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川陳氏伯萬公後裔 字輩錯亂探源

2020-12-16 騰訊網

陳氏文化 | 陳氏新聞 | 尋根問祖

字輩,也叫做字派,是指名字中用於表示家族輩份的字。單一的每個字輩有其精深的含義;若干單一字輩合組成的四言、五言或七言等短句則類似於詩,皆宣揚忠孝節義,蓄含祈福和美好的願望。文化底蘊深厚的執筆者,其字輩的組合可謂絢麗多姿的詩篇!

按字輩命名,始於漢,成於宋,盛於明。這是在我國傳承千年的重要取名方式,是傳統家族文化的重要內容,它能明祖宗、序昭穆、講孝道、尚倫理,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據新化鵝塘明崇禎十五年(1642)三修譜記載,「元季賊亂,遺失湘鄉,……世系班次多所錯落。」且"家自為記,戶各為牒″。

清.道光庚子(1840年)"七修譜″載,"明以前譜牒殘失,無從檢閱″。

失譜之說同我族歷次修譜的記載是吻合的。可見,我族在明弘治癸丑(1493年)"首修譜″時,有關伯萬公後裔字輩的文字資料已經很少,憑口傳心記的字輩就難免會有出入。

據史書記載,元朝實行等級歧視制度,統治者曾頒布法令,禁止平民取名。(我直系先祖六七公、千一公、萬三公等等只能用數字取名,可作為例證。)元代暴政造成不少譜書被焚毀,故不排除明代以前各個姓氏的世系淵源皆有混指儀墓、妄附梁公之嫌。

又據新化鵝塘清乾隆四十九年(1723)六修譜記載,「永齊二支修於城東公寢,康公一支修於大坪公祠。」

"盛世修譜″。康乾盛世,修譜續譜之風盛行,伯萬公後裔的大支小支紛紛自立門戶修譜。

民國時期,"時局艱危″,兵荒馬亂,續修譜牒時收錄的族人資料極不完備。據1935年新化鵝塘"九修譜″載,"此屆與修者僅二十一戶,獲修者不及未修者之多″。

近幾年來,遠徙雲、貴、川、渝、鄂、桂等省的伯萬公後裔返湖南新化尋根覓祖者日益增多,然老譜上查無此人,修譜時漏修應該是缺失的重要原因。

新中國成立後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修譜論輩曾被管理者視為搞階級調和,倘有不諱者,\\\\\\\\'\\\\\\\\'依靠對象\\\\\\\\'\\\\\\\\'要冒立場不穩的風險,\\\\\\\\'\\\\\\\\'成份高\\\\\\\\'\\\\\\\\'者則會被認定為\\\\\\\\'\\\\\\\\'階級復闢\\\\\\\\'\\\\\\\\'。

綜上可以看出,元代失譜,清代分支續修,民國漏修,以及建國以來近三十年對譜牒的錯誤認識,均是伯萬公後裔字輩錯亂的重要原因。

部分伯萬公後裔沒有按統編六十字輩第35代對接"惟″字輩,也是伯萬公後裔字輩錯亂的又一重要原因。

清雍正癸卯年(1723),永康齊三宗頭人於新化仲才公祠合議共修宗譜,擬定了統編六十字派:

1996《伯萬公宗譜》和2018《伯萬公文史》皆認定為清乾隆癸卯年(1783)永康齊合議共訂"六十字輩″,這裡疑有誤,至少應提前六十年。因為在乾隆癸卯之前,族人已經按六十統編字派命名了。如下圖,族譜中的陳惟金生於雍正三年,其五個兒子均是"今″字輩。

另有宗賢認為"六十字輩″早在明祟禎壬午年(1642)新化鵝塘"三修譜″時就合議共訂了,這有可能性。若按此說,則統編六十字輩的出現則又提前了幾十年。由於我手中無"三修譜″,因此按我支系族譜所載,暫定"六十字輩″是在雍正癸卯年合議共訂的。

儘管乾隆甲辰"六修譜″再次強調了"三十五代起惟字班各戶同遵″,民國二十四年"九修譜″以及1996《陳氏伯萬公宗譜》等譜牒也反覆強調了伯萬公後裔必須按35代對接"惟″,然而仍有不少的伯萬公後裔因為種種原因並未遵照執行。因此,估計明清以來的伯萬公後裔字輩版本有上百種之多。

就現狀看,有不接"統編六十字輩″的。如錦屏陳氏和宗榮公支系的部分後裔。

也有按三十二代、三十四代、三十六代、三十七代等代次分別對接的。例如永宗派文成裔就是按伯萬公32代接"惟″的。

還有用完了本支系所議字輩再接"惟″的,例如宗榮公支系的部分後裔。

竊以為,未按三十五代接"惟″的支系,應該各有其不同的具體原因,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可以理解的。

就以本支係為例來看,我入川始祖必安公(伯萬公第34代孫)於康熙四十五年(1703)率子孫入蜀,世世代代皆在窮鄉僻壤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1784年乾隆甲辰"六修譜″要求按三十五代接"惟″時,必安公已入川八十餘年了。因此,我必安公後裔按祖訓"一脈獨用″二十舊字輩,用完舊班後才對接了"惟″字輩。現已傳至伯萬公第49代"顯″字輩了。

我支持伯萬公後裔的字輩按第三十五代統一接"惟″字輩的作法,不糾結歷史,嚴以數位化為準。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清長幼親疏,明白世系源流,促進伯萬公大家庭的團結。

具體操作來看,各支系的字輩以由贛遷湘始祖伯萬公為第一代,順數至本支系已經使用的最低輩份的代次,再對接統編六十字輩的相應代次就理順了。

例如:我支系的最低字輩是"顯″字輩,對應伯萬公是第49代"厚″字輩,新出生的嬰兒就應對接伯萬公第50代"繼″字輩了。

然而,網上所見的各支系譜所載的"六十字輩″又版本各異,讓修譜者難已適從。有的支系改動較小,有的支系作了較大的改動。

首先比較兩個權威版本:雍正癸卯譜(1723)和《潁川陳氏伯萬公宗譜》(1996)

後者比照前者,編委會就"採納族人建議″修改了"肇良讓舊″四個字輩。

我根據伯萬公後裔發到網絡的大同小異的字輩版本(不完全統計),對照雍正癸卯譜所擬定的六十字輩,出現差異的用括號予以了註明。

惟今能顯遠,

歷代(亙古、從古、自古、歷久、永久、立代)善名揚。

端自肇(開)基厚,

繼因衍緒良(長)。

量材(才)修正業,

素位守彝(奕)常。

禮讓(樂、義)家聲舊(振),

詩書世澤光。

香臺恢祖德,

義柱煥宗堂。

餘慶原星聚,

支延萬禩(祀、世、翼)昌。

現冒昧地對括號註明的各支系的改動談談自已的粗淺看法:

1,\\\\\\\\'\\\\\\\\'亙古\\\\\\\\'\\\\\\\\'、\\\\\\\\'\\\\\\\\'從古\\\\\\\\'\\\\\\\\'、「自古」、\\\\\\\\'\\\\\\\\'歷久」、「永久\\\\\\\\'\\\\\\\\'、「立代「,其實含義都相同,都是\\\\\\\\'\\\\\\\\'延續不斷\\\\\\\\'\\\\\\\\'的意思,或許是為了避諱而作了種種改動。感覺還是\\\\\\\\'\\\\\\\\'歷代"稍好一點。

2,\\\\\\\\'\\\\\\\\'肇\\\\\\\\'\\\\\\\\'字的本意就是開始、開端,故認為改用\\\\\\\\'\\\\\\\\'開\\\\\\\\'\\\\\\\\'更簡明。

3,"材″改用"才",似乎更好命名。

4,\\\\\\\\'\\\\\\\\'奕\\\\\\\\'\\\\\\\\'的含義是美麗,替換詞義單一、書寫不便的\\\\\\\\'\\\\\\\\'彝\\\\\\\\'\\\\\\\\'似覺可行。

5,\\\\\\\\'\\\\\\\\'舊\\\\\\\\'\\\\\\\\'改用\\\\\\\\'\\\\\\\\'振\\\\\\\\'\\\\\\\\',從該短句表達的意思看更為恰當。

6,\\\\\\\\'\\\\\\\\'禩\\\\\\\\'\\\\\\\\'同\\\\\\\\'\\\\\\\\'祀\\\\\\\\'\\\\\\\\',改用\\\\\\\\'\\\\\\\\'世\\\\\\\\'\\\\\\\\'更能表情達意和便於命名。

7,\\\\\\\\'\\\\\\\\'良"、\\\\\\\\'\\\\\\\\'讓\\\\\\\\'\\\\\\\\'二字,則屬於修譜執筆者參照譜諜版本不同的問題,不排除個別字系筆誤。

還有改動較大的六十字輩版本,這是個較難處理的問題。因為這不僅涉及個人能力,還涉及到在本族的話語權。

各支系根據本支系的實際情況對"六十字輩″作了改動,皆各自有其理由。

例如宗榮支系"民國二十三年(1934)四修譜″改動的理由是"與先代犯″和"不便稱呼″。

小結一下改動理由,還有"涉於僭越″的、有避國號或先帝犯的、有便於取名的、有避免同先代重複的……

此外,還有少數伯萬公後裔誤投了義門。

甚至還有不以伯萬公為一世祖的新化錦屏陳氏。

歸納起來,伯萬公後裔字輩的錯亂有下列原因:

1,不能統一。(散居各地,聯絡不便;陳氏後裔中,尚缺乏鄧小平這樣既權傾朝野且又重視修譜的\\\\\\\\'\\\\\\\\'重量級人物\\\\\\\\'\\\\\\\\'。)

2,不敢統一。(政治原因)

3,不願統一。(家族成見)

4,修譜者文化水平的差異。(水平原因)

5,抄寫筆誤以及印刷製版的失誤。

隨著民主進程的加快,為適應技術革命的飛躍和城鎮化的要求,我國的人口流動和遷移超過了以往任何社會。修譜論輩,就百姓來看,為了序長幼辨親疏拉關係;就管理者而言,為了外交(海外華僑尋親問祖)以及和諧社會的需要。因此,修譜論輩便悄然興起並逐漸火熱起來。就連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也於九十年代初親自審定了鄧氏96字輩。

字輩問題要求字字準確無誤,認真推敲,這對當前各支系爭先恐後的修譜活動至關重要。以前,各支系根據本支系的實際情況對字輩所作的種種不同的改動和對接,皆各自有其理由。我們沒有理由也沒有資格去責備先祖,重要的是利用現代社會網絡時代提供的方便,做好我們自已。

應該承認,伯萬公大家庭字輩的統一不是件容易的事,越往上清理,分歧越多,難度越大。正確的態度是"知難而進″,每個家族成員都應該積極參與,共同來完成這一艱巨的任務。

毋庸諱言,理順伯萬公後裔錯亂的字輩,風聞已久的正在編修中的"伯萬公宗譜″將起到扛鼎作用。

相信總祠管委會能廣邀賢能,任人為賢。尤其是主編,應飽學醇儒之宗賢方能勝任,才能在寫、編、校層層把關,認真鑑別和慎重採信,才能編修出質量上乘的"伯萬公宗譜″,促使字輩的統一。這樣,既為伯萬公添了彩,又免了他族笑話。

以上一孔之見,僅為拋磚引玉。

重慶市大足龍崗中學陳昌恆謹識

重慶市大足區中醫院陳昌仁審稿

相關焦點

  • 潁川陳氏伯萬公後裔 字輩錯亂探源
    綜上可以看出,元代失譜,清代分支續修,民國漏修,以及建國以來近三十年對譜牒的錯誤認識,均是伯萬公後裔字輩錯亂的重要原因。部分伯萬公後裔沒有按統編六十字輩第35代對接"惟″字輩,也是伯萬公後裔字輩錯亂的又一重要原因。
  • 後唐平南功臣潁川陳氏伯萬公家譜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傳家風丨揚正氣丨鑄族魂丨促發展 陳伯萬是陳姓家族中一個閃亮的亮點,南朝陳國皇族之後裔,生長於唐末亂世,佐李克用屢建軍功,又於後唐莊宗同光二年七十高齡,任武軍節度使兼湖廣都招討宣撫防禦使,率子孫四代奉旨平定南蠻,遂定居新化鵝塘。
  • 後唐平南功臣潁川陳氏伯萬公家譜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傳家風丨揚正氣丨鑄族魂丨促發展 陳伯萬是陳姓家族中一個閃亮的亮點,南朝陳國皇族之後裔,生長於唐末亂世,佐李克用屢建軍功,又於後唐莊宗同光二年七十高齡,任武軍節度使兼湖廣都招討宣撫防禦使,率子孫四代奉旨平定南蠻,遂定居新化鵝塘。
  • 湖南湘鄉湘潭伯萬公後裔38支源流
    2、湘鄉船下橋陳氏該族自後唐同光2年(924)都督伯萬公來楚,寓跡長沙、寶慶兩郡之間,支分湘鄉、益陽、湘潭、新化四邑。至明初彬卿公,生子八,四子銘,字志玹,居鶴裡。支譜始修於清雍正9年(1731),道光7年(1827)續修。3、湘鄉測水陳氏始祖伯萬公。
  • 湖南湘鄉湘潭伯萬公後裔38支源流,看看有你的支系嗎?
    3、湘鄉測水陳氏始祖伯萬公。至明永樂4年(1406)二十九世孫彥德公由漵浦徙居武岡陳碼頭,遞至子桂公生有四子:汝受、汝聰、汝明、汝遠,遂分為四大房,此四房後裔自武岡續遷湘邑測水等處,稱測水陳氏,尊彥德公為測水陳氏一派祖。清道光4年(1824)建宗祠於測水。該族名人陳介,民國間駐德國、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國大使。
  • 陳氏族譜——又一批「字輩」搜羅
    德新分居汝南城西偏距城六裡號義士村,其後人又分居西鄉洪山廟冷水河岸南北俱有姓氏; 德鄰分居確山邑城北郊三裡店處,亦有後裔;德尚仍居汝南郡城內,街號水巷,其後人至道光十一年間漸絕, 所僅存者城東廟兒灣雖有姓氏其人要亦無多耳。予(該文作者應選公)為龍祖十二世孫, 且系合族大宗懷瑾之胞叔遵族祖景澄公 (家譜首創者萬清公)約同堂兄荊山公(參與家譜首創者居中公),代侄造修家譜。
  • 義門陳氏字輩
    河南潢川(原河南光州)家族門聯有(義門家聲振,潁川世澤長).輩份中有:殿傳金寶,家慶宏昌,永紹先澤,大顯其光64. 安徽省樅陽縣輩份中有「克、相、勝、庭」65.駐馬店一帶陳氏:原居汝南縣城附近,至明朝戶口殷繁,但明末兵荒馬亂,遠祖抱譜行至汝南城西北仙女橋附近人亡譜失,前代祖宗世系名諱無從查 考。德新公遷居汝南和駐馬店市交界處冷水河兩岸大陳莊、小李莊、牛王廟陳莊、橋西陳莊等村莊;次子德鄰公後裔遷居確山縣城北關三裡店;三子德尚公後代,遷居汝南東(今平輿)廟兒灣。1933年前家譜只有三世祖長門德新公後裔老五門(四世)、少五門(九世)十數代。
  • 伯萬公與陳翔辨析
    ( 錦屏堂族譜照,見《潁川陳氏考略》)萬曆二十八年(1600)三修譜又說:「稽陳氏虞思胡公之後,因周武王封國於陳,古以國紀姓,發於潁川;以地名郡,獨我祖而氏名錦屏。何肇翔詡公,原博州人。從王建入蜀,闢任閬州新井縣令。」
  • 完年納福,網上祭拜陳氏堂上歷代祖先!
    陳氏文化 | 陳氏新聞 | 尋根問祖
  • 完年納福,全網祭拜陳氏堂上歷代祖先!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值此除夕佳節來臨之際,陳氏在線與全球陳氏宗親一起,通過網絡,虔誠祭拜陳氏堂上歷代祖考祖妣,感恩祖德,祈福陳氏!時維                庚子歲末  除夕酬神節屆新年  迎春花開潁川世家  陳氏族人
  • 陳氏在線解析·潁川陳和義門陳的關係
    >路同行 前言導讀 天下陳氏出潁川、天下陳氏出江州,各有各的說法,為了更好的讓後人傳承我們陳氏文化。媯滿是舜的後裔。仗著祖上的榮耀,他被列為十二諸侯之一。按照當時的慣例,媯滿及其後裔以國為姓,陳便成了他們的姓氏。 潁川陳氏,源自齊國田氏 春秋時,陳國發生了一場爭奪王位的宮廷政變,陳厲公之子陳完逃至齊國,改姓田,做了個「工正」的小官。陳完第五代孫田乞做了齊景公的大夫,發動了一次政變。
  • 潁川堂陳氏----你是啥姓氏?有堂號嗎?
    田氏(本姓陳)齊王建三子田軫被封為潁川侯,因遷入陳國故地潁川,恢復了陳姓,改稱陳軫,遂成為潁川陳氏的始祖。陳氏迄今,中國人口達7000萬,名列中國第五大姓,全球人口總規模超過1.3億。其中潁川陳氏子孫達6000萬以上,在南方地區和海外名列第一大姓,名聲響亮,人才濟濟,影響巨大。
  • 完年納福,網上祭拜陳氏堂上歷代祖先!
    陳氏文化 | 陳氏新聞 | 尋根問祖
  • 陳氏家族——堂號、字輩概述
    字輩; 江蘇省鹽城市阜寧陳氏字輩:十六世以下 六修宗譜續訂:為德必昌.尚志有方.克家法祖.錫汝善良。 湖北省廣水市義門陳氏字輩:道可光家,昌延奉兆,義乃紹祖,慶啟鴻文 雲南省鎮雄縣黑樹鎮陳氏(遷徙自貴州畢節)二十代字輩:泰玉元業,應世學思,克繼祖善,石登有必,朝顯庭煥 安徽廬江縣嶽廟陳莊陳姓字輩:光國啟家,崇先玉後,福德滿倉。
  • 你好,我叫陳氏,這是我的最新簡歷!
    人口:9000萬子孫:陳完支系;陳留支系;陳衍支系;陳湣公支系;陳亢支系,潁川陳氏,南朝陳氏,義門陳氏;陳潤宗系;開漳聖王派、伯萬公派,柳溪派、玉湖陳氏、贄公派......等等。兄弟姐妹:姚、虞、胡、田、孫、袁、王、陸等七十餘姓。
  • 尋根問祖查淵源——福建省南安市霞美畲陳氏(貴卿公)淵源探究
    世界華人出自黃帝、天下陳氏出自舜帝、 陳氏始祖是陳胡公、潁川始祖是陳寔公、南院始祖是陳邕公、多廉始祖是貴卿公。先祖貴卿公,名旺宏、字國典、號多廉,原配李靜嘉,未娶先故,繼配張慈懿。生三子:長子名華,號霞溪,守祖厝霞美畲;二子名藕,號塘溪,分居蓮塘村;三子名禮,號逸溪,分居安溪縣龍門鎮山頭村。
  • 陳氏:全國各地字輩匯總(2020年更新)
    清末從現在貴州畢節市七星關區層臺遷出,到現在的鎮雄縣(之前屬於四川管轄)母享鎮三家寨至坡頭新場,直至上世紀80年代初畢節宗親才找到這支人,現已繁衍至第11代(榮),據陳氏家譜書記載,該支系屬義門陳氏果石莊,是遵義萬裡祖之後裔,陳氏第123代。。該地目前健在「世」字輩老人:陳世俊、陳世秀(女)、陳世英(女)。
  • 【最新246首陳氏字輩】對照字輩是尋根最為方便和準確的方式之一!
    公原於閩長溪赤岸遷入溫州平陽,但因世遠年湮,祖上世系無存,望有知情者提供線索。尋親:公之三子萬十二公於元末明初遷福建寧德章溪);二房一支於清中期遷福建建甌;二房又一支遷平陽水頭或北港。陳學用浙江省泰順縣陳氏研究會陳學用(浙江泰順陳氏研究會)161浙江省 溫州市 永嘉縣 烏牛車站街道上三房村夏 定 發。
  • 陳氏在線解析·潁川陳和義門陳的關係
    > 陳氏在線與您一路同行 前言導讀 天下陳氏出潁川、天下陳氏出江州,各有各的說法,為了更好的讓後人傳承我們陳氏文化。媯滿是舜的後裔。仗著祖上的榮耀,他被列為十二諸侯之一。按照當時的慣例,媯滿及其後裔以國為姓,陳便成了他們的姓氏。 潁川陳氏,源自齊國田氏 春秋時,陳國發生了一場爭奪王位的宮廷政變,陳厲公之子陳完逃至齊國,改姓田,做了個「工正」的小官。陳完第五代孫田乞做了齊景公的大夫,發動了一次政變。
  • 宋代以上的浙江陳氏始遷祖結集地(1)
    ----[浙江蘭溪]    高丘陳氏    始祖著,字昭,號西齊,行興九,晉代陳逵後裔。始遷祖松,字挺秀,又字壽卿,號東郊,行百八,南宋寶祐間自義烏縣瑟裡村移居浦陽高丘村(今屬蘭溪縣墩頭鎮)。世系載至第二十二世"相"字輩。----蘭溪厚嶺陳氏    始祖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