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觀智庫——東協智庫對話會專家合影
2016年12月8日,由國觀智庫主辦、清華海峽研究院協辦的「國觀智庫-東協智庫對話會」在北京召開。本次對話會以「新時期的南海局勢——衝突與合作」為主題,立足於當前脆弱多變的地區局勢,致力於促進中國與東協國家的政策溝通,為中國維護地區秩序穩定、促進地區合作發展做出來自社會智庫的貢獻。
2016年,南海局勢波詭雲譎,敏感事件接連發生,域外國家頻繁介入,致使地區秩序陷入危險境地。目前,地區各國已意識到加強危機管控、促進合作發展的重要性。作為地區重要一員,中國期盼與各國加強對話、增進信任,也希望在下階段地區合作與發展中承擔更大責任。
在此背景下,國觀智庫舉辦此次對話會,以此推動中國公共外交、促進與東協智庫的學術與政策交流。國觀智庫參考自身對國際智庫和學者的研究成果,綜合國際輿論影響力和國家決策影響力兩大標準,從眾多東協智庫學者中遴選並邀請12位重要嘉賓參與本次對話。
對話會共有中外發言嘉賓24位,圍繞以下議題展開討論:
1、「大國互動下東協的戰略選擇」
2、「後仲裁案時期區域秩序的重塑」
3、「區域秩序重塑過程中的中國貢獻」
4、「南海的未來:共同發展」
國觀智庫創始人、總裁任力波
對話會伊始,國觀智庫創始人、總裁任力波致歡迎辭,並為本次會議訂下了「不避現實,面向未來」的基調。他在致辭中說,在爭議中選擇合作需要勇氣,在戰爭中選擇和平需要勇氣,就南海問題而言,在現實中面對未來更需要勇氣。國觀智庫堅定的認為南海應成為和平之海。南海足夠大,足以容下周邊各國,域內國家應建立共同安全的理念、確立共同發展的框架、實現共同利益的未來,使南海問題得以妥善解決。
對話會開始後,各國學者結合自身研究方向,從不同角度對南海相關議題進行解讀。
北京大學海洋研究院研究員胡波
中美戰略博弈是中外嘉賓熱議的首個問題。北京大學海洋研究院研究員胡波認為,南海目前正處於「脆弱的穩定」,相關各方在高壓和高風險狀態下表現出一種集體的收縮與克制,但基本立場和政策並未發生實質性改變。川普上臺後的南海政策尚不明朗,地區性突發事件發生的風險依然存在。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由冀借用毛主席的言論評價南海問題,認為「中美關係是綱,其他關係是目」。當前中國面臨的不僅僅是南海地區性問題,而是作為其幕後推手的美國試圖連接坎培拉、華盛頓、東京三方,甚至進一步延續到亞洲其它國家所形成的亞太新局勢。
對此,印度尼西亞大學東協研究中心創始人Evi Fitriani表達了不同的聲音,她認為中方學者普遍存在較強的反美情緒,有關「南海問題是由美國一手造成」的觀點比較片面。菲律賓大學海洋事務與海洋法研究所所長Jay Batongbacal也認為,並不是所有南海問題都是美國引起的,例如很多漁業糾紛就已綿延數十年。隨後,中外學者在自由討論環節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雙方各抒己見,你來我往,將本次對話會推向第一個高潮。
越南外交學院研究員Hoang Thi Tuan Oanh
此外,部分學者還就東協國家的南海政策展開討論。來自菲律賓德拉沙大學的外交事務分析專家Richard Javad Heydarian深度剖析了杜特爾特的外交政策及其國內外因素,認為下一階段菲律賓的外交政策受到國內民族主義和軍方的雙重壓力,結合杜特爾特本人的性格色彩與外交素人身份,其外交策略具有極強的不確定性。來自越南外交學院與社科院的三名研究員Hoang Thi Tuan Oanh、Do Tien Sam(杜進森)、Duong Van Huy(楊文輝)也分別對中越關係及未來中越合作的前景進行了展望。
還有學者圍繞南海地區的國際法問題展開討論。關於中國的歷史性權利,國觀智庫首席研究員、國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研究員周秋麟分析了中國在南海的歷史性權利。他認為歷史性權利的主張要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對於主張歷史性權利的區域應當實行管理;二是這種管理要有持續性;三是別國的態度。依照此標準,他認為中國在南海擁有充分的歷史證據和國際法證據來證明自己的歷史性權利。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副總工、研究員王曉惠認為,中國擁有歷史性權利,別國也有歷史性權利,雙方應妥善解決權利糾紛,尋求合作道路。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薛晨、上海社科院海洋法研究中心主任金永明、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餘敏友也對中國的歷史性權利進行了梳理。
印尼海洋和漁業部高級顧問Hasjim Djalal
前國際海底管理局主席、印尼海洋和漁業部高級顧問Hasjim Djalal認為,中國應該澄清南海斷續線的內涵和範圍,以便為地區國家協商談判劃定範圍。菲律賓大學海洋事務與海洋法研究所所長Jay Batongbacal則聚焦漁業執法衝突,認為漁業糾紛很容易引起各國民族主義情緒,政府層面應管控危機、加強溝通,妥善解決漁業執法衝突。此外,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Ian Storey和香港大學政治系主任胡偉星也從不同角度分析了南海地區的國家法爭議。
此外,諸多學者從地區合作出發,分析南海秩序的發展前景以及中國在其中的貢獻。Hasjim Djalal認為,中國90年代初就提出了共同開發的理念,但是它的範圍、執行主體和實施方式等問題遲遲未能解決。「我們非常歡迎共同開發方案,但具體實施還有很多困難,需要智庫機構好好研究。」他建議各國可以從技術層面入手加強合作,並認為大國在合作中要謹慎對待小國利益。國觀智庫高級研究員、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劉豐認為,中國與東協國家應該邁向下一步,加速實現《南海各方行為準則》的達成。地區國家應視彼此為平等一方,不斷增進互信,特別是在中國崛起的大背景下,區域安全方面需要採用共同安全的哲學觀和價值觀。此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副教授李明江、印尼大學政治系主任Evi Fitriani、馬來西亞戰略與國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Hee Kong Yong分別從制度創新、外交合作、產業對接等方面闡述了南海地區合作的設想。
本次國觀智庫——東協智庫對話會上,各方專家均以客觀、負責、務實的態度就一些敏感問題敞開心扉,這正是國觀智庫舉辦本次會議的初衷。國觀智庫歡迎建設性的爭論,也期待探討未來合作的路徑。會上有一些問題已經解決,有一些問題仍在討論,還有一些問題引發了一些新問題,這為國觀智庫與東協智庫保持長期溝通和交流增添了必要性。本次會議後,國觀智庫將繼續與東協智庫加強溝通和合作,為雙方學術交流和政策溝通開拓更多路徑。
附:國觀智庫-東協智庫對話會發言嘉賓名單
外方發言嘉賓(按姓名首字母排列)
Do Tien Sam(杜進森) 原越南社科院中國研究所所長,原越南社科院中國研究所《中國研究》期刊總編輯,現越南社科院中國研究所東海(南海)研究中心主任
Duong Van Huy 越南東南亞研究所安全研究室研究員
Evi Fitriani 印尼大學東協研究中心創始人
Hasjim Djalal 印尼政府海洋及漁業事務高級顧問
Hee Kong Yong 馬來西亞戰略與國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Hoang Thi Tuan Oanh 越南外交學院研究員
Ian J. Storey 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Jay Batongbacal 菲律賓大學法學院的助理教授、菲律賓大學海洋事務與海洋法研究所所長
李明江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副教授、中國研究項目協調官
Nur Azmel Awaludin 馬來西亞海事研究所研究員
Nguyen Thi Phuong Hoa 越南社科院中國研究所《中國研究》期刊副總編輯,越南社科院中國研究所中越關係研究中心主任
Richard Javad Heydarian 馬尼拉外交事務分析專家、菲律賓德拉沙大學國際事務和政治學助理教授
中方發言嘉賓(按姓氏筆畫排列)
馬 博 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專職研究員、海洋法項目主任
王曉惠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副總工、研究員
由 冀 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政府與行政學系主任、教授
劉 豐 國觀智庫高級研究員、南開大學周恩來管理學院國際關係副主任、副教授
餘敏友 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金永明 上海社會科學院海洋法研究中心、中國海洋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周秋麟 國觀智庫首席研究員、國家海洋局海洋第三研究所研究員
胡偉星(Richard W. Hu) 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主任
胡 波 北京大學海洋研究院研究員、海權及海洋問題專家
凌德權 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薛 晨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研究員
鞠海龍 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附:國觀智庫簡介
國觀智庫創立於2013年5月,是一家獨立的社會智庫。
國觀智庫堅持「為國家圖富強、為天下儲人才」的智庫理念,堅持「應用研究為導向、信息研究為基礎」的研究思路,為政府決策部門、產業領軍企業、行業投資機構的戰略決策提供研究支持,研究領域覆蓋「一帶一路」戰略及海外投資、海洋戰略及海洋經濟、邊疆治理及邊疆投資、全球軍工貿易等,服務著外交部、發改委、國家海洋局、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重慶市政府等一批中央和地方政府。
國觀智庫海洋事業部主要研究海洋戰略和海洋經濟兩大領域,包括國際涉海涉華輿情監測與分析、國別海洋戰略和海洋經濟研究、全球海洋產業園發展研究、全球爭議海域案例研究、海上絲綢之路國別經濟發展研究等。2016年6月內部出版的新書《中國「海洋強國」戰略提出後的國際智庫輿情研究》即是國觀智庫海洋輿情研究的最新成果,為外交部、國家海洋局等涉海部門相關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
國觀智庫擁有一支上百人的研究隊伍,研究員背景多是有決策經驗的政府高層官員、傑出學者、資深記者和企業領袖。此外,國觀智庫還通過建立廣泛的全球研究員合作體系和全球智庫合作體系,強化海外研究力量,推動國際化進程。
在對外合作方面,2015年9月,國觀智庫和清華大學海峽研究院共同成立「清華-國觀海洋研究中心」;2016年4月和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合作共建「海洋大數據平臺」;2016年6月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拓展海洋領域深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