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實習編輯 胡語彤 通訊員 高曉璟)良好的心理幹預工作能緩解人員緊張情緒及疫情後的正常返工、返學,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焦慮與恐慌,關係著師生、家長對幼兒園及社會的信任和認同,同時也體現了幼兒園人文關愛理念。近期,杭州市安吉路幼兒園根據國家衛計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幹預指導原則》,科學、規範的開展疫情相關的心理危機幹預工作,並通過有效策略、合理途徑對幼兒、教師、家長三類人員的心理幹預做效果評價。
一、疫情期三類人員心理危機幹預方法
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危機事件給不同層面人員帶來的影響不一,歸納分類能高效的實施應對策略。我們採用按心理危機等級劃分人員進行分層心理幹預,通過大數據統計,不斷調整,促使幹預達到最佳效果。
通過對人員信息收集、摸底、歸類、排查,將教師、幼兒、家長三類人員各分為紅色、黃色、綠色三個等級(圖1)。教師、幼兒單獨分三類,家長以幼兒家庭單元式劃分。進行幼兒、家長、教師「三聯動」幹預,針對個體家庭中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持續幹預,總結經驗。後期擴大到班級大家庭,提煉、重組單個家庭幹預手段,得出共性幹預策略。
(圖1:等級劃分圖)
從前期的數據統計來看,處於紅色等級的教師為2人,黃色16人,綠色20人。幼兒處於紅色等級為29人,黃色等級121人,綠色等級275人。幼兒家庭處於紅色等級為39人,黃色69人,綠色317人。對其中的紅色、黃色等級人員做重點心理危機幹預,採用一人一檔的方式做心理疏導,綠色等級人員做群體線上輔導,加強三類人員心理健康的關注。
二、 疫情期三類人員心理危機幹預策略
(一)教師層面
1.哲學幹預——樹立正確觀念
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教師用科學、辯證、唯物、實事求是的觀點和方法分析事物,併合理處理所需解決的問題。作為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職業的價值和意義,精準把握自我定位,提升職業幸福感,調整好心態,積極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
2.比較幹預——重塑良好心態
幼兒園對教師心理危機幹預過程主要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是評估教師心理現狀階段,主要任務是利用教師問卷和教師行為觀察表進行教師健康水平的評估,目的是明確幹預方向;第二是安撫情緒階段,主要任務是快速安撫教師的不安情緒,給予教師應有的信任和支持;第三是建立歸屬感階段;為教師、幼兒和家長建立良性的溝通渠道,進而重塑三方之間的信任;第四是提升價值感階段,通過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提供外出學習交流機會,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增強教師的教育自信;第五是評估幹預效果階段,此階段主要是證實工作策略和方法是否有效。
(1)評估教師心理現狀
為深層了解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後幼兒教師的心理狀態,從主觀滿意度、應激障礙、職業狀況、應對需求等幾個方面對幼兒園的38位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測試結合教師在園日常行為表現,對教師心理分別進行了個體分析、整體分析和對比分析。
●教師心理現狀的個體分析
分析調查問卷得分發現: 其中20-30歲的24份,31-40歲12份,41-50歲2份。面對返校復學,主要壓力最主要來自於幼兒的身體狀況及各類檢查統計。進一步分析發現,年齡較大的教師心理狀態更穩定,受疫情影響較小,進一步追蹤訪談發現,主要是因為年齡較大教師的社會閱歷比較豐富,能夠較為從容地應對疫情事件,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生前後他們的情感投入波動幅度不大,事件捲入水平也大大低於年輕老師。
●教師心理現狀的整體分析
對教師問卷數據進行相關分析發現:教師職業倦怠和應激障礙通過消極應對方式起作用,由此可見改變教師的消極應對方式至關重要,具體結果如表 1 和表 2。
表 1
表 2
該結論顯示危機幹預過程中應增加幼兒園教師積極應對方式策略的培訓,扭轉個別教師的消極應對方式,全面提升教師的積極應對方式,這啟示幼兒園在評估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時應重點了解教師遇事的應對方式。
●教師心理現狀的對比分析
結合第一部分對教師問卷的個體分析發現:疫情後教師的職業倦怠比較嚴重、主觀滿意程度較低、消極應對方式較高。以上啟示幼兒園需要增加教師隊伍建設,須動態了解教師面臨的困難和工作壓力,有針對性的實施教師積極應對方式策略的培訓。
(2)安撫教師情緒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生後,教師普遍存在對家長的不支持、不理解、不配合的態度感到難受指數的現象,也十分缺乏應對行為偏差幼兒的經驗和有效策略。在這種情形下,全體幼兒教師被一種強大的焦慮情緒籠罩。結合第一階段的數據分析,幼兒園為緩解教師的焦慮情緒,採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引進了兒童心理教育方面的專家資源,為家長提供了一對一與專家交流探討教育問題的機會。第二,園長組織了面向老師、家長的正面管教工作坊,引導教師和家長一起和善而堅定地面對幼兒存在的問題。第三,心理專家攜手帶班教師共同對行為偏差幼兒進行幹預。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家園關係有了一定改善,比較成功地幹預了部分幼兒的偏差行為,安撫了教師的焦慮情緒,積累了相關的訪談資料(包括音頻、視頻) 、觀察記錄和個案分析等,為新學期教師的教研活動積累一定的經驗。
(3)建立教師歸屬感
這一階段主要任務是在教師、幼兒和家長之間建立良性的溝通渠道,重新建立三方間的信任。前後歷時約半年時間,主要做法包括: 第一,對教師群體特徵進行描述性分析;第二,依據教師問卷調查和訪談結果,開展有針對性的專業發展引領。開展復學後的女性課堂,開展心理疏導培訓,給予生動的合作遊戲與傾心交流,增進溝通,加強合作,使教師能積極熱情地應對日常教育教學工作,進一步保障與促進幼兒、家長及家庭的身心健康。
(4)提升教師價值感
建立歸屬感之後面臨的是提升教師價值感的任務。這一階段主要通過提升教師專業發展能力使教師獲得更高的價值感,前後至少需要約幾個月時間,主要包括以教研活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增加教師團隊建設、為教師創造外出學習機會等做法。
●以教研促進專業發展
以教研促進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既是提升價值感的手段也是目的,具體做法包括:舉辦專業講座,學習貫徹《3-6歲兒童學習和發展指南》,深入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將教研工作落到實處,改善幼兒間、幼兒與教師間、教師與家長之間社會交往現狀,提高幼兒情緒和行為控制能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及家園關係和諧發展,實現園所、教師、幼兒和家長的共同成長。分年齡段的主題教育活動觀摩課,以集體教研和小組討論的方式,由幼兒園園長帶領各組教師學習相關心理理論知識。
●加強團隊建設和交流學習
除了教研活動外,幼兒園還通過加強教師團隊建設和交流學習來提升教師的價值感,主要包括開展讀書會、組織工會手工製作、組織教師參與各種評優等活動。
(5)評估策略效果
這一階段主要是評估幼兒園教師心理幹預策略的效果,可以通過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生前後教師返崗復工等進行評估。經過幾個月的艱辛努力,幼兒園採取的上述幹預策略不僅能有效的安撫家長和教師的情緒,幫助幼兒園教師在危機事件後重新建立歸屬感和提升價值感,還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幼兒園長遠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二)幼兒層面
1. 知覺幹預——溫馨的環境創設
在對幼兒進行「疫情」下心理危機幹預的過程中,首先要為幼兒創設如家庭般溫馨的氛圍,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與關愛。幼兒園可以通過創設溫馨的私密角、在一日活動中滲透柔和優美的輕音樂等方法,緩解幼兒焦慮心情,讓幼兒主動、積極投入活動。
其次,可結合「疫情」背景創設相應的主題環境,同時結合市區級優質資源及專家講座選取當前幼兒對「新冠」疫情的關注點和困惑點,確定課程內容,布置課程環境。
最後,應根據「疫情」及幼兒的需要,積極創設良好的生活環境,如在園所、教室的醒目位置張貼洗手七步法、咳嗽禮儀、如何正確佩戴口罩、一米線等,幫助幼兒更好的關注自己身體的變化,學會「疫情」下如何正確保護自己。
2.生理幹預——合理的情緒宣洩
復學後首要關注的是幼兒情緒、情感的釋放。我們運用心理宣洩法,為幼兒提供一定的安全感和情感支持,主動傾聽幼兒因「疫情」產生的焦慮、苦悶、害怕等情緒,鼓勵其將內心情感表達出來,並通過觀察和討論他人及自己的反應,幫助幼兒在心理上消化「疫情」帶來的消極體驗,較好地適應周邊的社會環境。
首先,鼓勵教師從心理上接納因「疫情」而產生心理危機的幼兒,接受他們的各種獨特表現,保護他們敏感和而又脆弱的心靈,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和關注,學會傾聽兒童的聲音,並通過摟抱、撫摸、逗笑等「形體語言」與幼兒「交談」。表達關愛,理解兒童言語所傳達的信息。
其次,幼兒園要為具有心理危機的幼兒創設合作、分享、自由的氛圍,讓幼兒放下因「疫情」下的環境突變所產生的疑慮、戒備以及忐忑心理,鼓勵幼兒自由地表達內心的消極情感,對幼兒進行耐心疏導,幫助幼兒認識情緒,正確認識「疫情」,合理地處理焦慮、恐懼和無助。
最後,教師運用已具備的關於心理宣洩的相關知識,及時發現幼兒的異常表現,並耐心進行適時合理地引導,把幼兒因「疫情」產生的心理危機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
3.行為幹預——有效的遊戲引領
在對幼兒進行「疫情」下心理危機幹預時,遊戲可以用來作為與幼兒溝通的有效媒介。通過遊戲,幼兒可以自發地表達用語言無法表述的感覺和經驗,呈現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和某些情緒情感,宣洩鬱結已久的不良情緒,甚至可將不可控情境轉變為可控情境。
因此,幼兒園開展一些玩偶、沙盤、塗鴉以及粘貼畫遊戲等,讓幼兒通過一系列遊戲過程,盡情表達或宣洩自己的不良情緒,在無拘無束的遊戲天地裡發展自我的力量,逐漸找回安全感、歸屬感和自我效能感。
除此之外,在遊戲過程中,幼兒無意識能量得到自然釋放,意識和無意識的對立逐漸相互轉化或者相互融合,教師可以洞察兒童的心理疏導點,進而對幼兒進行「對症下藥」,從而實現幼兒人格的和諧一致,解決幼兒因「疫情」所產生的心理危機。
(三)家長層面
1. 觀念幹預——應急宣教提認知
幼兒園通過微信公眾號、心理微課、雲上連線等方式向家長推送相關宣傳,讓家長熟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基本概念、常見類型以及可能發生的高危因素,培養家長的危機意識和理性應對能力。
(1)內容多元豐富,人群覆蓋廣泛
疫情初期,幼兒園向家長推送《預防新型冠狀病毒告家長書》《新型冠狀病毒家庭防護手冊》《關於武漢,這些故事可以講給孩子聽!》等宣傳文章,就如何做好自我保護進行溫馨提示,通過多種形式讓家長和孩子在宅家期間也能夠正視疫情帶來的變化;增強家長以及幼兒在應對公共衛生事件時的「心理彈性」,從而做好心理調適、減少帶來的負面影響。
疫情中後期,隨著復工復產進程,多數家長重新投入到工作崗位中,家中的帶養人發生變化,祖輩成為了本階段與幼兒接觸最為密切的人群。於是,幼兒園針對此類情況,推出《祖輩宅家陪伴指南》等,針對不同人群開展宣教。
(2)製作心理微課,關注防疫重點
復學前後,包括疫情的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防疫重點,幼兒園及時調整宣教方向,制定相應計劃。幼兒園積極響應「心理防疫」號召,組織教師參與心理微課製作比賽。
復學前,主要關注點在家長及幼兒宅家期間的心理調適,給家長支招,告訴他們該怎麼做、怎麼說、怎麼想?以《疫情期間,讓好情緒不隔離(家長應對篇)》為例,針對疫情給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指導家長如何做好自己和孩子的心理防護。微課通過QQ、微信、釘釘等網絡平臺分享給家長的同時,在錢江晚報·小時新聞、享學下城微信公眾號等媒體進行發表,共享給更多家長。在本節微課中,教師針對疫情爆發期的生活狀態改變,指導家長為了幫助孩子做好心理防護,也為復學後的心理健康指導做好鋪墊。
除了以上在復學前推送給家長的心理微課之外,教師還製作了針對復學後家長進行心理調適的微課內容,比如利用心理繪本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開學生活、製作《小病毒,快走開!》微課讓託小班孩子更能理解這些發生過的事並不可怕,勇敢面對開學!
2.關係幹預——親子陪伴共成長
家長以身作則,注意防護,不過度焦慮、恐慌。篩選過濾一些信息,對幼兒進行正面引導。與幼兒一起做事,提升親密感。利用隨處可尋的生活物品作為遊戲材料,借鑑或自創一些親子遊戲,與幼兒在家中開展一些互動遊戲,商量制定一些新的遊戲規則,並增加遊戲的挑戰性、競爭性,通過親子陪伴緩解自身胡思亂想的心態,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三、復學後三類人員心理危機幹預效果評價
1. 教師層面
前期處於紅色等級的教師為2人,黃色16人,綠色20人。從初期的調查可見,部分教師因長期宅家工作,對復學後的不可抗因素存在困擾。經過幹預、心理疏導及幼兒園層面的線上防疫知識的培訓、復學工作的指導落實等,有效的幫助教師緩解心理焦慮感和不適感。復學後,在二次問卷中,發現教師的緊張焦慮情緒有所緩解,擔憂程度降低,煩躁、急躁情緒逐漸減少。二次評估後,處於紅色等級人數降為0人,黃色等級10人,綠色等級28人。後續,將繼續對黃色等級人員進行二次心理危機幹預。
2.幼兒層面
對前期出現心理危機處於紅色等級的29名幼兒做好《疫期期間幼兒心理檔案》(圖2)的個案跟蹤和定期心理幹預。同時,設計《疫情期間幼兒心理訪談記錄表》(圖3),記錄表由班教師根據幼兒的實際回答進行記錄,訪談對象為等級在紅色和黃色等級的幼兒。該表可以幫助教師更深入地了解幼兒目前的心理狀況,對可能存在一定心理問題的孩子給予更多的理解與支持。該表只根據最近兩周的心情進行記錄,只代表短暫的心理健康狀況,更容易針對性進行心理疏導。
經過心理危機幹預,29名幼兒已有15名幼兒已正常返學,且情緒穩定,另有11名幼兒6月返園,只有3名幼兒本學期不來園。目前對來園的15名幼兒已做好一人一檔工作,幼兒情緒穩定、無異常心理波動。後期將對6月來園的11名幼兒做好後續工作,對本學期3名未返校幼兒做好宅家心理疏導,通過網絡、家訪的形式緩解幼兒的心理危機。
(圖2:疫期期間幼兒心理檔案)
(圖3:幼兒心理訪談記錄表)
3.家庭單元式
幹預前後分別對幼兒家庭進行問卷調查,尤其對其中針對疫情家庭成員表現出焦慮、恐慌、憤怒組次進行了前後對比。其中,幹預前家庭成員中有出現4名表現異常的有4組,3名表現異常的有5組,2名有29組,1名為69組,這一數據隨著幹預組介入,數數值有所下降,家庭成員中有4名表現異常的已歸零,3名異常的剩1組,2名為15組,1名為45組,0名的數據有所提高為364組。家庭面對疫情時大部分成員的態度從下圖中可見,已明顯有所改善,許多處於原紅色等級的家庭已慢慢降低等級為黃色,更多原黃色等級家庭已進入綠色等級。從幹預前後數據看,本次幹預已取得階段性效果,後期將繼續跟蹤幹預。
從以上對三類人員的階段幹預來看,三類人員已接受多種心理危機幹預方式,無法評估某種幹預手段的獨立效果,也沒有一種幹預手段是適合所有人員,需要根據三類人員的心理特點採取個性化的幹預。後期,將優化現有的幹預手段,衍生新的幹預手段,對三類人員做持續幹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