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牛肉麵、新竹貢丸、臺南棺材板、嘉義雞肉飯、高雄木瓜牛奶,各種充滿臺灣特色的店家招牌出現在你眼前,這樣的場景不在陌生的臺灣,而在熟悉的北京。這是位於北京石景山區的「寶島夜市」,它是北京「臺灣街」的一部分,以經營臺灣特色小吃而日益聞名。
臺灣小吃在近兩年備受青睞,這跟兩岸之間的密切往來不無關係。據之前國臺辦新聞發言人楊毅介紹,目前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已全部開放赴臺灣團隊旅遊的業務。截至今年5月底,大陸居民赴臺旅遊的人數已達234.81萬人次,大陸已經成為臺灣第一大客源市場。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赴臺旅遊,臺灣的各色小吃也開始被大陸人民認識、了解,並喜愛。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不少臺灣小吃業者看到了大陸的創業機遇。他們或許是臺灣當地已經小有成就的老闆,或是在大陸剛剛起步的創業者,總之,「西進大陸」成了不少臺灣小吃業者發展事業的首選。
一位在北京「寶島夜市」經營小吃生意的臺灣老闆對記者說:「以前大陸同胞對臺灣的小吃不是特別了解,但現在很多人都去過臺灣,小吃都成了他們難以忘記的臺灣印象。所以在這邊創業有很多機會,因為很多人都對臺灣美食非常喜愛。」
相比經營大型餐廳的臺商,很多臺灣小吃業者並不具備在商業中心開設大餐廳的資本實力,但是憑藉在「小吃街」的一個小店面,他們也足以享受到大陸廣闊的消費市場帶來的商機,而這也讓更多普通的臺灣創業者有了來大陸發展的機會。
兩岸籤訂經濟合作協議(ECFA)後,臺灣餐飲業者加速進軍大陸市場,兩岸連鎖經營協會理事長王國安表示,現在時機成熟了,天時、地利、人和,臺灣小吃在大陸走紅,加上ECFA籤訂後讓投資更規範化及制度化,讓小本經營的小吃業者更有保障。
別小看「臺灣味」的潛在商機曾經有不少臺商認為,小吃生意屬於小本經營,既費工夫,利潤又薄。於是他們進軍大陸市場的首選都是在一線城市開一家高端的臺灣餐廳,因為在很多臺灣人看來,大陸的普通老百姓並不具備消費實力,消費層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的高收入群體。
但是這幾年,情況和看法都在改變,大陸的消費實力開始整體升級,特別是年輕一族,他們的消費力不可小視。對於臺灣小吃業者而言,這些最具「臺灣味」的各色小吃現正在滿足一般大眾消費需求的市場。
據悉,僅在北京,臺灣小吃街就有兩條。一條位於石景山區北京CRD(首都休閒娛樂中心區)的核心位置,另一條則在前門大街,是中外遊客聚集的地方。
為了營造出濃濃的「臺灣味」,石景山區的「寶島夜市」集結了幾十種臺灣風味小吃,有40多個攤位。記者發現,這裡外表門面不大,走進去卻別有洞天。電視裡正播著閩南話的《三氣周瑜》,灌進耳朵的音樂是閩南語歌《歡喜就好》。放眼望去,午餐時間前來就餐的人潮絡繹不絕,記者想找個位子坐下還得費點兒工夫。
對於大陸民眾青睞臺灣小吃的現象,擁有多年臺灣小吃經營經驗的臺灣小吃培訓師張淑萍表示,臺灣小吃雖然口味多樣,但總體上是偏清淡的,這與現在大陸講究健康理念的清淡飲食風格不謀而合。另外,隨著兩岸交流越來越密切,眾多臺灣小吃在大陸很有吸引力,也說明臺灣美食在大陸大有市場潛力可挖。
張淑萍說:「我們經過前期市場調研,覺得將地道的臺灣美食帶到大陸,讓大陸的人們吃到原汁原味的臺灣小吃,不僅滿足了大陸人們餐飲多樣化的需求,而且很有發展前景。」
一位在「寶島夜市」就餐的顧客告訴記者:「臺灣小吃之所以能吸引人,就是因為『臺灣味兒』,像蛤仔煎、滷肉飯,這些本來都是很平常的食材,但它們卻很有臺灣自己的味道,價格又實在。」
張淑萍認為,「臺灣味」作為一種文化交流的延伸,讓大陸的人們大快朵頤的同時,對促進飲食業的發展也有重要意義。臺灣與大陸的民間交流越來越活躍,相對於實體企業而言,小吃因為門檻低,受眾廣,更接近普通老百姓,毫無疑問將成為兩岸民間交流、互動的一個重要載體。
想抓商機要有「兩岸觀」雖然臺灣小吃極具特色,但畢竟對於很多大陸民眾來說,它是個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其中是否也存在「水土不服」的問題呢?在飲食習慣上,兩岸人民必然有所差別,在口味上必然要具備「兩岸觀」,即一面推廣正宗的「臺灣味」,一面做出符合大陸人民口味的美食,這已經成了許多臺灣小吃業者在大陸發展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在口味本土化方面,肯德基的做法一度成了典範。因為中國人以米飯為主食的緣故,肯德基在餐點中增添了粥、雞肉飯、豆漿等來迎合中國人的需求。
對於臺灣小吃而言,它雖然不像西餐那樣與中國菜有著天壤之別,但面對中國大陸如此廣闊的市場,有的地方喜歡辣,有的地方喜歡甜,有的地方喜歡清單,有的地方則喜歡「重口味」,臺灣小吃或許也要入鄉隨俗,因地制宜。
業者還表示,臺灣美食融合了臺灣本省和外省人的口味,鹹甜酸辣什麼樣的都有,在大陸拓展市場時必須要了解當地人的口味和習慣,選擇那些更能滿足當地人喜好的味道,在必要時要對一些小吃的味道進行調整。
對此,從臺南來北京「寶島夜市」做小吃生意的陳先生在接受採訪時說,「經過調查發現,內地的口味較重,所以基本上他們還是保持臺灣那種香,就只多加了一點兒鹽。」
除了口味方面要注意之外,在食材選擇上也要衡量是否都需要從臺灣引進。陳先生指出:「特定的一些食材一定是從臺灣進口,其他的像肉類品之類的就選用內地的。其原因為二:第一,這裡的肉類品價格相對臺灣便宜;第二,肉製品相關食品進口會涉及法律的問題,不太方便。」市場廣闊不只在一線城市
過去很多年來,已經有不少臺灣的餐飲老闆在大陸闖出了一片天。像是「王品臺塑牛排」、「仙蹤林」、「呷哺呷哺」等等,它們都在大陸成功地樹立起了自己的品牌。
然而,對於很多臺灣小吃業者而言,作為一個普通的餐飲業者,他們手中最平實但又最具臺灣特色的「小吃」,似乎還有不少成長空間。
在近幾年,隨著近年海峽兩岸交流的加深,臺灣小吃業者看好大陸市場,紛紛組成小吃團進軍內地的熱鬧城市舉辦活動。很多臺灣小吃業者參加在大陸各地舉辦的「臺灣美食文化節」活動,為的不僅僅是宣傳臺灣美食,更多的是來大陸探尋創業商機。
比如,今年五一期間,在廈門海峽兩岸美食文化節上,包括蛤仔煎等36種臺灣小吃在內的百餘種特色小吃,吸引了20餘萬人次慕名「嘗鮮」。
有業者表示,到大陸賣10天小吃,就能賺上10萬元新臺幣(約兩萬人民幣)。他們稱自己是「小吃臺商」。「一碗賣8元人民幣,據保守估計一天至少賣上800碗,扣掉成本,一天淨賺超過1萬元新臺幣。在大陸賣10天,抵過在臺灣賣上好幾個月。」
過去幾年來,已經有不少臺灣小吃業者憑藉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廈門等地舉辦的小吃活動,荷包賺得滿滿。
臺灣小吃資深機構逢甲臺灣小吃培訓中心表示,內地民眾消費力日增,市場龐大,內地只有少數一線城市擁有正宗的臺灣風味小吃,而臺灣小吃團幾乎也在一線大城市組團活動,大部分二三級城市還是處於市場的真空地帶,市場空間巨大,尚待開發。預計在今後3年內,臺灣小吃文化將在全國大範圍蔓延,臺灣小吃也將會成為許多中小創業者的致富平臺。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眾多臺灣小吃業者認為,大陸民眾消費力日增,市場龐大,到對岸賣小吃,時下正是商機。許多到大陸尋找發展機會的臺灣業者都看好臺灣美食在大陸的發展前景,他們紛紛利用自己的優勢在大陸經營小吃生意。更有業者表示,已經有臺灣人把小吃店開到了大陸的某些二三線城市,而且生意比一線城市還要好。(記者任超然 張祐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