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資內參導言】
眾所周知,崑山連續16年蟬聯中國百強縣首位,崑山的發展之路,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傳奇。今年山提出新目標,未來三年,完成實際使用外資40億美元!招商引資內參(微信號zsyznc)選取此文綜合澎湃新聞等專題報導,總結了崑山招商引資的經驗供大家參考。
【招商引資內參正文】
沒有大開放,就沒有「崑山之路」
改革開放初期,崑山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縣,崑山縣長到蘇州開會,有綽號叫「小六子縣長」(經濟發展最後,六縣中最後一名,開會坐最後)。
強烈的對比之下,崑山痛定思痛,1984年起,崑山喊出了「要發展,靠上海」的口號。
與上海綁定,是崑山政府反覆調研論證得出的結論,地理上,崑山靠近大上海,虹橋機場離崑山更是僅有40公裡;產業上,崑山發展工業所缺的資金、技術、設備等因素恰恰是上海的優勢,崑山在勞動力、土地資源、農副產品等方面的優勢又能補上海的不足。在政府的引導下,全縣上下紛紛到上海尋找「靠山」,短短兩年間,崑山一口氣上馬了14個投資在500萬元以上的重點項目。
招商引資漸入佳境,項目辦在哪裡又成了問題。
彼時,國務院決定在14個沿海港口城市建立經開區,但崑山只是一個農業縣,又不臨海,想獲得中央支持可能性為零。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崑山政府提出「富規劃、窮開發」:富規劃,即規划起點高、標準嚴、功能全、配套齊;窮開發,指在國家沒有任何投資情況下,自籌資金、勤儉節約,求實效、少花錢、多辦事,靠著200萬元工業積累,後面「開發費收一點、銀行貸一點、出讓土地籌一點」來籌措資金,創辦了全國第一個自費開發區。
崑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舊址(1985年-1990年)
02以商引商,鑄就臺商神話
臺商,是崑山崛起的絕對主角。
從1990年第一家臺企落戶,到如今千家臺企投資建廠,臺商幾乎貫穿了崑山崛起的全過程。
臺商和崑山的緣分源於一次巧合,1990年,崑山開發區管委會的一名司機要請假去接一位遠方親戚,而這位親戚恰好是來大陸考察的臺商,崑山抓住了這次機會,用最大的誠意,打動了起初並不看好崑山的臺商,就這樣,崑山第一家臺企——順昌紡織落戶開發區。
如果說順昌紡織的到來是臺商登陸崑山的破冰,讓名不見經傳的崑山名揚臺灣的真正秘訣,是崑山的「以商引商」策略。
一般而言,臺商或者歐美企業來大陸投產,因對大陸不甚了解,企業之間往往有口碑相傳、「以老帶新」的習慣。順昌紡織的成功試水,口碑效應引來一批臺商,短短兩三年,崑山有了八家「順」字號臺企。
1992年,崑山首個投資額超3000萬美元的項目——滬士電子在崑山臺商的推薦下落戶,在公司創始人吳禮淦的牽線搭橋下,引進了知名自行車製造商捷安特。
當年,捷安特從第一次與崑山接觸到拿到公司註冊批文,僅僅2個多月便完成落戶。崑山的良好投資環境、官員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在臺商界迅速傳播,以商引商顯示出「葡萄串」效應:僅捷安特帶來的臺灣自行車配套廠家,就達到七八十家。而這一效應的另一直觀優勢是產業鏈迅速整合促成了崑山強大的產業集群。
由此,崑山的臺企發展進入快車道:1993年是第一波高潮,約有100家臺企來到崑山。之後很快形成良性循環,1996年開始,呈現臺企紛至沓來雲集崑山的態勢,截止2019年末,崑山市已累計批准臺資企業5174家,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40%、工業總產值的50%、利用外資的60%、進出口總額的70%,都來自臺資企業的貢獻。
03產業鏈招商,培育全新產業集群
現在,很多人都知道,光電產業是崑山最亮麗的一張現代名片,但在崑山第一次搞光電的時候,崑山政府幾乎沒人了解是怎麼回事。
2005年,崑山和臺灣合作方合資成立龍騰光電,也是國內第三條第五代TFT液晶面板生產線。
當第一家面板企業到位以後,崑山馬上整理整理了產業的供應鏈整合圖式,按圖索驥,瞄準所需要的企業開展精準招商。
在專家指導下,崑山第一次擺脫了「先招商,後規劃」的固定模式,先按照產業鏈結構把崑山光電產業園12平方公裡的土地做完整產業規劃,規劃到每個節點、每個產品,再對號入座。而且這些規劃十年內80%的內容沒有變化,真正做到「一張圖管十年」。
在產業鏈招商的加持下,光電產業園引進了龍騰光電、友達光電、國顯光電三大龍頭企業,康佳天樂的電視,習美的偏光板,樂凱光學膜等關聯企業紛紛落戶園區,基本編織了比較完整的上下遊液晶面板產業鏈。
如今,產業鏈招商已是崑山全市上下的最大共識。2019年,崑山專門出臺了《崑山市實施精準招商行動意見》,編制了《崑山市精準招商目錄圖譜》,瞄準產業鏈關鍵核心、央企、總部、500強和人才科創,排出精準招商目標實體10737個,通過舉辦重大招商活動如深圳招商推介會、對接融入上海合作發展推介會、金秋經貿洽談會等,按圖索驥開展專業招商育商。
04招商引資背後的政府服務轉型
能讓臺商來到崑山、愛上崑山、到融入崑山、紮根崑山,最重要的原因是崑山有著最亮的一塊金字招牌——高效、貼心的政府服務。
過去的崑山,與許多小縣城並無二致,客商車輪滾滾地來,一到晚上,大街上黑燈瞎火,吃飯的沒有、唱歌的沒有、跳舞的也沒有,客商不適應,只得再車輪滾滾地跑回「夜上海」。為此,崑山建了4個高爾夫球場,開了500多家酒吧和咖啡館,其中就包括星巴克在江蘇開設的第一家門店。
高爾夫球場、咖啡館等不僅滿足了客商的生活娛樂需求,還成為了崑山招商引資的「交際場」,比如在高爾夫球場,崑山的幹部辦會員證和老闆一起打球,通過打球認識了老闆,溝通了感情,加強了聯絡,推介了家鄉,把他們引過來,過去幾年,崑山有10多個投資50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都是在球場上建立的關係。
在軟環境的打造上,崑山人樹立了一個理念:「來幫我們投資是恩人,來投資我們的老闆是親人,能打開招商局面的是能人,影響投資環境的是罪人」。他們認為「欺負一個,嚇跑一群」。
1992年,滬士電子剛剛落戶,董事長吳禮淦沒有辦公室,縣長就將自己的辦公室讓出來給他辦公,而自己和別人合署辦公;1997年,一位客商在和崑山政府官員交流時提到「崑山什麼都好,就是通關速度太慢了」,隨後崑山相關負責人赴京84次,申請材料寫了幾麻袋,終於在2000年獲批大陸第一家封關運作的「出口加工區」...類似的故事不勝枚舉。
在對崑山臺商的採訪中,多位臺商如是評價崑山政府:對於認準的事,他們不會把自己困在某個僵局中。只要對臺商臺企發展有利,他們一定會千方百計窮盡所有的可能性,不斷捕捉隨時出現的新機遇,讓一個個「不可能」變成「可能」。【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授權轉載請註明來源:招商引資內參:微信公眾號zsyznc】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招商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