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李嘉誠收穫了很多爭議,批評他的人說他在中國賺了錢,就套現到外國投資,不留下來繼續支持祖國的發展。表示理解的人說李嘉誠本來就是一個商人,哪裡有錢賺就去哪裡,自己的錢想投哪裡就投哪裡,又不違法。
面對各種質疑,李嘉誠自己也說:「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衡量我,我是一個純粹商人,一個真正做大事、有遠見的人,會看世界的潮流,估計自己未來發展的方向」。
無論怎麼說,李嘉誠都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他用自己的努力和眼光積累了雄厚的財富,成為了十幾年的華人首富,甚至是亞洲首富,他的知名度也是聞名全球。
縱觀李嘉誠的財富暴漲之路,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抄底」。無論是香港,還是大陸,或者是如今的英國,都是在最低谷時迅速抄底市場,然後等著暴漲,大賺一筆。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人口暴漲,房地產正迎來一波紅利期,可惜的是在60年代香港發生動亂,房地產市場跌入低谷,很多富豪擔心自己的財產會損失,大量的甩賣資產移民到國外去。然而,李嘉誠卻沒有這麼做,他反而是逆勢大量的囤地買樓,抄底香港樓市。
果不其然,動亂很快結束,香港接著就迎來了七八十年經濟的飛速增長,成為了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上揚,樓市自然就火爆,李嘉誠可以說是賺得盤滿缽滿,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成為香港最有錢的人之一。就拿李嘉誠現在居住的香港深水灣豪宅來說,這棟樓是他在60年代花63萬元購買的,現在價值已經達到了20億。所以,不得不說李嘉誠的眼光非常獨到。
而要成為華人首富以及亞洲首富,光靠香港地區的生意是不夠的,於是,李嘉誠又瞄準了內地,依舊是抄底房地產市場。
90年代初,中國經過10年的改革開發,經濟慢慢復甦,開始呈現騰飛的發展趨勢。李嘉誠就在這個時候來到了內地投資,這時的中國房地產市場還處於發展初期,無論是地價還是樓價都是最低的時候。李嘉誠就以北京東方廣場為起點,開始了在內地抄底之路。
毫無疑問,過去30年,中國經濟一直保持著非常不錯的增長,李嘉誠也大舉投資內地,涉及地產、能源、港口、零售、電廠及基建等多個領域,項目多達幾百個。比如在零售領域,就有百佳超市,屈臣氏等等。
然而,近幾年,內地樓市迎來暴漲,李嘉誠就開始高位大舉套現,累計套現金額超過2000億。到2018年,經過國家的調控,樓市開始降溫,已經達到了最高位,但李嘉誠並沒有停止套現,比如在今年10月,李嘉誠還將大連一塊地作價40億賣給了融創,這塊地是李嘉誠在2011年花19億購買的,但是囤了8年沒開發,卻穩妥的賺了21億。
如今,李嘉誠在香港和內地的資產甩賣得差不多了,只剩下其總資產的10%左右。套現得來的錢都投向了海外,而英國是最多的,被媒體形容為「買下半個英國」。李嘉誠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大舉投資英國?其實也是「抄底」。
在過去10年,英國正在加速衰退,2007年英國GDP為3萬億美元,2009年跌到低谷的2.3萬億美元,2014年重回3萬億美元,但到2018年,又跌到了2.8萬億美元。在「硬脫歐」的背景下,英國股匯樓市價格持續走弱,資產價格「實在誘人」。
李嘉誠4000投向英國,毫無疑問賭的就是英國未來會再次騰飛,現在低價抄底市場,那未來必定會迎來暴漲,又可以大賺一筆。目前,李嘉誠在英國的投資囊括了港口、電力、房產、醫藥、水利以及移動通訊等。
但這一次李嘉誠很有可能賭錯了,因為有了其他的變數。在12月12日,英國將舉行選舉,選出新的首相,而最大的反對派工黨領袖的傑裡米·科爾賓,目前民意支持度非常高,在大選前最後一場電視辯論,科爾賓獲得了48%的支持率,和現任首相鮑裡斯只相差2%就打平了。
如果科爾賓上臺,那李嘉誠可能要瑟瑟發抖,因為他的主張是「劫富濟貧」,他要把英國的電信、能源基建、水務等等全部國有化,這些都是李嘉誠重點投資的領域。
英國是資本主義國家,很多人認為會保護私人財產,其實英國在過去就發生過兩次國有化行動,都是在工黨執政期間發生的,一次是1945年,艾德禮首相領導的工黨政府;一次是1974年,威爾遜首相領導的工黨政府。
此次,科爾賓團隊還表示,將根據議會決定給予一定的補償,但是多少也不清楚,所以,李嘉誠想通過抄底暴賺一筆的想法估計要落空,還可能此前投資的錢收不回那麼多補償。精明一生的李嘉誠這次難道要栽在英國嗎?
像李嘉誠這樣的商界領袖級別的人物,應該起到好的帶頭作用,如今卻帶頭套現離場,這無疑會讓其他富豪也跟著學。所以,商人也應該有愛國情懷,有社會責任感。相比來說,同是香港商人,霍英東和李嘉誠就是完全不同的類型,一個懷抱熱烈的愛國之心,一個只想著自己的利益。說實話,無論是對於國家還是社會來說,都不是很歡迎這樣的財富掏空者。中國需要更多霍英東、曹德旺、任正非這樣的企業家,而不需要李嘉誠、潘石屹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