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父老鄉親好,這裡是侃片少年。暫告昨日清明的緬懷,今天跟大家嗑一磕從開播到現在為止已有六季的一個喜劇綜藝節目《歡樂喜劇人》。
迄今為止,任何作品能夠有六季這樣的播出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說明它的生命力,但從綜藝的角度上看,大多數節目後期的成績是往往不如前期的,譬如說大家熟知的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在後期的大眾評論上大多以失望為主。其實,不難看出,觀眾之所以失望的原因大多數都包含對原創的看法,綜藝節目的根本本來就是娛樂性,能夠更新的除了題材就是節目形式,而像喜劇作品,最主要的就是原創。
從第一季到第六季的節目賽制上來看,第一季是以接受現場500位觀眾評審的投票。每兩期淘汰一位喜劇人,並替補一位喜劇人,淘汰賽結束後進入總決賽,最後評選出冠亞季軍;第二季為了激發喜劇人的創作潛能和比賽的激烈程度,加入踢館賽,復活賽以及大咖助演環節;第三季則採取一對一的賽制進行比賽和排名,兩場累計排名墊底的直接淘汰;第四季則多了「魔王挑戰賽」和「踢館挑戰賽」交替的比賽形式;《歡樂喜劇人第五季》由新晉喜劇人和返場喜劇人組成,該節目通過海選晉級、魔王挑戰突圍、爭冠排位賽段等方式來選出最後的喜劇之王。
《歡樂喜劇人》第六季採取五大遞進賽段,除此之外還有波蘭公平競爭組合、艾傑西等國外喜劇人的新鮮血液匯入,十九組喜劇人同臺對戰,但同時保留原本存在的默劇、肢體喜劇、新派相聲等喜劇形式,嘗試以年輕態的新形式喜劇覆蓋更多圈層受眾。
我們可以從各季的賽制上看出,節目是在推陳出新的,如果說《歡樂喜劇人》第一季所獲得的熱度都是源於喜劇題材的綜藝的創新形式,那麼能夠走到《歡樂喜劇人》第六季的真正原因可能還在於節目為了突出新意的辛苦打磨。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內容上,我們都可以看到《歡樂喜劇人》第六季所呈現的賽制和作品本身,都聚焦於對社會現象的思考和個人見解的表達。無論是相聲小品甚至脫口秀都充分聯繫著現實熱點,因為社會中的種種,我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進而無形中與觀眾溝通與觀眾交流的目的。從此作為出發點,《歡樂喜劇人》無疑是優秀的,是值得我們讚揚的。
但,一檔綜藝節目做到了形式創新、內容貼合當下,它能做的還有什麼呢?
當觀眾有了審美疲勞,所有的形式捉襟見肘、內容黔驢技窮時,《歡樂喜劇人》第六季只好以更加嚴格的賽制來保證每個晉級名額的含金量,像之前白凱南被網友詬病的作品時抄襲笑果文化的張博洋,一度把喜劇作品的原創性要求放在了大眾審美的標準裡。
如果說一個娛樂節目,為了它的收視率和商業性,去看它宛如生死場的作品評選,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放到另外一個層面上來講,早已在喜劇界有所名聲建樹的喜劇人來到舞臺,他所要做的並不是為了名利,而是同同行的年輕人一起去探討喜劇形式的更多可能,是為了服務年輕同行的一代給喜劇事業增添光明的未來,在競爭中交流,利用舞臺去詮釋喜劇作品的強大生命力。
解析好電影,最新影視劇綜藝娛樂資訊,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侃片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