茶區土壤pH值來看大致都在pH4-7之間,但是以pH4.5-6.5的範圍內最適合茶樹的發育,pH值小於4或大於6.5的強酸性或中性土壤,茶樹發育不好,產量低,嚴重點不能發育,茶樹不僅要求表土呈酸性,而且根部能達到的底土,也要保持一致的酸性。因為在強酸性的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長受到影響很大,微生物數量少,就會影響土壤中有機態養分的分解,同時又提高了有害的礦物質的可溶性。因此,茶樹生育也受到了不良影響。
茶樹不能在中性或鹼性的土壤發育的原因,不單純是養料問題,還可能是由於根的細胞中缺少磷酸鹽所致,由於茶樹長期的發育在有效磷酸含量極低的紅壤中,因而造成了根中含磷酸量較低,藉以適應了紅壤的環境。
茶樹又是嫌鈣植物,土壤中含有少量的石灰時,便有害於茶樹的發育。據調查,二年生茶樹在15釐米以下即含有大量碳酸鈣的砂姜結核的黏土上發育,苗高僅高8.2釐米,沒有分枝,根深僅10釐米,也沒有側根,僅有很少一點細根,而且已成片死亡,可見其危害是很嚴重的。
七、土壤與制茶品質的關係:
決定茶葉品質的因子是多方面的,是各方面綜合的作用,不過在一定的條件下,土壤中的養分是起若決定性作用的。我國許多名茶區中有些並不在高山深谷,但品質特異,這與其土壤狀況有著密切的聯繫。據各地經驗,含腐殖質較高的沙質壤士中發育的茶樹採下的鮮葉宜制綠茶,香氣滋味均良好;如在重粘黃土中發育茶樹的鮮葉,味帶苦澀,茶湯帶黃濁,土壤遊薄,水浸出物也少,這都說明土壤性質與品質有極大的關係。
我們必須抓住各種類型土壤的特點,採取各種技術措施予以改造,以適應茶樹的需要,同時在茶樹栽培過程中,注意保護土壤的已有良好特性,避免水土流失,以維持高產和穩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