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年,少林寺擁有耕地3000多畝,僧眾一二百人。明代少林寺最盛時期擁有僧眾3000多人,即使經歷了明末少林寺的衰敗,通過海寬數十年摩頂連踵、苦心經營,到了清順治末年少林僧眾恢復到了600多人。隨後少林寺歷經黯淡萎靡的清朝、戰亂焚寺的民國、河南餓死幾百萬人的1942年大旱,到1948年時少林寺仍然擁有僧眾80多人、耕地2800多畝。據素喜(1924—2006年)回憶,恆林(1865—1923年)時代少林寺收麥打場僅桑叉就有80多把。
然而辛亥革命的爆發、軍閥割據、土匪四起,再加上天災荒年,即使偏居深山老林,少林寺的僧從也無法安心念經講經了。
少林寺不甘於平庸,時勢也不容許少林僅守青燈古寺、焚香念經。
在少林寺的大家族中,恆林處事公正、參禪精進、登壇說法、四眾信服。清涼寺當家和尚延樂把弟子恆林派往少林寺常住院,並不僅僅因為恆林武藝高超、膽識過人,他知道恆林的戒行修持同樣會讓人敬仰和信服。
恆林被官府任命為登封僧會司僧會,並被僧眾推舉為少林寺住持之後,開堂說法,機辯如流,試圖重振曹洞宗風。
鄉紳、縣府需要恆林挺身而出,保衛寺廟同樣需要恆林勇挑重擔。雖然不能像明朝那樣領著朝廷的兵餉、享受糧差全免的優待,組建並統領保衛團對於恆林來說仍然是個廣播少林寺聲譽的絕佳良機,可以大幅度提升少林寺的地位和話語權的。
恆林欣然接受了官府的「少林寺保衛團團總」任命書。他清楚火器時代槍炮的威力,也知道武功的靈活和實用,隊伍拉起來之後他積極購置槍械,教導大家練習射擊的同時也不忘教授武功。
少林武功加上現代化的步槍,讓恆林帶領的兵團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即使幾股土匪聯合行動,遇上恆林,也難逃被殲滅的厄運。
擁有自己軍隊和戰功的少林寺住持恆林不僅收穫了豐盈的戰利品,還受到了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嘉獎,得到了僧團的擁護和民眾的愛戴。一時間少林僧徒雲集、人丁興旺,放眼望去全然復興的跡象。
此前,低迷200多年的少林寺戒行不嚴、宗風不彰,與連年欠收度日艱難相伴的還有僧徒的銳減。少林寺太需要這些戰功了,也最容易被這一時的戰功所迷惑。
好在恆林謙恭如一、敦睦鄉裡。
然而,英年早逝的恆林並沒有帶領少林寺復甦。相反,巨大的威望放大了他臨終選擇的錯誤。應該說他本來有很多選擇,適合接替自己的人選很多,包括同門師兄弟恆山、恆川,徒弟貞緒,徒侄妙全、妙正、妙聚,以及跟隨他出生入死的西院武僧素典等。這些人的武功堪稱一流,有的甚至不亞於妙興。但是恆林選擇了雄心勃勃、空有武夫之勇的妙興(1891—1927年)接替他的位置。
妙興接任少林寺住持和「少林僧兵」的首領之後,並不甘心僅僅保衛一方平安,在接受軍閥樊鍾秀的供養之後,他義無反顧地介入到了軍閥混戰之中。雖然樊鍾秀擁戴孫中山,但其軍閥的面目不改,吳佩孚的部下盧耀堂正是藉助樊鍾秀收編了妙興。
這一次,少林寺住持妙興帶領的,已經不是僅有一二百人的僧兵了,他貴為吳佩孚湖北第一師第一旅第一團的團長,僧服換成了軍服,帶兵人數也多達一兩千人。遙想當年,名垂少林清史、戰功顯赫的傳奇武僧周友,雖然號稱「天下對手、教會武僧」,其弟子也不過一千多人。
4年之後,妙興戰死沙場。然而站錯了隊、跟錯了人的妙興,卻為少林寺招來了一切幾乎滅頂的大災難:1928年,戰勝一方的軍閥前來洩憤,一把大火燒掉了大半個少林。
火厄之後雖然元氣大傷,但少林寺畢竟是少林寺,僅就武功而言,此後仍然高手林立、人才濟濟,除了上文所提到的恆山、恆川、妙全、妙正、妙聚、貞緒、素典之外,還有妙興的徒弟體信、體鍾,體鐘的徒弟常秀、常青,以及跟隨素典學武的永祥,跟隨貞緒學武的素喜、德根、行章,以及後來抗日參軍的行香、素龍等等。
只可惜以武功凝聚少林僧徒的時代從此絕塵而去、一去不返。
(摘自《少林與太極》)
(文/嶽曉鋒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