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都不做有時候比做很多要奢侈。我們都習慣了同時做好幾件事,即便真的沒事的時候也要玩遊戲刷微博度過每一個時光空隙。而旅遊更是要安排得滿滿當當:就那幾天假期,要景點打卡,要網紅餐館打卡,要買完一長條採購清單,還要p圖發朋友圈。但除了這樣,會不會還有一種可能,是我們把自己投身一座陌生的城市裡,卻不為了要做什麼。
所謂的不做什麼不是就癱著不動,而是,沒有太多強制計劃的,更隨性的citywalk城市漫步。在發現的過程中,得到的是一種超預期的快樂。
▲臺北車站的隧道牆壁上,是臺灣知名作家郭松棻《奔跑的母親》書裡的一段優美的詩句。回來一查才發現這是美國「觀念藝術」鼻祖科蘇斯在2013年做的公共藝術作品《紛紛從田裡飛起》。(隧道能做得這麼文藝也是很服氣的)
這次視集在臺北進行了一場一個人瞎走的實驗探索,我們發現組成這個城市最迷人的部分,可能不是101大樓,也不是西門町或臺北故宮,而是實實在在地在這生活的人。是記住每個熟客口味的早餐店老闆娘,是畢業展上洋溢著期許的大學生們,是媽祖廟裡虔誠的信徒,是街頭的流浪歌手……這些形形色色的人們絢爛了這座城市的煙火氣。
▲平日裡被用作停車場的高架橋底在周末會搖身一變成為假日農市。在這裡和街坊鄰居一起逛著,吃最新鮮的水果和老婆婆自己做的手工糕點,體驗跟夜市不一樣的在地生活。
這次在臺北住的airbnb是獨立設計師Lynn的住家兼工作室。這個地方是滿足設計師無限幻想的三合一強效夢幻配方:「有像咖啡館一樣的工作室,有可以接待新朋友的民宿,有五貓一狗的治癒氛圍」。
當然作為設計師同行,湊在一起也會自然地聊起兩岸設計環境的異同,難免吐槽一下奇葩的甲方,也見證了Lynn加班到凌晨三點的「宿命」,而她卻笑說想在自己選擇的路上不斷前進。
大橘白天雄壯威武,晚上卻喜歡賴在床上裝可憐求安慰
這是一枚名叫「泰迪」的柯基,擅長眼神攻勢討要食物
每天都會被柔軟的胖乎乎的貓兒治癒
滑動圍觀更多萌寵
坦言「性格倔強」的Lynn其實也是「用生命在養寵物」,原來她一直有氣管方面的疾病,醫生是不讓她養寵物的,結果她還是越養越多。在所有美好的背後其實都有代價,也願大家都能找到為之甘願付出的那些個人事物。
▲書法藝術家兼詩人何景窗的詩很適合描述這次的民宿體驗。(在誠品入手了他的詩集《席地而詩》,提示五月天粉可以了解一下,何景窗有不少五月天主題作品)
▲正在布展的臺北當代藝術館
本想去臺灣當代藝術館,去到卻因為在布展撲了個空(路途中的不確定性有時會帶來驚喜),於是隨機地找了幾個附近在辦展的畫廊去走訪。臺北的畫廊大都隱匿在巷弄裡,小小的低調的,但比那些高高在上的畫廊要親切得多。
▲微當代文創隱匿在居民區的巷子裡
在井口真吾畫展中與微當代文創的執行長兼策展人蔡老師意外地站著聊了2小時,聊到激動處蔡老師還去倉庫翻出了珍藏的作品來交流,也作為前輩慷慨地分享了自己海內外看展的經歷。這是踏進畫廊前所沒有想到的收穫。
▲1995年創辦的新樂園藝術空間,至今已經23個年頭了(雖然看起來毫不起眼,卻是臺北很重要的一家畫廊)
在谷(keng)歌(die)地圖的指引下,才找到了新樂園藝術空間。看展的過程中認識了看展達人陳老師。一開始看陳老師嫻熟地講解展品,還以為他是畫廊的工作人員。後面細聊才發現他也是觀眾。陳老師堅持了5年每個周末都看展,而他並不是從事藝術類職業,本職是一名生物科技的海歸精英,卻對當代藝術和藝文空間如數家珍。
當問到陳老師是怎麼堅持每個周末都看展的時候他說:「當你真的把看展當成是生活中的某個習慣的時候,就不覺得是在堅持什麼。」(不明覺厲)
▲陳老師一口氣推薦了十幾個他認為臺北不錯的藝術空間,貼出來與大家分享(點擊放大)
熱心的陳老師提出當天還有一個畫廊有畫展開幕,於是屁顛顛就跟著來到日帝藝術。據說日帝藝術的老闆最初也是從事科技行業,因為喜愛開了這家畫廊(再一次對理工男刷新世界觀)。
▲日帝藝術畫廊,
櫥窗展出的是正舉辦畫展的青年藝術家李政勳的作品
開幕的畫展是兩位青年藝術家的個展。陳老師站在門口櫥窗說:「左邊是這個藝術家前期的作品,做了層次的疊加,是加法。右邊是近期的作品,用線條和刮塗的方式,是減法。這兩幅作品放在一起,是乘法。像巴哈的音樂一樣,能讓人看到很多可能性。」聽完陳老師的解讀後覺得,這位藝術家能有這樣的知音,應當是無比幸福的。
不僅僅在畫廊或創意園區才有藝術氣息,在捷運能看到詩作,在機場能看到十幾個裝置藝術,在街區能看到各種公共藝術。不論路邊商店還是窗邊隨意的一個小物,都能看到濃濃的人味,是一個多元化社會所能允許的各式各樣的面孔和性格。
▲罐子書館窗邊的花器(這裡有不少藝術家定期辦展)
▲敦化南路的小店各有自己的小心思
▲當代藝術館旁邊的小鳥樹屋,讓城市多了一份親切感。
▲小學門口展示著師生畫作,被這位校長圈了粉
▲走著走著就不小心遇到草間彌生的南瓜
不預設期望的隨機相遇,像在女巫店就遇到了臺大的一支年輕的獨立樂團表演,不小心就和聽眾一起給主唱小韻過了個生日。表演過後閒聊才發現這位軟萌妹子是臺大獸醫系的,組樂團,在sogo百貨打工,做家教。高材生不只是會念書的呆子,他們的經歷也可以很好玩。
▲玩樂團是很多臺灣年輕人的愛好,歌裡都是對生活的觀察
這次實驗之旅比預想的更有趣,每個鮮活的人的面孔都溫熱,每次丟開地圖的迷路都有意外發現。旅行或許是給我們一個機會去選擇一種視角,選擇一種不同以往的生活方式。那麼我們是不是非要這麼急不可待?是不是可以慢下來,去置身其中,去分享去發現,去感知一座城市給予你的衝撞和回味。
安置好陌生感帶來的不安,讓每一個起心動念都變得新鮮。認識一座城市的方法,也許就是不抱目的地去擁抱它吧。
容納我們共同的飢餓
握手後再奔波
人們火熱
城市,何必寂寞
我多愛你
但不因你而什麼
時光穿梭
我們不在左右只在彼此其中
——張懸《城市》
白先勇——《臺北人》
第一次讀這本書是從高中的圖書館翻出來的。雖然年代已經相隔甚遠,而書中寫的也盡然是非臺北人的「臺北人」,但客旅人生其實殊途同歸。我們在城市努力活著,而城市只是凝視著我們,留下人情和故事。
✈️ 歡迎關注視集,並分享轉發到朋友圈
如需轉載,請至後臺聯繫授權
藝術/設計/展覽/文創/旅行/訪談/電影/音樂
微博/豆瓣/MONO 搜索:視集ADS
合作聯繫:alldesignstudio@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