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李大叔 清江風情 6月7日
十四、可可西裡,那裡有藏羚羊(三)
青藏線上橫跨無數條大河、小溪,由北向南能數得上名字的為秀水河、曲麻河、沱沱河、通天河,其他小流小溪無數,數都數不清。大河的待遇多為地圖上一條紅色的曲彎之線,外加公路橫跨之處會有一座以河命名的大橋;小河、小溪卻是翻遍大小地圖也找不到哪怕細如蛛絲的紅線,路上更只是一個小小涵洞就足以讓小河、小溪快樂地流過了。
青藏線的每一條河流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如同人一樣。有名字的河往往水面寬闊,水流平緩,大氣端莊;無名小河、小溪則是各自不同,有的清澈見底自路邊的山間小谷中蜿蜒而出,輕快、歡樂;有的是混濁地裹著泥沙直接從山上衝向路面,猛地鑽進不寬大的涵洞,向遠方衝去;有的乾脆就不知道從什麼地方流出來,伴著公路向前,又在你不經意間悄悄地離開,消失的無影無蹤。
青藏公路和青藏鐵路交錯延伸。行至風火山,海拔5010米,一個神話浮現再腦海:風火山,傳說中孫悟空大戰鐵扇公主時,被公主殿下從新疆的火焰山一扇子整出了十萬八千裡,老孫翻著跟頭剛暈頭轉向飛過崑崙山時,身上那著了火的虎皮裙掉落,將一座大山燒得遍山通紅,這座大山後來便起名為——風火山。
我是無信仰者,在城市裡很久了,關心的事情無非是月底到了,工資早已經花光了拿什麼還信用卡?或是什麼什麼地方房子漲到五萬一平米了;或是哪個女明星又嫁人了,要不就是陳老師又出什麼新作品了;生活在城市裡的多姿多彩也造就了我多才多藝。
神話,是我這個無信仰者的一種消遣,抱著獵奇尋源的態度出發,踏上尋找那傳說、神話發源之地的旅程。真正行走在這五千米的高原之上,雲朵之下,崇山峻岭之間,放眼四周,萬米之間全無人跡,這時突然有了崇敬之心,「萬山之神!原諒我曾經的不敬吧;萬山之神!賜予我力量和勇氣吧!」
「到了五道梁,哭爹又叫娘!」五道梁位於號稱「天路」的青藏公路中段,G109國道3007公裡處的五道梁,因附近有五道山梁而得名。海拔4665米,還沒有崑崙山口高,比5010米的風火山口和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更是矮了很多。
有心的人一定還記得我在遊成都時發過一些感慨,對杜甫《望嶽》那首詩耿耿於懷,杜少陵望東嶽山妄言「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是深不以為然。在青藏高原,任何一個小土包,海拔都比所謂的五嶽高個兩三倍,在川藏線上,隨便一座山峰,從山下爬到山頂,動輒兩三千米,就連最不起眼的二郎山,都是兩千多米。
每當看到一些人擠在熙熙攘攘登山人流中爬上一個山頭,恬不知恥地宣告:「登泰山而小天下」時,卻不知有多少人嗤之以鼻!幾億人登上五嶽,又有幾人能攀上五道梁子?為人做事還是謙虛一點,井底之蛙最易遭人白眼,套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眼界很重要哦!
五道梁這裡地高天寒、長冬無夏,以高寒缺氧、氣候惡劣多變著稱。但由於這一帶土壤含汞量較高,植被較少,空氣中含氧量相對更低,一般高原反應會在五道梁處非常明顯,很多人到了五道梁都不能適應。所以通常認為五道梁是進高原的門檻,被認為是青藏線上最難的地段,如果在五道梁感覺沒有大礙,那過唐古拉山口進藏就應該沒有什麼問題了。
在五道梁,我和LP有幸見識了高原上飛沙走石肆虐橫行。沒經歷過北方地區的沙塵暴和霧霾(我因此已經被網友划進「沒見識」的那部分人),只見狂風捲起的沙塵從遠處撲面而來,瀰漫的黃沙被風絞揉著,天空一片黃昏,路上所有車輛被迫停了下來,小鎮上行人絕無。
這裡是青藏公路上的一處居民點,有兵站、泵站、公路段、氣象站、加油站,還有雜貨店、小飯店。我們把小昂趕緊收藏在一家餐館的牆角背風處,躲避著風沙從地上吹起的石頭、翻滾的廢舊輪胎和生活垃圾的襲擊,東倒西歪竄進路邊餐館「達川酒家」,然後從裡面用力抵住大門落鎖。隔著厚厚的玻璃窗,驚見街面上昏天黑地、群魔亂舞。
從五點半到六點半,我和LP就在躲沙塵暴的餐館解決了晚餐。時間已經不早了,趁沙塵稍歇,用抹布掃落小昂前擋玻璃上厚厚的沙粒,轉瞬間又衝入未知的迷茫中去。
前面就是可可西裡,那裡有藏羚羊啊!
(未完待續)
我就是這篇遊記的親歷者,這也是我西藏行的一段夢想記憶。我不求點讚,不求轉發,不求收藏,只求自我放逐的心有個歇息之所。當然,也希望你閒暇之餘偶爾翻翻,博你嫣然一笑。
《西行路上 感覺在飛》
笑看人生路,心在山水間!