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陝西戲曲廣播 ,作者陝西戲曲廣播
陝西戲曲廣播
大秦正聲,流淌在陝西人血液裡的聲音。
共產黨員田玉梅屹立在山頭,挺胸抬頭,從心底發出正義之聲:「初心猶未盡,熱血化長虹。」隨後慷慨就義。在那個動蕩年代,有千千萬萬像田玉梅這樣的共產黨員,他們猶如火紅的杜鵑花,為了更多人的幸福甘於奉獻自己,「不懼狂風冰雪壓,待到明朝春來時,杜鵑清香送萬家」。
▲惠敏莉飾演田玉梅、範曉星飾演桂英、王宏義飾演張大叔
作為2020年陝西省重點劇目創作計劃劇目,5月14日晚,由西安演藝集團易俗社根據同名京劇移植改編的秦腔現代戲《黨的女兒》在西安易俗大劇院進行內部彩排。
1
不忘初心,用秦腔傳唱紅色基因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也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人的第一個「百年目標」。作為西演·西安易俗社社長、黨支部書記的惠敏莉,早在去年就動意用一部秦腔力作獻禮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在眾多的劇目中,惠敏莉決定把《黨的女兒》搬上秦腔舞臺。
1983年田華在黃陵縣初見惠敏莉(右)
「與這部戲,或許真的是有緣分。」惠敏莉講道。早在1983年,電影版《黨的女兒》主演田華在陝西延安黃陵縣採風時看了當地劇團學員訓練班小演員們的演出,田華高興地上臺和兩位小演員合影留念,並拉著其中一位小演員的手問:「多大了?」小演員說:「13歲。」田華誇獎她「是陝西戲劇的希望」,並祝願她將來能到北京演出,當年的小女孩就是惠敏莉。
去年8月惠敏莉拜訪田華
惠敏莉說,田華老師當年的鼓勵是她30多年來堅守秦腔不斷奮進的動力。「去年因『永遠的魯藝』活動得以與田華老師再次相見,8月份進京演出期間,我專程拜訪了田華老師,談了我們想改編《黨的女兒》的想法,田老師非常支持,鼓勵我們做好劇目創作,還給我講了她當年塑造這一人物形象的許多經歷,我們特邀田老師擔任藝術指導,老人家也欣然允諾。」
▲陳超武飾演馬家輝、溫軍海飾演孫團長
《黨的女兒》講述了1935年在白色恐怖籠罩下,老根據地人民堅持對敵鬥爭的故事。因叛徒出賣,使黨組織遭受嚴重破壞,革命工作處於極其危險複雜的環境,為保護遊擊隊密藏的糧鹽和隊員的安全,共產黨員田玉梅與敵周旋頑強鬥爭,果斷建立基層黨組織,力除叛徒,最終為保護黨的革命火種而英勇犧牲。《黨的女兒》滿懷深情地禮讚了革命歲月裡基層女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守信仰、視死如歸的大無畏革命奉獻精神。
在革命年代,有無數個優秀的黨的女兒為了革命事業奉獻生命,在和平年代和建設年代,依舊有一大批黨的女兒在各自的崗位上貢獻力量。惠敏莉介紹,「我們希望通過秦腔的形式為建黨100周年獻禮,讓『黨的女兒』這種精神再凝結、再傳承。」
2
通力合作,以匠心精神打造精品
劇目彩排開場前,年逾八旬的導演楊通民老師依然沒有停下他的腳步,在後臺來回穿梭,叮囑各個工種應該注意的事項,不時還為演員再叮嚀幾句。
▲開演前楊通民為演員說戲
《黨的女兒》作為一個久演不衰的紅色題材,已有電影、歌劇、京劇等各門類表演形式珠玉在前,均在觀眾中有著強烈的反響。如何讓這部戲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又有秦腔的藝術特色,這是此次作為劇本改編和導演的楊通民考慮最多的問題。
▲彩排結束後與演員交流
一門藝術有一門藝術的表演形式,一個劇種有一個劇種的特色。秦腔《黨的女兒》根據同名京劇移植,融合相關素材重新進行了改編。楊通民介紹,「在京劇文本的基礎上我們突出了一些矛盾,讓戲要有戲,適合秦腔的表現方式,適合秦腔觀眾的審美,再者,我們探索在這部戲中將傳統戲曲的唱、念、做、打進行融合,有情有技。」
▲龐鵬在彩排前調試舞美
西演·西安易俗社舞美設計師龐鵬擔任此次劇目舞美設計,他介紹在構思階段多次與自己的恩師陶隆老師溝通,一定要突出戲曲的特色,一景多用,大部分舞臺裝置以戲曲傳統的景片為主。「這部戲的故事發生在江西一帶,但是我們現在又要移植成為秦腔,在一些景片上特別是建築上我做了一些調整,既有關中農村的特色,讓觀眾產生親近感,又不要丟失故事發生地的地域特點。」
▲音樂總監、配器指揮張新懷
▲司鼓趙根新、板胡張磊
劇中扮演馬家輝的陳超武說,這是他第一次扮演反面角色,挺有壓力,但會盡己所能。扮演張大叔的王宏義說,在楊老師的排導下,他在竭力尋找傳統戲曲的影子,要讓現代戲依然有玩意兒,有傳統戲的痕跡。扮演丹丹、劇組年齡最小只有19歲的何雨馨說,每次排練都會流淚,每次排練老師們都會給自己很多啟發,這註定是自己一次難忘的經歷。
3
古調新彈,百年劇社的時代脈搏
與劇場內秦聲秦韻相伴的,還有正在如火如荼進行改造的「西安易俗文化街區」項目,這個由東大街、北大街、西一路、案板街四面圍合的區域建成後,將成為離鐘樓最近的文化街區項目。即將亮相的易俗文化街區,以西演·西安易俗社為中心,提升易俗大劇院、易俗社劇場,融合秦腔藝術展演、秦腔博物館群落、戲曲文化創意為一體。這對於百年劇社來說,無疑又是一次新的發展機遇。
▲外立面改造提升中的易俗大劇院
成立於1912年的西演·西安易俗社已走過了108年的歲月,積累了豐富的文化藝術與學術價值,能否發揮劇社的品牌效應,與時代共振?如今易俗人也在奮力前行。
▲易俗文化街區效果圖
「今年疫情期間,我們以網絡排練的方式啟動了《忠義俠》《雙官誥》《金沙灘》三部秦腔傳統劇目的排練,還排練、錄製了幾部抗疫題材小戲。下半年,我們還有好幾部劇目的創作計劃,一個劇團,還是要用作品說話,提升社會影響力!」西演·西安易俗社業務副經理陳超武介紹。
▲抗疫題材小戲錄製
4月20日至2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視察講話中強調,陝西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要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作為西演·西安易俗社的帶頭人,惠敏莉倍感振奮,「作為一個百年秦腔劇社,易俗社在不同時期的發展中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關注與關懷,在新的偉大時代,我們將牢記殷殷囑託,秉承老一輩秦腔藝術家的初心,主動擔當、主動作為,將秦腔舞臺作為傳播正能量、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陣地,讓易俗精神與時代共振!」
來源:陝西戲曲廣播
圖片:部分來自中國文化傳媒網
編輯:小紅
校對:曉曉
初審:劉昆
終審:小燕 大臉貓
原標題:《大型秦腔現代戲《黨的女兒》:唱響紅色經典的時代精神》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